正文 第67章 劉大?湥何謀嗜思洌?┏侵屑?(1 / 3)

劉大櫆(kuí)(公元1698~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派三祖”之一。桐城(今安徽樅陽)人。早年抱“明經致用”之誌,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著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後》、《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十六卷,《論文偶記》一卷,《歙縣誌》二十卷。

勤奮好學,胸懷壯誌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劉大櫆誕生在距城百餘裏的長江之濱的一個塾師家庭。雖遠離縣城,但濱江臨鎮,富庶豐饒,長江千船競發,古渡商貿繁榮,百色人物川流不止,文人學者先後輩出。劉大櫆在《田居雜詩二首》中曾簡述家世:“家世皖江側,薄三十餘畝。”即雖非鍾鳴鼎食,但也能維持得過去或可歸入小康一類,大櫆的出生,給這個書香門第帶來了無限歡樂和希望。他不負父輩眾望,幼即勤奮好學,他在《章大家行略》一文中曾記述自己幼年讀書的情況:“七歲,與伯兄仲兄從塾師在外庭讀書:每隆冬,陰風積雪,或夜分始歸。”姚鼐在《劉海峰先生傳》裏也指出:“讀古人文章,即知其意而善效之。”十四歲時,與諸兄從吳直(生甫)受業;二十歲時,於旅邸拜見吳門吳閣學士玉,作詩示之,自視甚高,陳義甚嚴。青少年時期的劉大櫆意氣風發,胸懷壯誌。

關心時事,埋頭苦讀

他生於鄉村,長於鄉村,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充滿真摯的愛,更直接感受到民間疾苦和民眾純樸勤勞的品格,“常希以澤及斯民為任”,使之終生難以忘懷。“我家門外長江水,江水之南山萬重。今日卻從圖畫上,青天遙望九芙蓉。”家鄉詩一般的迷人,無怪乎他詩思如湧,吟詠不已。“團欒一門內,弟寒兄不知。深宮狎阿保,而憐百姓饑?豈非天使獨,知臨大君宜?吾聞昔帝言:何不食肉糜?中人數家產,涕淚誦此詩。”道出了對民眾疾苦的深切關懷和世事的不平。

清初,因以異族入主之故,曾引起漢士民的反抗。到康熙中期,這種反抗逐漸平息下去,且康熙實行了尊崇理學的策略,使其統治在政治上與中國固有的封建基礎相適應,又恩威並施,加速人心歸服。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冬,《南山集》案發,戴名世在兩年後以大逆罪被斬,此案株連戴、方兩族無辜三百餘人。此時劉大櫆十六歲,在心上已留下抹不去的印痕,後來在詩中寫道:“弱冠負勇氣,鄉間嬰禍羅。仗劍出門去,飲馬昆侖河。”“一去涉世故,將為禍網嬰。”都是指《南山集》案,憤世疾惡之怨溢於言表。此後,他更埋頭苦讀,發奮自雄。弱冠後,寓居桐城縣城勺園,交結了一批識卓誌遠的學友,如姚範、張閑中、葉酉等,相互切磋文辭,學識有了長足進步,詩文名播遠近。然命運之神並沒有青睞好學勤奮、文辭工麗的劉大櫆,十次小考,才中了個秀才,取得設塾課徒的資格,然而,他的進取心很強,並不甘心“傍人門戶度春秋”的課徒生涯。

壯誌難酬,仕途不暢

劉大櫆第一次應舉失敗後,未能擺脫當時讀書人共同的追求—走科舉之路,又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再次應順天鄉試,隻是僥幸地登了副榜,這也許是為他打開仕途的通道所作努力的一點回報。他又埋頭苦學了三年,雍正十年第三次應順天鄉試,仍是中了副榜,距仕途僅一步之遙,可望而不可即,壯誌難酬。不過,京師之行和三次鄉試,雖功名通道未曾打開,但見聞增多,他的視野開闊了,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深刻了。在此期間,他還曾在提督學政門下任過教閱,也曾到幽燕一帶漫遊。受業方苞,更使他的學識大為長進。一個偏遠鄉村的窮秀才,貿然來到偌大京城探險,這無疑是大海弄潮,未遭滅頂之災,且得到了鄉賢的教誨,便是莫大幸運了。

客遊京師八九年的劉大櫆又回到了故鄉,開始獨立地麵向人生、麵向社會。他設塾授徒,借此謀生,同時透過這扇小小的社會窗口去觀察和探索人生的奧秘。遠在京師的宗師方苞,並沒有忘記這個遠在數千裏之外鄉村的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