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濕生花卉:如觀賞蕨、龜背竹、馬蹄蓮、菖蒲、海芋等。這類花卉極不耐旱,在潮濕的條件下則生長良好。若水分供應不足,則生長衰弱,甚至整株死亡。因此,澆水應掌握“寧濕勿幹”的原則,需經常保持盆土潮濕,但不能積水,否則易引起爛根。
(3)中生花卉:如月季、扶桑、石榴、茉莉、米蘭、君子蘭、吊蘭、棕竹、秋海棠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以及宿根花卉等在內的絕大多數花卉均屬於這一類型。這類花卉在濕潤的土壤中能良好生長,土壤過濕或過幹都生長不良。因此,在水分管理上,應掌握“見幹見濕”的原則。
(4)半耐旱花卉:如山茶、杜鵑、橡皮樹、梅花、臘梅、天竺葵等,還包括天門冬、鬆、柏、杉科植物。這類花卉葉片多呈革質或蠟質狀,或葉片上具有大量絨毛,或枝葉呈針狀或片狀。在水分供應上應掌握“幹透澆透”的原則,即盆土或表層全部幹了才澆水,澆就要澆透(將土壤上下全部澆濕)。
(5)耐旱花卉:如仙人球、仙人掌、虎尾蘭、龍舌蘭等仙人掌類及多肉植物。這類植物有的葉子退化為刺狀,有的莖葉肥大能貯存大量水分,因而能忍耐幹旱。但怕澇,供水過多時易引起爛根、爛莖,甚至死亡,因此,澆水應掌握“寧幹勿濕”的原則,以保持盆土偏幹為好。
水分對開花有什麼影響?
不同種類的花卉,開花時對水分的要求不同。多數花卉,若在開花期水分供應不足,則開花不良,花期縮短;水分過多則易引起落花、落蕾。特別是當花卉由營養生長向花芽分化期轉化時,水分的供應十分重要。在這一時期內,水分供應不足,會影響花卉的正常生長;水分太多,則又會使花芽形成受到障礙。在栽培中常采用“扣水”(即少澆水)的辦法來促進花芽的形成。例如,梅花和碧桃花芽的形成,一般是7~8月份,這個時期需要適當地控製澆水量,促進花芽形成。花芽形成的多,開花就多。一些球根類花卉,如水仙、鬱金香等也是如此,花芽分化期采用減水等措施,則有利於花芽分化。
室內養花的水質要求
花卉由於種類和生長階段的不同,對水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對於水的水質、水溫也需要注意。室內盆栽花卉,應以雨水、池水和河水為最佳,井水和自來水較硬,自來水中又含有大量的氯等淨化水時殘留的化學物質,應存放一段時日後再用。
澆花小竅門
茶是很多人喜愛的飲料,但是喝剩下的殘茶大多都被人倒掉了。其實殘茶是十分好的澆花用水,用殘茶澆花,既能保持土壤的水分,又能給花卉供應氮等養分,定期適量使用殘茶澆花,可以使盆花枝繁葉茂,花色豔麗。
溫度
由於各種花卉原來生長的環境不同,因而對溫度的要求也就不同。每種花卉對溫度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和適應範圍,超過這種能力和範圍,都不利於花卉的生長發育,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或導致死亡。例如白蘭花、茉莉花、曇花、令箭荷花、仙人掌和文竹等原產暖地,在冬季較冷的地方就會遭受傷害,應該加以遮護或移放暖處;而杜鵑花、山茶花、報春花、秋海棠等,原來生長在比較冷涼的山區,因而在夏天炎熱的地區也就要為它們創造較為涼爽的環境,如樹蔭、蔭棚等。
按照花卉對溫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可以將花卉大體分為三類:
(1)耐寒花卉:原產溫帶和亞寒帶,能忍耐-20℃左右的低溫,在華北和東北南部地區可露地越冬,如玉簪、萱草、丁香、迎春、海棠、榆葉梅、紫藤等。
(2)半耐寒花卉:原產溫帶或者暖溫帶,能忍耐-5℃左右的低溫,在長江流域能露地越冬。在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有的需要埋土防寒越冬,如菊花、芍藥、鬱金香、月季、石榴等。
(3)不耐寒花卉: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性喜高溫,在華南和西南地區可露地越冬,其他地區均需要入溫室越冬,故稱溫室花卉,如文竹、一葉蘭、一品紅、鶴望蘭、馬蹄蓮、扶桑、白蘭及多肉植物等。
哪些花卉喜歡高溫和溫暖環境?
喜歡高溫和溫暖環境的花卉主要有:婁氏海芋、香龍血樹、玫瑰竹芋、花葉萬年青、綠蘿、紅花馬蹄蓮、茉莉、米蘭、扶桑、龜背竹、荷花、睡蓮、蝴蝶蘭、薑花、非洲紫羅蘭、一品紅、蟹爪蘭、曇花、唐菖蒲、珠蘭、朱頂紅、美人蕉、白蘭、含笑、梔子、球根海棠、含羞草、吊蘭、牽牛花、仙人掌等。
哪些花喜歡涼爽環境?
喜歡涼爽環境的花卉主要是地中海氣候型的花卉,此類花卉害怕高溫,在夏季應注意遮陰避暑。主要有仙客來、風信子、瓜葉菊、君子蘭、紫羅蘭、鬱金香、天竺葵、四季櫻草、水仙、三色堇、美國石竹、荷包牡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