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探討生存哲學,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1 / 3)

在一個人的生存道路上,“做”永遠是主旋律。但是做不是盲目蠻幹,而必須以正確的思想為指導。也就是說,在做實事、采取具體的行動之前,先要做好虛的方麵:想明白行動對於生存的意義,知道該做什麼、如何去做。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麵臨的是生存的問題。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每個人都想得到滿意的答案。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你的知識、你的能力和信譽,就是你生存的保證,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你對自己的生存就有了安全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哲學

懶人的生存哲學是貪圖安逸、享受生活

懶惰者,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懶惰是一種浪費,浪費的是比任何東西都寶貴的生命。人生短暫,懶惰就如自殺。“成事在勤,謀事忌惰”,隻有勤奮才會有成功,偷懶隻會使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麵。

民間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懶得簡直是“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他跟殘疾的人一樣生活不能自理,什麼事都依靠他母親。有一天,他母親有事要出一趟遠門,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太懶,擔心自己不在家餓壞了他,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大的餅,這張餅足夠他吃幾天,臨出門時掛在了懶人的脖子上,並囑咐他,吃完一邊就轉一下吃另一邊。母親走後,懶兒子覺得餓了,就吃了大餅離嘴最近的一邊。等到再餓時,一想到還要轉動大餅才能吃到嘴,於是就懶得動了,久而久之就餓死了。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它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懶人終究要為自己的“懶”付出代價。他們不但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還會徹底毀了自己。

對於懶惰的人,我們應該讓他知道:隻要付出努力,一切會更加美好,而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對一個人的生存而言,懶惰是一種墮落的、具有毀滅性的東西。懶惰、懈怠從來沒有留下好名聲,也永遠不會留下好名聲。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爬過一個小山崗;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

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人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成功者,他們永遠是失敗者。成功隻會光顧那些辛勤勞動的人們。懶惰是一種惡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負。人們一旦背上了懶惰這個包袱,就隻會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喪、無所事事,這種人完全是無用之人。

亞曆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後,他有幸目睹了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亞曆山大注意到,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們厭惡勞動,隻想舒適地享受一切。亞曆山大不禁感慨道:沒有什麼東西比懶惰和貪圖享受更容易使一個民族奴顏婢膝的了;也沒有什麼比辛勤勞動的人們更高尚的了。

有一個人周遊了世界各地,見識十分豐富。他對生活在不同地位、不同國家的人有相當深刻的了解,當有人問他不同民族的最大的共同性是什麼,或者說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時,這位外國人用不大流暢的英語回答道:“好逸惡勞乃是人類最大的特點。”

英國聖公會牧師、學者、著名作家伯頓給世人留下了一本內容深奧卻十分有趣的書《憂鬱的剖析》,他在書中指出:“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懶惰是萬惡之源,是滋生邪惡的溫床;懶惰是七大致命的罪孽之一,它是惡棍們的靠墊和枕頭,懶惰是魔鬼們的靈魂……一條懶惰的狗都遭人唾棄,一個懶惰的人當然無法逃脫世人對他的鄙棄和懲罰。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比懶惰更加不可救藥的了,一個聰明然而卻十分懶惰的人本身就是一種災禍,這種人必然成為邪惡的走卒,是一切惡行的役使者,因為他們的心中已經沒有勞動和勤奮的地位,所有的心靈空間必然都讓惡魔占據了,這正如死水一潭的臭水坑中的各種寄生蟲、各種肮髒的爬蟲都瘋狂地增長一樣,各種邪惡的、肮髒的想法也在那些生性懶惰的人們的心中瘋狂地生長,這種人的心思靈魂都被各種邪惡的思想腐蝕、毒化了……”

一個人對生活所持的態度和他的習慣、才智有著密切的聯係。成功的人比起一般的人來,他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一定是更能吃苦、更努力、更勤奮,而且,他們也做得比別人更多。

如果他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家,那麼,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他一定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沒有一個成功的人例外,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不付出艱辛勞動的。

牛頓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當有人問他到底是通過什麼方法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他誠實地回答道:“總是思考著它們。”還有一次,牛頓這樣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總是把研究的課題置於心頭,反複思考,慢慢地,起初的點點星光終於一點一點地變成了陽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牛頓也是靠勤奮、專心致誌和持之以恒才取得巨大成就的,他的盛名也是這樣取得的。放下手頭的這一課題而從事另一課題的研究,這就是他的娛樂和休息。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對公眾有什麼貢獻的話,這要歸功於勤奮和善於思考。”

偉大的哲學家開普勒也這樣說過:“隻有對所學的東西善於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對於我所研究的課題我總是追根究底,想出個所以然來。”

培養勤奮的工作態度是很關鍵的。一旦養成了一種不畏勞苦、敢於拚搏、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勞動品質,無論我們幹什麼事,都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相反,懶惰的人不會有好下場。懶惰,其實就是否定自己。把自己的生命,一點點送入虛無,而不想做一次奮鬥,拯救自己。

勤奮的人瞧不起懶惰的人,心靈的恬靜是勤奮的人始終追求的,而懶惰的人卻是始終沉湎於肢體的舒適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懶惰者的症狀,一無所得,受人嘲笑是懶惰者的下場。

人生短暫,被“懶惰”的習慣占據,就等於慢性自殺。真正的幸福絕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什麼都不做的結果就是一事無成,甚至喪失生存權。當你產生了拋棄懶惰惡習的念頭時,也就同步獲得了最基本的生存權。

懶惰是一種使人喪失鬥誌的精神重負。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之花是靠辛勤的勞動和汗水來澆灌的,請記住:成功永遠屬於辛勤勞動的人。

勤奮者的人生哲學是一勤天下無難事

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勤奮刻苦的楷模,是勤奮鑄就了他們一生事業的成功,中國有句俗語叫“一勤天下無難事”說出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一切事業的成功,都需要勤奮作為基礎條件,隻要勤奮,生存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候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渾濁,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

可是,他不氣餒,為克服這個缺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麵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風霜,50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著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古語雲“天道酬勤”,便是說機會之神隻鍾情於埋頭苦幹的人。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者巴斯德,小學時因成績不好被人看成“沒有出息的學生”,但他靠著一股子鑽勁,在字典中選擇三個詞——“意誌、工作、等待”作為他努力的準則,終於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家。

說到政治家,日本一位首相田中角榮,就是一個苦學成功的典型。

他隻是一個建築學校的中專畢業生,被一些高等學校畢業的佼佼者所輕視。然而,他不因為沒有上過大學而自卑,相反,經過努力奮鬥,終於步入政界,成為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

至於被稱為“超人”的基辛格,原是一個被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因念不起高中,曾在牙刷工廠勤工儉學,還當過二等兵。後來靠他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哈佛大學的名教授,並當上了國務卿,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他們獲得了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實力,但是他們的實力是從辛勤努力中得來的。

俗話說,笨鳥先飛早入林。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勤奮可以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勤奮努力如同一杯濃茶,比成功的美酒更對人有益。一個人如果畢生能堅持勤奮努力,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功,它是一種精神上煥發出來的光彩,絕非胸前的一打獎章所能比擬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作為世界體壇冉冉升起的巨星,姚明已經成為全世界年輕人的偶像。與其他NBA球員相比,姚明的體質偏差,他的媽媽遺憾的是,沒能給他一個強壯的身體。

但姚明相信勤能補拙,每次訓練課前,他總要自己先練上一個小時的體能。那時的教練組非常重視姚明的訓練,一天從早到晚要練四次,即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姚明很有上進心,訓練刻苦又肯開動腦筋,所以進步特別明顯。那時負責給姚明他們洗衣服、鞋子的師傅說:“姚明的訓練可真刻苦,大冬天還出那麼多汗,鞋子倒得出水,毛巾擰得出汗來!”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顆億萬人矚目的新星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下誕生了。

沒有人能隻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還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隻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都欽佩的人。

牛頓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勤奮,勤奮,再勤奮。”在牛頓看來,勤奮是成功的關鍵。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說:“勤勉是好運之母,上帝把一切事物都賜與勤勉。”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出人頭地,達到事業的高峰,都離不開勤奮努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船王包玉剛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演講時說:“成功並無捷徑,要成為信譽良好的企業家,就要勤奮苦幹,有想象力,善用經驗。還有我承認要有一點精明穩健經營的頭腦。”

包玉剛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幹一行、學一行、鑽一行,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持之以恒。從銀行業到貿易業,從航運業到地產業,他都下功夫鑽研,力求精通。他刻苦自學英語幾十年如一日,用英語交談已能應答自如,在各地旅行時可以不帶翻譯和秘書。

他到香港時,對海運業務一竅不通,但他勤奮好學。他派人到倫敦買了一批有關租船和海運財務的基礎書籍以及如何經營貨船的手冊,用這些新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他一心撲在油輪和貨輪上,監督著經營業務的各個部門。

包玉剛事必躬親,自律嚴謹,全力以赴。每當他向主管部門提出一個問題後,他都要立即得到答複。有一雇員說:“包玉剛曾對我說,如果你腦海裏泛起一個新的想法,必須立即將它記錄下來,無論你當時是正在用晚餐或是沐浴。後來,我終因工作壓力太大而離職。”

包玉剛認為,幹事業的人如果對工作中的主要細節不了解不檢查,就可能出現問題。他經營航運業的早期,屬下的船隻不管在何處出了毛病,隻要時間許可,他都要趕赴現場親自處理,直到問題徹底解決方才離去。後來船隊擴大了,但環球航運集團采取任何一項重要決定,購進任何一條新船,錄用任何一位重要人員,他仍要親自過問。造新船時,他除派去經驗豐富的驗船師,並及時聽取質量進度彙報外,一般還要親自登船查看。因此,每次出席下水或交船儀式,他都能說出這條船主要問題的細節。

近年來,香港李嘉誠先生的成就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並進而探討其成功的原因。有人說他靠的是“幸運”。

李嘉誠對這個問題發表了如下看法: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歲至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靠勤勞得來的;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占三至四成了。”

後來,李嘉誠繼續闡述他的觀點:

“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極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的工作得來的。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無非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鬥而獲得成功;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第三個階段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掉的。”

因此,《巨富與世家》一書的作者分析道:“李先生認為早期的勤奮,正是他儲蓄資本的階段,這也就是西方人士稱為‘第一桶金’的觀念。”

再談勤奮這個話題,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勤奮出真知”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隻有勤奮才是通向成功的惟一捷徑。

混日子、不思進取者的人生哲學是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在現實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或因受宿命論的影響,凡事聽天由命;或因性格懦弱,習慣依賴他人;或因責任心太差,不敢承擔責任;或因缺乏理想,混日為生……

他們心中沒有目標,凡事不思進取,隻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想法,活得渾渾噩噩,這種人活得無異於行屍走肉一般,毫無價值可言。

大家都聽過寒號鳥的故事吧!在森林中,鳥兒們一邊歡快地歌唱,一邊辛勤地勞動。其中有一隻寒號鳥,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嘹亮的歌喉,去外麵玩耍。好心的鳥提醒它:“寒號鳥,快壘上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

寒號鳥說:“冬天還早呢,著什麼急,趁著今天的大好時光,好好玩吧!”

就這樣,日複一日,冬天很快到了,鳥兒們晚上都在自己暖和的窩裏休息,寒號鳥卻在夜間的寒風裏凍得瑟瑟發抖,哀叫道:“抖落落,抖落落,寒風凍死了,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萬物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完全忘記昨天晚上的痛苦,又快樂地到處玩了。

有鳥兒勸它:“快壘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它卻說:“不著急,還沒玩夠呢。”

晚上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昨天晚上的故事,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大雪突然降臨了。第二天早上,鳥兒們沒有看到寒號鳥,它已被凍死了。

寒號鳥的故事告訴人們:得過且過,安於現狀,是自我發展的大敵,一個人若自以為有許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麼他的失敗就在眼前。正像古語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對於一個滿足現狀的人來說,他沒有任何更好的想法、更美的願望,他不知道,是不滿足造就了人類偉大的精英。而隻有進取心才會促使我們改變現狀,隻有不滿足的冒險激情才會激勵我們去追求完美。這也是人類進步的奧秘。

不少年輕的朋友,也許不會理解,如果進步的願望足夠有力,在你更為積極的努力下,你可以把目前已經滿意的事情做得更好。作為一個雇員,你也許認為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了,能夠恪盡職守,忠於雇主,勤奮工作,但是,如果有一筆巨額的資金要獎賞給那些在未來60天內把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的員工,你是否還可以有效改進目前已經滿意的工作呢?

許多能力出色的雇員也滿足於平庸的生活,他們好像對自己能力所及的更高職位也無動於衷。有這樣一個雇員,他的才能甚至比他的老板還要出色得多,但是多年以來他卻一直是個普通的職員,他始終抱著最簡單的生活目的。雖然別人多次鼓勵他自己創業,暗示他可以做得比老板更出色。他卻說:“我為什麼要去做更大的生意呢?我為什麼要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呢?我要考慮的隻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我需要盡情享受生活,而不是自尋煩惱。雖然我知道,如果願意的話我一定可以成功,但是,自己創業是需要花費心血的呀!”

當然,一個人職位越高,他所承擔的責任越多。但是,隻要想到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才智所帶來的滿足感,想到利用自己所有的機會和稟賦而完成了肩負的使命,那麼,付出多少努力與代價,承擔多少責任和風險都是值得的!

我們很有可能成為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如果我們總是期望更高、更好、更神聖的東西,並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我們就一定會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的雄心能夠主宰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動,那麼,這種雄心很容易變為現實。

在社會需要的壓力下,在人類渴望美好事物的進取心的指引下,人類文明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隻要我們盡力做好本職工作,不斷付出努力,尚未實現的理想也會變為現實。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幫助那些缺乏進取心、容易滿足、安於現狀的人。他們天生就缺乏足夠的自我要求來激勵自己前進,沒有足夠的進取心來開創事業,更沒有足夠的忍耐力來完成艱苦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非常滿足於在平凡的生活中隨波逐流,安於已經取得的成就,對自己尚待發掘的潛力無動於衷,那麼誰對他也無能為力,如果沒有足夠的進取心,他就不會付出努力,不會展現自己,也就不會創造出什麼成果。

一個人隻有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有些人對生活沒有過高的要求,隻要安穩地過一輩子,不必賺太多的錢,這樣的人追求的是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這種人看起來似乎很超然,其實他們的骨子裏就是固步自封,不求上進。這種人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終將被淘汰。古人雲:“人之為學,不日進,不日退。”千百年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在於不斷追求,不懈努力。

拜金主義者的人生哲學是一切為了錢而做

有一句話大概大家都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金錢的概念被空前放大了,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的確,金錢是能買來很多東西,它能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可以讓人過上舒適生活,同時它也是衡量人們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人賺錢固然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但人活著的目的絕不隻是為了賺錢。假如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為人生惟一的目標和動力源泉,那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因為這樣的人生已被金錢所奴役。

人們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認為金錢讓人墮落,讓人犯罪,讓人痛苦,讓人毀滅。《聖經》上說:“貪錢是萬惡之源。”這兩句話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有很大的差別。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貧寒,在他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岩漿似的流進他的口袋裏時,他變得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對他深惡痛絕。有的人做出他的木偶像,親手將“他”處以絞刑,或亂針紮“死”。無數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湧進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特意將兒子的遺骨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遷到其他地方,他說:“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內,我的兒子變得像個木乃伊。”

由於洛克菲勒為金錢操勞過度,身體變得極度糟糕。醫師們終於向他宣告一個可怕的事實,以他身體的現狀,他隻能活到50歲;並建議他必須改變拚命賺錢的生活狀態,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這時,離死不遠的他才開始省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師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富捐給別人。

開始的時候,人們不願接受他的捐贈,即使是自視為寬容大度的教會也把他捐贈的“髒錢”退回,但誠心終歸能打動人,漸漸人們接受了他的誠意。

然而,找他捐錢的人太多了。無論早晨或夜晚,無論是上班時間還是用餐時刻,都會有人來請他捐錢。有一次,一個月內請求捐助的人數竟超過5萬人。由於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筆捐款都必須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請案均須仔細調查。麵對那麼多的求助者,他急得跳腳。

他的助手蓋茲提出忠告:“您的財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您必須趕緊散掉它,否則,它不但會毀了您,也會毀了您的子孫。”

洛克菲勒告訴蓋茲:“我非常了解,請求捐助的人實在太多了,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們的用途才肯捐錢。我既無時間也無精力去處理此事,請你趕快成立一個辦事處,負責調查事宜。我根據你的調查報告采取行動。”

於是,在1901年,設立了“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會”;1913年,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紀念基金會”。洛克菲勒一生之中共捐了數以億計的財富,他的捐助,不是為了虛榮,而是出自至誠;不是出於驕傲,而是出自謙卑。

他後半生不做錢財的奴隸,喜愛滑冰、騎自行車與打高爾夫球。到了90歲,依舊身心健康,耳聰目明,日子過得很愉快。

他逝世於1937年,享年98歲。他死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因為那是第一號,其他的產業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贈給繼承者了。

你如果不做金錢的主人,便會成為金錢的奴隸。其間的差別,完全取決於你能否認清金錢的力量,以及是否掌握了處理金錢的方法。把錢用於正道,才會使你清廉做人,並受益終生。這完全是一念之間的事。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也說:“一個人死的時候還極有錢,實在死得極可恥。”

金錢的確是我們不能缺少的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它買不來健康,買不來幸福,買不來快樂……一個嗜錢如命的人一定是一個孤立的人,就像作家們筆下的守財奴一樣遭到人們的厭惡、鄙視和唾罵。

金錢絕不等同於快樂,聽聽下邊這個故事,是不是有些耐人尋味呢?

有一個富商,生意做得很紅火,每日操心、算計,多有煩惱。緊挨他家住著一戶窮苦人家,夫妻倆以做豆腐為生,雖說清貧辛苦,卻有說有笑。富商的太太見此心生嫉妒,對丈夫說:“別看咱家有錢,可我覺得還不如隔壁賣豆腐的窮夫妻,他們雖說窮,可快樂值千金啊!”富商說:“那有什麼?我叫他們明天就笑不出來。”言畢,他一抬手,將一隻金元寶從牆頭扔過去。

次日清晨,那對窮夫妻發現了地上那塊來曆不明的金元寶,欣喜異常,都說發財了,再不用磨豆腐了。那麼用這些錢幹點什麼呢?他們盤算來,盤算去,又擔心被左鄰右舍疑為偷竊了錢財。如此這般,他們茶飯不思,寢席不寧。自此,再也聽不到他們的笑聲了。

由此可見,金錢有時帶給我們的不是快樂,而是煩惱。人生一世,折磨我們的不一定是貧窮,是各種各樣的貪欲。沉湎於物的追求,會產生對財富、名譽,甚至知識的執著。為了這無止境的人生追求,人會日夜渴望增強自己的力量,變成欲壑難填的怪物。其實,不管賺多少錢,是絕不可能帶到下一輩子的。許多人一生忙於賺錢,到最後卻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賺錢的初衷,將手段變為目的。拚命的賺錢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錢使自己更幸福,更快樂,更健康,也不懂得回報社會,最後變成了金錢的奴隸,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守財奴。金錢對於他們來說已完全失去了意義,隻是一堆貨幣符號。更有不少人,居然還會因金錢而深受其害,陷入甚至沒入金錢的泥沼之中。不是麼?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沒有它自然不能生活,但過多又成為自己的累贅,就像一個人的十個指頭,沒有十個生活不方便,超過了十個就成了負擔,財多必害己。

有人說:財富是過眼煙雲,金錢乃身外之物。這的確有一定的道理。除了金錢,人的一生還有許多值得去追求的事物。如果一個人把賺錢當作生命的全部,便容易被金錢所俘虜。如此,癡迷於金錢之中的人,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直立著裝錢的錢袋子罷了。“富了腰包,窮了心靈”正是“錢迷”們的真實寫照。

甘願奉獻者的人生哲學是為他人就是為自己

當今的社會正處在一個快節奏的時期,大家的腳步都是匆匆忙忙的,似乎有忙不完的事情。忙學習,忙工作,忙賺錢……“助人、奉獻”一類的字眼似乎已經被許多人所遺忘了。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心地善良,有著一副熱心腸,把為別人做事看作是莫大的幸福。他們有著博大、無私的胸懷,這樣的人永遠受到別人的敬仰。其實,有時候幫助別人隻是你的舉手之勞。請記住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

有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裏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感到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根本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打著燈籠走路呢?”

盲人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上燈籠並不是給自己照路的,而是為別人提供光明,幫助別人看清道路。不過,我這樣幫助別人的結果,其實也是等於幫助了自己。正是因為我手裏提著燈籠,別人就容易看見我,不會撞到我身上,這樣就可以保護我自己的安全了。”

幫助別人,給予別人方便,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給自己也帶來方便。因為人們都有“相互回報”的心理,你對別人的慷慨付出往往也會得到別人的無償回報。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退一步說,即使有時需要你在幫助別人時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比如耗費自己的精力、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但是,這種犧牲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別人肯定會給你相應的甚至更多的回報。

不僅如此,幫助別人還能夠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歡愉和滿足。著名精神病學專家亞弗烈德·阿德勒,常對那些患有抑鬱症或孤獨症的病人說:“隻要你按照我這個處方去做,14天內你的孤獨抑鬱症就一定能夠痊愈。這個處方是——每天都想一想,怎樣才能使別人快樂?”其中的道理,就在於“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這一法則。

如果人們能遵循這一條去為人處事的話,那就不僅能獲得心靈的愉悅,而且還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因禍得福。

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善待別人,即是善待自己。

張鵬、劉娜夫婦倆平時待人不錯,在街坊鄰居中極有人緣,下崗不久,便在朋友、親屬以及街坊鄰居們的幫助下,在小城新興的一個服裝市場裏開起了一家火鍋店。

火鍋店剛開張時,生意冷清,全靠朋友和街坊照顧;但不出3個月,夫婦倆便以待人熱忱、收費公道而贏得了大批的“回頭客”。火鍋店的生意,也一天一天地好起來。

幾乎每到吃飯的時間,小城裏行乞的七八個大小乞丐,都會成群結隊地到火鍋店來行乞。

人們從未見過小城裏其他店主能夠像這夫婦倆一樣寬容平和地對待這些乞丐的。其他店主,一見到乞丐上門,就會拉下臉來嚴厲地嗬斥辱罵。而這夫婦倆則每次都會笑嗬嗬地給這些肮髒邋遢、令人厭惡的乞丐高舉到麵前來的那些五花八門的鍋碗瓢盆中,盛滿熱飯熱菜。而且夫婦倆施舍給乞丐們的飯菜,都是從廚房裏盛來的新鮮飯菜,並不是那些顧客用過的殘湯剩飯。而且夫婦倆在施舍乞丐的時候,沒有絲毫的做作之態。他們的表情和神態十分自然,就像他們所做的這一切原本就是份內的事情,正如佛家禪語所說的,這是一對“善心如水的夫妻”。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著,一天深夜,服裝市場裏一家從事絲綢生意的店鋪,由於老板過分沉迷於玩麻將而忘了將燒水的煤氣爐熄滅,而引發了一場大火,殃及了火鍋店。

這一天,恰巧張鵬去外地進貨,店裏隻留下劉娜照看。一無力氣二無幫手的劉娜,眼看辛苦張羅起來的火鍋店就要被熊熊大火所吞沒,著急萬分之時,隻見那班平常天天上門乞討的乞丐,不知從哪裏鑽了出來,在老乞丐的率領下,冒著生命危險將那一個個笨重的液化氣罐馬不停蹄地搬運到了安全地段。緊接著,他們又衝進馬上要被大火包圍的店內,將那些易燃物品也全都搬了出來。消防車很快開來了,火鍋店由於搶救及時,雖然也遭受了一點小小的損失,但最終給保住了。而周圍的那些店鋪,卻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貨物早已燒得精光。

火災過後,人們都說是夫婦倆平時的善行得到了回報,要是沒有這些平時受他們施舍的乞丐們出力,火鍋店恐怕隻好關張了。

梵界講究善惡輪回,因果報應。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所謂的“因果報應”隻不過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對施惠者的一種報償而已。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甘地的故事吧!一天,甘地乘火車時,不小心把一隻鞋子掉到鐵軌上,可這時火車已經開動,他無法撿回那隻鞋子了。於是,他索性又脫了另一隻鞋子扔到第一隻鞋的旁邊。一位乘客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微笑著說:“這樣一來,穿不起鞋子的窮人就可以有一雙鞋子了。”這一小小的善舉,是一個擁有博大胸懷的偉人所為,而這一切,不也是你我凡人都可以做到的嗎?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的,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正像一首歌裏所唱的: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熱心腸。崇尚“做”的生存哲學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不勞而獲可恥,不勞動者不得食。其實,這樣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做到真正地去“勞動”。就有那樣一些人,他們厭惡勞動,不想付出任何辛苦,隻是幻想哪天“天上能掉下個大餡餅”砸到自己身上,自己可能出門撿到錢包,可能買彩票中了大獎,一夜暴富。實際上,對於有一些人來講,突然暴富倒未必是好事,因為一個人的所得如果不是靠勞動換來的,他是不會珍惜的。因為來得容易可能會去得更快。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突然暴富比貧窮更危險。世界上沒有白白獲得的東西,成功不會從天而降,需要自己去爭取,去尋求,去創造。守株待兔得來的永遠隻有一隻兔子,隻有積極的行動起來,才會獲得成百上千隻兔子。

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一位聰明的國王召集了一群聰明的臣子,給了他們一個任務:“我要你們編一本各時代的智慧錄,好流傳給子孫。”這些聰明人離開國王後,工作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

國王看了以後說:“各位先生,我確信這是各時代的智慧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不會讀,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人又長期努力地工作,幾經刪減之後,完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濃縮,這些聰明人把一卷書濃縮為一章,又濃縮為一頁,然後減為一段,最後變為一句話。

聰明的老國王看到這句話後,顯得很滿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各時代智慧的結晶,並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能解決了。”

這句話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則寓言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沒有積極的行動,你就與成功無緣。下麵講到的兩個女孩,由於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方式,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她們的經曆對那些期待不勞而獲的人而言,無不是一個警醒。

有一位名叫娜塔莎的俄羅斯女孩,她的父親是莫斯科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從念中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想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便是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她什麼也沒做;而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娜塔莎不切實際地期待著,結果什麼奇跡也沒有出現。

誰也不會請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且,節目的主管也沒有興趣跑到外麵去找人,相反都是別人去找他們。

另一個名叫瑪莉的女孩卻實現了同娜塔莎一樣的理想,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瑪莉並沒有白白地等待機會出現。她不像娜塔莎那樣有可靠的經濟來源,所以她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學的舞台藝術係上夜校。畢業之後,她開始謀職,跑遍了聖彼得堡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每一個地方的經理對她的答複都差不多:“不是已經有幾年經驗的人,我們不會雇用的。”

她不願意退縮,也沒有等待機會,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最後終於看到一則招聘廣告,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主持人。

瑪莉在那裏工作了兩年,最後在聖彼得堡的電視台找到了一個工作。又過了五年,她終於得到提升,成為她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娜塔莎那種失敗者的思路和瑪莉的成功者的觀點正好背道而馳。她們的分歧點就在於,娜塔莎在10年當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機會,期望時來運轉,然而,時光卻流逝了。而瑪莉則是采取行動。首先,她充實了自己;然後受到了訓練;接著,在聖彼得堡積累了比較多的經驗;最後,終於實現了理想。

失敗者談起別人獲得的成功總會憤憤不平地說:“人家有好運氣。”他們不采取行動,總是等待著有一天他們會走運。他們把成功看作是降臨在“幸運兒”頭上的偶然事情。而成功者都是勤奮的人,他們從來都不靠運氣,隻是忙於解決問題,忙於把事情做好。培養勤奮的工作態度是很關鍵的一環。一旦養成了一種不畏勞苦、敢於拚搏、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勞動品質,無論我們幹什麼事,都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從事最簡單的工作也少不了這些最基本的“品格”。

傑克飼料廠的廠長邁克爾之所以能夠由一個速記員一步一步往上升,就是因為他能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他最初是在一個懶惰的書記之下做事,那書記總是把事情推到下麵職員的身上去。有一次,傑克先生叫他編一本前往歐洲時需要的密碼電報書,那個書記的懶惰使邁克爾有了做事的機會。邁克爾做這個工作時,並不是隨意簡單地編幾張紙片,而是把它們編成一本小小的書,並且用打字機清楚地打出來,然後再用膠裝訂好。做完之後,那個書記便把電報本交給傑克先生。

“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傑克先生問。

“不……是……”那書記戰栗著回答道。

“是誰做的呢?”

“我的速記員邁克爾做的。”

“你叫他到我這裏來。”

邁克爾到辦公室來了,傑克說:“小夥子,你怎麼會想到把我的電碼做成這個樣子的呢?”

“我想這樣你用起來會方便些。”

“你什麼時候做的呢?”

“我是晚上在家裏做的。”

“啊,我很喜歡它。”

過了幾天之後,邁克爾便頂替了以前那個書記的位置。

以上的事例說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者從來不放過每一次做事的機會。不管大事小事他們都樂於去做,他們跟一般人比起來,更能吃苦,更努力,更勤奮,也比別人做得更多。你應該相信自己能夠使成功成為你生活中的組成部分,你能夠使昨日的理想成為今天的現實,光靠願望和祈禱是不行的,必須努力去做才能讓你的理想實現。成天等待免費午餐的人,隻會在消極的等待中喪失生命的活力和亮色。

做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

在現實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有自己擅長做的事,要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的奮鬥目標定位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上,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隻有對某件事情有興趣,他才會對此給予更多的關注。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或者成就不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許多人盲目地去做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事,因此失敗或成就很小是必然的事。

例如,一個人自小就喜歡音樂,渴望將來成為一個音樂家,於是成年後便把自己的追求目標定位在音樂上,可以說他成功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事實證明所有的音樂家都是這樣成才的。假如他不喜歡音樂,一直討厭五線譜,那麼如果強迫他去學唱歌或學習演奏樂器,他必定不會有多大成就,最多隻能把從事這項職業當作養家饣胡口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