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吳敬梓:樹諷刺典範,著《儒林外史》(1 / 3)

吳敬梓(公元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青年時代性情豪邁,二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家庭生活逐漸下降,到他三十歲時,已經很貧困了。據說他在嚴冬季節常約朋友用繞城步行的方法來取暖。安徽巡撫本來想推薦他參加博學鴻詞考試,他因不願做官而推病沒去。晚年生活更加困難,甚至到了“囊無一錢守,腹作於雷鳴”的地步。著有《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

生仕宦名門,有創作天賦

吳敬梓出身於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及至成年,因隨父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幕的大量見識。少年吳敬梓是隨其父吳霖起來到贛榆縣的。他曾作詩回憶說:“昔餘十三齡,喪母失所恃。十四從父宦,海上一千裏。弱冠父終天,患難從此始。”(《文木山房集·卷三·贈真州僧宏明》)據《贛榆縣誌》載:他的父親吳霖起,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拔貢,於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任“贛榆縣教諭”。吳霖起的為人,吳敬梓在《文木山房集·移家賦》中這樣描述:“守子雲之玄,安黔婁之貧”,看來是一個樂道安貧、方正恬淡、不慕名利、看重節操的儒者式小官。吳霖起赴任贛榆教諭時,吳敬梓才十四歲。

少年吳敬梓“從父宦”客居贛榆,主要之事就是讀書。他的學習態度是認真刻苦的,頭腦又聰穎,很快就打好了學識的功底,所謂“用力於學,已有初基”,“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程晉芳《勉行堂文集·文木先生傳》),顯露出很好的稟賦和才氣。不過,他決不死讀書,也還不時瀏覽當地的山海風情,隨父參加一些當地名士的聚會。加之他畢竟出生於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從而養成一種放蕩豁達的態度,胸襟開闊,睨(nì,斜著眼睛看)視塵俗,令人感到他是一個才識過人的才子。

參加宴會,顯露文才

有一次,他登上贛榆縣城的高閣,參加縣中名士的宴會,當眾作了一首五律《觀海》,使得滿座皆驚,讚歎這個少年學子的詩思敏捷和詩境雄闊。其詩曰:“浩蕩天無極,潮聲動地來。鵬溟流隴域,蜃市作樓台。齊魯金泥沒,乾坤玉闕開。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他從高閣觀海仰望俯聞的壯景落筆,想象百川彙海、海市蜃樓的奇觀,進而發揮橫看齊魯、縱觀天地的奇想,終以抒發自己年輕氣旺、高閣與宴的豪情作結,氣勢磅礴,想象飛騰,展示其對贛榆海境的讚頌和意氣風發、情辭慷慨的壯懷。這是他現存的最早一首詩,也是他第一次顯露文才、鍾情贛榆的實錄。

父親監護培養,奠定文學基礎

吳敬梓十四歲隨父在蘇北贛榆縣生活約十年。

其父吳霖起為官清廉正直,鞠躬盡瘁,在教喻這個不起眼的職位上為贛榆縣做了很多貢獻。到任之初,見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狀,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錢四十兩,繼後又變賣祖產肥田三千畝,並變賣了在五河、天長、含山、和州等地的祖傳當鋪、布莊、銀樓等,籌銀近萬兩,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毀壞殆盡的文廟、尊經閣,並且新建了“敬一亭”。他親眼目睹了其父的貢獻,為他深感驕傲。然而同時目睹了其父因不善於巴結上司,終被罷官回鄉的不公待遇,使他對官場的腐敗有了切身的體會。

在其父的直接監護下,吳敬梓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和培養,這些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學基礎。同時,也在父親的嗬護下,十六歲即完成了婚姻大事,與陶氏的婚姻,使他與全椒望族金氏門第的關係更密切了。十九歲,陶氏在贛榆生下兒子吳火良。

父親去世,宗族分離

吳敬梓二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而展開了爭鬥。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於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家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詬誶(ɡòu suì,辱罵)”的爭產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衝入家中攫奪財產的事件。在這場爭奪遺產的內戰中,孤立無援的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分家之後,吳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淩,飲恨而死。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由此發生了變化。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家族倫理道德的醜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縉紳(jìn shēn,指做官或做過官的人)人物的虛偽麵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鑣。吳敬梓從小“不習治生”,又慷慨好施,揮金如土,“性耽揮霍”,“傾酒歡呼窮日夜”,不上十年就把家產蕩盡,開始了窮困潦倒的生涯,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田廬盡賣,鄉裏傳為子弟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