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強調,黨的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最為重要的組織基礎。各級黨委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基層組織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經常性工作,按照情況掌握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推動在基層、感情融洽在基層的要求做好群眾工作。要進一步突出重視基層的用人導向,通過多種方式使那些適合基層工作、作風好能力強的幹部留在基層,讓那些在基層工作有經驗、有實績的優秀幹部得到更好的培養和使用。要在繼承和運用以往群眾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幫助基層幹部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
習近平強調,做好群眾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是否重視做群眾工作,是否善於做群眾工作,是衡量領導幹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稱職、領導能力強不強的一個基本標準。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從樹立群眾觀點、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和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麵加強修養和鍛煉,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以正確的權力觀用權,以正確的事業觀做事,在做好群眾工作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主持會議。王樂泉、回良玉、劉淇、劉雲山、劉延東、汪洋、張高麗、俞正聲、徐才厚、薄熙來、令計劃、孟建柱出席會議。
各省區市、中央和國家機關以及軍隊各大單位主要負責同誌參加了會議。
(來源:《人民日報》2011年2月24日第1版)
社會管理,是指以維係社會秩序為核心,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規範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係、促進社會認同、秉持社會公正、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應對社會風險,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創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礎運行條件和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活動。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當前,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價值理念等都已經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的權力高度集中、政府統管一切的社會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現實要求。這也是大量社會矛盾易發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國家,社會管理任務更為艱巨繁重。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麵。做好社會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
一、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社會管理的寶貴經驗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不斷就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製定方針政策、作出工作部署,為形成和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製度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一,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原則,把改善和發展民主作為實現公共管理績效的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本質,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在60多年的國家建設和社會管理中,什麼時候在製度框架內維護和保障民主了,社會發展就快速有序,什麼時候違背和破壞了民主,社會發展就陷入曲折和困境。
第二,始終堅持把國家利益建構和集體主義精神培育作為實現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確保人民生活最低物質條件的同時,通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激情,投身國家建設,實現了非戰爭時期持久、有效的社會動員,確保了我國在極端艱難條件下,能夠將人民創造的巨大財富源源不斷地投入到經濟建設的各個環節,最終積累了中國改革開放得以展開的物質基礎和政治保障。當然也要看到,這個時期的社會動員,直接將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利益、長遠利益相融合,事實上存在對個人利益價值的忽視問題。這個時期社會管理過程中建構的價值體係,與此後市場經濟發育中的人們合理追求個人利益的價值產生的衝突,最終成為製度變遷和價值重構的動力,促成了我們對於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有機結合的新認識。改革開放後,我們的政策選擇朝著有利於維護和實現人們的基本利益的方向傾斜,人們追求合理利益的過程得到了法律保護和政策的支持。
第三,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靠群眾作為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我國社會管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克服了各種不利條件,實現了物質匱乏時期的強大社會動員。黨對社會的領導也就是執政黨權威運用權力配給社會資源,引導社會成員實現政治目標和社會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了黨和政府不但要掌握公共權力,有效運用權力以配給社會資源,而且要確保權為民所用,並使得社會運行能夠有效實現黨的社會建設的目標。
第四,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是實現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通過計劃經濟手段,為處於貧困中的人民創造了一個盡管脆弱和低限度,但是具有普遍公平意義的社會保障體係,其基本模式是低工資、多就業和較高的福利保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有了更好的條件來保障改善民生,由此發育了政府主導、社會統籌、個人分擔的新型社會保障體係。其間政府對社會的保障力度逐年加大,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正在初步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
二、充分認識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從總體上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為我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打下了重要物質基礎。但是,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我們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既要增強緊迫感,又要長期努力。
1.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對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必然要求。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能夠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序的生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呈現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曆史遺留問題與改革發展中的問題交織在一起,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增多。同時,發達國家在不同時期漸次出現的許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在我國相對集中的較短時間裏表現出來,有些問題將長時期存在,有些問題還相當突出,甚至可能激化,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隻有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係,妥善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經濟體製、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等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給社會管理帶來新挑戰、新問題,使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任務加重、難度增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使社會處於動態平衡、動態優化的健康運行狀態,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會管理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利益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等,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不斷分享發展成果,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但由於社會階層分化、利益多元、分配製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隻有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減少和化解各種因利益衝突而引發的社會矛盾,讓發展帶來的增量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社會的發展進步,才能真正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進而真正從根本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建設水平的高低、社會管理能力的強弱,是衡量和檢驗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黨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組織結構、人員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社會群體對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黨和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我們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和現代化建設的組織者,隻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執政能力,全麵提升社會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製度化水平,才能提高應對各種社會風險,化解社會問題和矛盾能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才能更好地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凝聚社會各方共識與合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打下良好基礎。
2.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緊迫性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我們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把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