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出色的人生,不在於其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實現自我,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有別於他人的出色道路。
用“做”把欲望變成現實
考驗欲望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窮人的欲望是早日擺脫貧窮,過上富足的生活;富人希望自己的財富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做官的希望自己官運亨通,一路高升,永遠與權勢結緣……總之人的欲望很多,所以才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說。
正像英國作家肖伯納寫的那樣:“生活中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喪失你心裏的欲望,另一種是實現這種欲望。”
當然,每個人的欲望,都不可能隨意地去獲得。即使有些欲望的獲得並不難,隻是獲得了這種欲望的同時,將會同時失去許多不該失去的美好的東西。
所以,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經曆欲望的考驗。
人在饑餓時,夢想飽餐一頓,這是人的生理上最基本的一種欲望。
青春年少時,欲望是家人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渴望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能得到認可;渴望自己想獲得的東西得到滿足;渴望擁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和共享幸福共同分擔憂愁的小夥伴。
走向讓會,人的渴望在不斷地發展和增加。渴望能有一份稱心而收入豐厚的工作,渴望有一個稱心如意的戀人和伴侶,渴望有一個人們喜愛和尊重的形象。
人到中年,男人渴望功成名就,妻子溫柔而美麗,兒女聰明而上進,老父老母健康長壽。
女人渴望自己青春常駐、夫貴婦榮,春如舊,家和睦,丈夫無外遇,全家老少都愛自己。
人老了,所有的欲望,都幾乎集中在生命和健康問題上,這種欲望是因為曾經失去的太多的遺憾!
不論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有著多少種欲望,隻要是符合社會和人類行為的正常規範,那麼,你就應該去調節和奮鬥,獲得這些應該屬於你的欲望。
當然,有很多欲望是要用理智和靈魂去考驗的。
記得蘇聯的艾特瑪托夫在《斷頭台》中寫道:“貪財、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台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
我們不能因為貧窮而渴望富有,不經過艱苦的奮鬥和辛勤的勞動去獲得就去偷去搶。
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做官而渴望做官,不檢驗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管理水平,就去妒嫉別人而尋機會打擊報複。
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如意的戀人和伴侶而渴望擁有,不管別人願不願意,或者是不是他人的情侶,就去死纏硬磨地騷擾別人。
所以,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應該有各種各樣的欲望,隻是每一種欲望在我們的情感中出現時,我們必須用正常的理智和靈魂去考驗,用正常的理智和靈魂去獲得的欲望,都應該是無可非議。
否則,在你獲得欲望的同時,也同時會獲得遺憾,甚至,是終身無法挽回的遺憾!
有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帶氧氣瓶的情況下,多次跨過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並且最終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他的這一壯舉1993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不帶氧氣瓶登上喬戈裏峰是許多登山家的願望。但是一旦超過海拔6500米,空氣就稀薄到正常人無法生存的程度,想不靠氧氣瓶登上近8000米的峰頂,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可是,蒙克夫做到了。在頒發吉尼斯證書的記者招待會上,他是這樣描述的:我認為無氧登山運動的最大障礙是欲望,因為在山頂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你感覺到需要更多的氧。作為無氧登山運動員,要想登上峰頂你必須學會清除雜念,腦子裏雜念越少,你的需氧量就越少;欲念越多,你的需氧量就越多。在空氣極度稀薄的情況下,必須學會排除一切欲望和雜念。
我們都或多或少地在貧困中掙紮過,在金錢始終不甚寬裕的日子裏生活過。你是否發現,一旦我們的心中充滿欲望,就會感到需要錢,並且欲望越大,越是感覺到需要更多的錢,尤其是沉溺於享樂時更是如此,這樣的人在生活和事業上是登不上頂峰的。
過剩的欲望會置人於死地
沒有欲望的人容易消沉,欲望太盛的人也常會因其貪得無厭而被欲望的重負活活壓死。因此,你一定要能夠把握自己,欲望過剩時就適當放棄一些,這會讓你活得更輕鬆。
古時有一個官場不得意的讀書人來請教老子:“我讀書奮鬥多年,仍然謀不到一官半職,很慚愧,我該怎麼辦呢?”
老子笑了笑,然後慢條斯理地說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痛?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書生聽了,呆了半晌,兩隻眼睛直望著老子。
老子看看書生一副大惑不解的樣子,便不厭其煩地說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止,常足矣。”
書生這次聽懂了,苦澀地點了一下頭,默默地走開了。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篇小說,大意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對他說,清早日出時,你從這裏往前跑,跑一段就插一個旗杆作為標記,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聽了之後,就不要命地跑啊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時他終於回來了,但此時已經筋疲力竭,摔了跟頭倒地就死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將他埋了起來。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時,看著麵前這座小小的墳塋歎道:“一個人要多少土地才夠呢?不過就這麼大。”
托爾斯泰曾把中國老子的《道德經》譯成俄文,有人揣測,他寫這篇小說就是受了老子的影響。
我國的先哲,自老子以後,很多人都提倡“知足知止”的教條,這個教條也確實在緊緊地約束著中國人的行止。比如莊子就是一個清淡寡欲的人,他曾告誡人們:“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王廷相則說:“君子不辭乎福,而能知足也;不去乎利,而能知足也。故隨遇而安,有天下而不與也,其道至矣乎!”呂坤也有一言曰:“萬物安於知足,死於無厭。”
時不論古今,地不分中外,人類始終難以擺脫欲望,同時在欲望的求逐中不乏湧現出一些有明智之舉的理性人物。
希臘哲學家克裏安德,當年雖已80高齡,但依然仙風鶴骨,非常健壯,有人問他:“誰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克裏安德斬釘截鐵地說:“知足的人。”
有一次,一個人問當代美國最富有的石油大王史泰萊:“怎樣才能致富?”
這位石油大王不假思索地回答:“節約。”
“誰比你更富有?”
“知足的人。”
“知足就是最大的財富嗎?”
史泰萊引用了羅馬哲學家塞湟卡的一句名言來回答說:“最大的財富,是在於無欲。”
塞湟卡還有一句智慧的話:“如果你不能對現在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
最妙的是,羅馬大政治家兼哲學家西塞羅也曾有類似的說法:“對於我們現在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就是財富上的最大保證。”
在西塞羅之前,希臘大哲學家伊壁鳩魯說得更有趣:“如果你要使一個人快樂,別增添他的財富,隻要減少他的欲望。”伊壁鳩魯所說的道理,又和我國孟子所主張的“養心莫善於寡欲”之說有頗多暗合。
伊壁鳩魯主張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快樂,但並非指放蕩的快樂或肉體的享受,而是身體之不痛苦和靈魂不被侵擾。為了實踐他的學說,他平時隻吃一點點麵包,節日時才加點乳酪,他以這種方式在和諧的生存中追求著快樂。
在“人人競爭,事事比實”的今天,這些古代先賢們的金玉良言尤其值得咀嚼思慮。因為當今社會這種追求財富的念頭是獲得快樂人生的最大障礙,唯有減少欲望、不為財富所動時,一個人才會得到內在的寧靜。
我們往往由於過分關心謀生度日的事情,或者過分貪婪而不能適可而止,所以正在無意中忘卻了生活的樂趣。所謂這山望著那山高,總以為別人手裏的梨才是大個兒的,於是,總是千方百計要爭得比別人更大的梨。
然而,人畢竟不是千手觀音,隻是兩手一口而已,能容得下的福分也是有限的。貪得無厭,反而會鬧得消化不良。
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篇名為《蝜蝂傳》的散文,文中說,有一種善於背負東西的小蟲蝜蝂,行走時遇見東西就拾起來放在自己的背上,高昂著頭往前走。它的背發澀,堆放到上麵的東西掉不下來。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不停止的貪婪行為,終於使它累倒在地。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當你費煞心機所獲取來的又在自己赤條條地離開之前交給他人的時候,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相反,假使我們能對我們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我們便會灑脫的自得其樂,幸福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這樣的短暫,我們縱然身在陋巷,也應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時光。”
大家聽說過春申君的故事嗎?
戰國時期,楚國的春申君任相國二十餘年,把持國政,“雖名相國,其實王也”。這樣有權有勢,但他仍然不知足。
當時,楚王無子,沒有繼承人,作為相國的春申君,自然心中也不踏實。就在這時,趙國人李園帶其妹妹來楚國尋求富貴。李園原想把妹妹獻給楚王,但看到楚國大權全在春申君手中,便把妹妹獻給了春申君。
不久,李園的妹妹懷孕,李園便讓妹妹對春申君說:“楚王寵幸您,您任相國已經二十多年。大王沒有兒子,如果楚王壽終之後改立兄弟,那麼你又如何長久地得到寵幸呢?不僅如此,您執掌朝政多年,對楚王的兄弟們難免有許多失禮的地方。楚王的兄弟們果真立為國君,殃禍將落在您的身上,還怎麼能保住相國大印以及其他一切呢?現在我懷上身孕了,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寵幸時間不長,如果您把我進獻給楚王,楚王必定寵幸我;我如果能生個兒子,那他就是王位繼承人。將來,您的兒子做了楚王,楚國全為您所有,這與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禍相比,哪樣好呢?”
春申君焉能不求利而避害?於是就按李園之計而行。不久李園妹妹果然生男,而且被立為太子。
但是後來楚王剛死,李園就在王宮內埋伏下武士,把春申君殺了,並且滿門抄斬。
李園的胃口比春申君還大,他先滅了口。春申君貪心不足,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仍不滿足,還想著要當太上皇,結果反而送了小命。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權力欲過度膨脹,足以致人於死地,希望大家都能以此為鑒。
激發強烈的成功欲望
人人都渴望成功,因為成功代表著財富、榮譽和幸福。許多人並不缺乏知識、能力和機會,但他們的自卑、保守、狹隘、怯懦與心理障礙以及陳腐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阻礙著他們走向成功。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隻是少數。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在苦苦摸索,總是難以夢想成真。那麼,到底什麼決定著一個人的成功呢?真正的成功者,除具備必需的知識、技能以外,無不具備強烈的成功欲望和卓越的心理素質。
“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著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於對環境的認識和探索,進而找到了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又引發了動機,即欲望,這種欲望越強,目標就靠我們越近,就像弓拉得越滿,箭就會射得越遠一樣的道理。
國際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說過這樣的話:“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經濟社會,一個人的欲望有多強烈,那麼他的成功指數就相應有多大。同時,那些備受世人矚目的傑出人物之所以獲得了成功,我想與他們背後的強烈欲望是有很大關係的。”
“眼睛所看著的地方就是你會到達的地方。”戴高樂說,“惟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決心要做出偉大的事。”體育老師會告訴你:“跳遠的時候,眼睛要看著遠處,你才會跳得更遠。”
重量級拳王吉姆·柯伯特有一回在做跑步運動時,看見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一條接著一條,收獲頗豐。奇怪的是,柯伯特注意到那個人釣到大魚就把它放回河裏,小魚才裝進魚簍裏去。柯伯特很好奇,他就走過去問那個釣魚的人為什麼要那麼做。釣魚翁答道:“老兄,你以為我喜歡這麼做嗎?我也是沒辦法呀!我隻有一個小煎鍋,煎不下大魚啊!”你也許覺得好笑,很多時候,我們渴求成功的欲望時,就習慣性地告訴自己:“算了吧,我想的未免也太過了,我隻有一個小鍋,可煮不了大魚。”我們甚至會進一步找借口來勸退自己:“更何況,如果這真是個好主意,別人一定早就想過了。我的胃口沒有那麼大,還是挑容易一點的事情做就好,別把自己累壞了。”
研究人員在一所著名的大學中選了一些運動員做實驗。他們要這群運動員做一些別人無法做到的運動,還告訴他們,由於他們是國內最好的運動員,因此他們會做到的。
這群運動員分兩組,第一組到了體育館後,雖然盡力去做,但還是做不到。
第二組到體育館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第一組失敗了。
“但你們這一組不同。”研究人員說,“把這個藥丸吃下去,這是一種新藥,會使你們達到超人的水準。”
結果第二組運動員很容易地完成了那些困難的練習。
“那是什麼藥丸?”參加者問道。
“不過是粉末而已。”
第二組之所以完成不可能的運動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他們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強烈,如果你相信你能,也就能完成一切你要做的事。
有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麼事,可就是遲遲不行動,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成功的欲望不夠強烈,若你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強烈的成功欲望,並積極行動起來,這樣你才會走向成功。當一個人有了明確、高遠的目標,又有火熱、堅不可摧的欲望作為力量,必然會產生堅決有力的行動。實現成功的欲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沒有堅不可摧的成功欲望,目標便永遠不可能達到。所以,隻要一個人不畏艱難,不輕言失敗,信心百倍,朝著既定目標永不回頭,才會走向成功。正如人們常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做”是實現欲望的惟一途徑
一個人有了成功的欲望,如果不去落實,永遠隻能是空想。想要走向成功,隻有不斷努力地去做,成功者的口號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他們永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
一個人隻有成功的欲望還遠遠不夠,還要為此做很多的工作,首先就是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欲望有時候是很模糊的東西,隻有明確的目標才能讓你的欲望更清晰更明朗化。所以可以說目標是欲望的引導者。明確的目標就像一盞指路明燈引導著欲望走向成功。
許多人並不缺乏成功的欲望,也為自己製訂了一個目標,但是,許多的人製訂了目標之後,便把目標束之高閣,沒有投入到實際的“做”當中去,結果到頭來仍然一事無成。
如同隻有穿過了黑夜才能達到早晨一樣,隻有努力去“做”,才是實現欲望的惟一途徑。
萬事開頭難!要幹成一件事情,人們總是覺得邁第一步困難重重,總是下不了決心,就像俗語所說的那樣:老虎吃月亮無處下嘴!
於是便遲疑不決,猶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天,這樣推來推去便延誤了時間,也就推遲了成功之日的到來。
對於一個想幹一點事情的人來說,這樣遲遲不做是十分有害的,不僅不能實現自己確定的目標,而且消磨意誌,使自己逐漸喪失進取心。
一個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開始做的勇氣。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氣開始做了,就會發現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礙,往往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主要是缺乏行動的勇氣,有了勇氣下決心開了頭,似乎再往下做就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這樣不斷地做下去,你就會發現離目標越來越近,你的目標正在漸漸地化為現實。
朝著你確定的目標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做下去,這便是實現任何目標的惟一的辦法,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也許,當你開始的時候,你還不能看見你所追求的東西是什麼樣子,你的目標還是一團模糊的影子,這時你往往會感到困惑,感到目標的遙遠,感到跋涉的艱難。但是,隻要你毫不停頓地做下去,堅持不懈地幹下去,你就會發現你離目標越來越近,目標在你的眼裏越來越清晰,最後終於以動人的姿態展現在你的眼前。
快節奏工作是成就事業的法寶。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第一次采用了魯迅這個筆名,當好友許壽裳問及魯迅有什麼講究時,魯迅回答說,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認為自己比較笨拙,無論對學問或者幹事情,效率趕不上天分較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隻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愛因斯坦在瑞士聯邦專利局工作時,他快節奏地用三四個小時就做完了全天應做的事情,然後進行學習和研究,終於在1905年,在幾個領域內同時取得偉大成就,開創了科學史上的先例。
凡事拖不得。魯迅的寫作經驗就是“馬上”。魯迅在一篇題為《馬上日記》的《豫序》中寫道“然而既然答應了,總得想點法。想來想去,覺得感想倒偶爾也有一點的,平時接著一懶,便擱下了,忘掉了。如果馬上寫出,恐怕倒也是雜感一類的東西,於是乎我就決計:一想到,就馬上寫下來,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劃到簿。”他還在逝世的前一個月,寫過一篇叫《死》的文章,說由於生命產生了“為先前所沒有的”對一切事情“要趕快做”的想法,“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魯迅經驗的可貴,就貴在“馬上”和“要趕快做”上。
翻閱曆史,所有偉大人物的曆史,都是一部和時間賽跑的曆史。馬克思說:“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他的頭腦就像停在軍港裏待發的一艘軍艦,準備一接到通知就開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寧在一生中,也處處迸射著和時間競賽的光芒,他總是十分珍惜時間,把生命的每一分鍾都獻給革命。
在每個人的生命的長河裏,都泛著分分秒秒光陰的波浪,它們稍縱即逝,卻又“法力無邊”,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會引你觸礁覆沒在險灘。時間中惟有“現在”最寶貴,抓住了“現在”,亦即抓住了時間,成功就會向你招手。而“拖”卻是影響你抓住“現在”的最大障礙,就像你成功航線上的礁石。有的人經常為一種不可名狀的期待所煩擾,總覺得來日方長,“現在”無足輕重,隻有“將來”才會有無限風光。對於這種“現在”隻是“賒賬”,“將來”決定一切的觀念,朱光潛老先生說得好,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1933年新年伊始,《東方雜誌》舉辦題為“新年的夢想”征文,在應征回答“夢想的中國”的百多人中,夢想“大家有飯吃”者有之,夢想“大同世界”者有之,等等,魯迅讀過後十分感慨,他認為夢是好的,但更應麵對現實,並且深情地說:“然而要實現這(夢)境的人們是有的,他們不是說,而是做,夢著將來,而致力於達到將來的現在。”奉勸那些“夢”將來成功,為社會貢獻力量的人們,再不要拖拖拉拉,延誤光陰,從今天就立即去做,今天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小時嗎!?
世界上每一本宗教典籍都是在訴說信仰和信心帶給人類的力量和影響,成功者與失敗者的信念就是截然不同,而我們現在對自我評判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相信未來美妙,未來就會過著美妙的日子;如果我們自行設限,轉瞬之間,那些限製就在眼前。所以若我們相信會成真,有可能的事,它就必會如願。有的人雖有熱情,但對自己的能力懷疑或期望不高,或者缺少頑強的毅力,一旦麵對困難和挫折就會投降,這樣的人是永遠也不會夢想成真的。成功不僅需要辛勤的耕耘和付出,更要以恒心、耐心、毅力作為支撐。渴望成功的人們,都努力嚐試去“做”吧,這樣你才會品嚐到成功的豐碩果實。
“做”不能盲目
“做”忌沒有計劃
一個人做事如果沒有計劃,就會顯得很盲目,往往是感覺做了很多,卻看不到任何成效,這就猶如“瞎子點燈白費蠟”一樣,結果是做了很多無用之功,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所以“做”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計劃,這樣做起事情來才會得心應手。
沒有計劃就意味著做事沒有條理,到頭來隻會導致你十個手指抓九隻兔子,當然一隻也抓不到。因此,做事一定要改掉沒有計劃的習慣。
善於策劃者,會高效地達到自己的工作目的。正如常言:思路暢通,謀事如棋。在計劃中行事,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因此,能想出較多的點子,提出非同凡響的主張,做出不同尋常的成就。
策劃就是事先的籌謀計劃。不論幹什麼事,如果沒有預先的籌謀計劃,訂出一個方案,然後一步步按方案去實施,那麼,肯定是不可能辦得好的,就會到處亂彈琴。
一個人幹什麼事都要先策劃,想一想自己怎樣在做大小事情的過程中,不出漏洞,不遭突然襲擊。那些成大事者必然是策劃大師!
古時候,有一個邊疆人想到南方的某地。有一天,邊疆人準備齊車馬,收拾好行囊,然後便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驅車啟程,一路向北馳去。
路上,邊疆人遇到了一個熟人,這個熟人見到他,很驚奇地問道:“咦,你不是要到南方去嗎?怎麼現在卻往北走啊?”
邊疆人笑了笑說:“我有一匹好馬,還有充分的準備,我的技術又十分嫻熟,我什麼地方去不了呢?”
那個人聽後,看著地麵上留下的車轍,善意地指給邊疆人說:“你看,你的車馬雖好,準備也充分,可是卻把方向弄錯了,這樣走隻會越走離南方越遠啊!”
可是,任他怎麼說,邊疆人仍是固執己見。於是,在一陣打馬揚鞭的吆喝聲中,北方人隨同他的車馬終於與南方背道而馳越走越遠。
沒有預先策劃而莽撞辦事的人,就隻能像上麵這個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其結果隻能與自己的目的相反。古往今來,凡是辦得好的事,辦得成功的事,無一不是在周密的策劃之後完成的。
你也許可以試著這樣做做:
首先把你的計劃寫下來,然後問自己:“為了完成這些計劃我應該怎麼做?”再寫下行動的步驟;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並非每一步都必須按計劃走,遇到突變,要學會控製和適時改變。
許多人渴望夢想成為現實,但是他們卻並沒有為了這一目標而製定一個可行的計劃——根據他們希望的生活方式重新安排他們的目標、行動。想實現夢想最怕沒有目標。
如果期望夢想成功,你應該為今後的365天製定一個周密的計劃,並把它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標和要求,對每一個小目標和要求有一個不足一頁紙的小計劃,以保證你進入正軌。
如果你有夢想,你需要一個周密的計劃來幫助你完成自己的夢想。一個周密的計劃可以告訴你可以做什麼,你實現夢想需要多少步驟,你成功的幾率有多大。一個有效的計劃應該用一係列新的程式代替舊的,它需要你的創意和毅力。
約翰是一家現金出納機廣告部的副經理和代言人,他堅定地相信,他的成功來自於“每月工作計劃”。
在約翰成堆的筆記本中,有一本最重要,那是本又厚又大的活頁紙筆記,裏麵充滿了他的“每月工作計劃”。他相信把他每月思考的事和每月要做的事寫下來會促進自己事業的發展和觀念的積累與更新。
約翰說:“明天的成功者,是那些能夠記下自己的想法與願望,不論遇到什麼阻礙,都堅定不移地做下去的人。”
如果你想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你可以嚐試計劃你的夢想。
對全球的讀者來說,美國《讀者文摘》是一本著名的雜誌,也是美國文化產品中的一個名牌。對於《讀者文摘》的創始人德惠特·華萊士夫婦來說,創辦這個雜誌他們經過了四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步驟:
第一步,他構想了一份趣味性與知識性並重的讀物,試圖向出版商介紹,但他們絲毫不感興趣。然而他沒有放棄,繼續堅持按計劃行事。
第二步,他在賓夕法尼亞州東匹茲堡工作時,他的同事對這本雜誌的試刊本深感興趣,更認為華萊士若采用直接郵遞的方法來進行推銷,收效必定極佳。
第三步,他的老板聽到他正和別人談生意,便開除了他。後來華萊士回想到這件事時說:“我經常懷疑如果不是被老板開除而要投身新事業的話,我會不會留在匹茲堡呢?”答案當然是無需揭曉的。
1921年10月,華萊士和年輕而充滿理想的萊拉·雅芝生小姐結成夫婦。
這就是夢想實現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好運來到了——萊拉分享了他的夢想。
婚後第二年,萊拉仍然要繼續擔任社會工作,賺取金錢以繳納在紐約格林尼治村住所的租金,他們在1922年2月合作出版了《讀者文摘》。
《讀者文摘》的靈感,是華萊士在軍隊當中士時,在法國因炸傷住院康複期間獲得的。
當時他閱讀了大量雜誌,深深感覺到有些文章吸引力特別持久,而大部分文章如果濃縮,突出要點,便會更加動人。
時至今日,《讀者文摘》仍然保留著這些主要的精神。
《讀者文摘》的暢銷速度增長之快,遠遠超過華萊士伉儷的想象——創刊號銷量是5000本,到了1926年已增至5萬本。
按計劃行事,你會發現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沒有那麼多“枝節”作祟,你的事業會變得輝煌,你的理想也將在計劃中叩響你勝利的門窗。
“做”要懂得變通,而不是一條道跑到黑
生活當中有的人做事很有熱情,也不缺乏幹勁和勇氣。他們下了很大的功夫想把一件事做好,可是卻怎麼都做不好。為什麼呢?原因在於他們做起事來很固執,很有“個性”,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肯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結果可想而知了,奉勸大家要靈活掌握做事的方式、方法,直著行不通就想法繞個彎,千萬不要“一條道跑到黑”。
曲則全,枉則直,隻有拐個彎才能達到目的,並且達到得更快更好,那又何必不做呢?要知“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可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漢武帝有個奶媽,他自小是由她帶大的。曆史上皇帝的奶媽經常出問題而且大得很。因為皇帝是她的幹兒子,這奶媽的無形權勢,當然很高,因此,“嚐於外犯事”,常常在外麵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憲”,漢武帝也知道了,準備把她依法嚴辦。皇帝真發脾氣了,就是奶媽也無可奈何,隻好求救於東方朔,東方朔在漢武帝麵前,可是一個“紅人”。
漢武帝與秦始皇不同,至少有兩個人他很喜歡,一個是東方朔,經常帶給他幽默、滑稽和笑話,把漢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漢武帝很喜歡他,因為他說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個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經常在漢武帝麵前頂撞他,使漢武帝下不了台。由此看來,這位皇帝獨對這兩個人能夠容納重用,雖然官做得並不很大,但非常親近,對他自己經常有中和的作用。所以,東方朔在漢武帝麵前,有這麼大的麵子。
奶媽想了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辦理,實在不能通融,隻好來求他想辦法。他聽了奶媽的話後,就教導奶媽說:“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你要我真救你,又有希望幫得上忙的話,等皇帝下命令把你抓起來時,你什麼都別說,你走兩步,便回頭看看皇帝,走兩步,又回頭看看皇帝,千萬不可要求說:“皇帝!我是你的奶媽,請原諒我吧!”否則,你的頭將會落地。“或可萬一冀耳!”或者還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東方朔對奶媽這樣吩咐好了,等到漢武帝叫奶媽來問:“你在外麵做了這許多壞事,太可惡了!”叫左右拉下去法辦。奶媽聽了,就照著東方朔的吩咐,走一兩步,就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東方朔站在旁邊說:你這個老太婆神經嘛!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喂奶吃嗎?你就快滾吧!東方朔這麼一講,漢武帝聽了很難過,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長大,現在要把她法辦,心裏也著實難過,又聽到東方朔這樣一罵,便想算了,免了你這一次的罪吧!以後不可再犯錯了。“帝淒然,即敕免罪。”
周朝,春秋時代的齊景公,在齊桓公之後,也是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擁有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子——晏嬰當宰相。當時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乃大發脾氣,抓來綁在殿下,要處以“肢解”的刑罰。晏子聽了以後,把袖子一卷,裝得很凶的樣了,拿起刀來,把那人的頭發揪住,一邊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付要親自動手殺掉此人的樣子。然後慢慢地仰起頭來,向坐在上麵發脾氣的景公問道:“報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難下手,好像曆史上記載堯、舜、禹、湯、文王等這些明王聖主,在肢解殺人時,沒有說明應該先砍哪一部分才對?請問皇上,對此人應該先從哪裏砍起?”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立刻警覺,自己如果要做一個明王聖主,又怎麼可以用此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所以對晏子說:“好了!放掉他,我錯了!”這又是“曲則全”的另一章。
晏子當時為什麼不跪下來求情說:“皇上!這個人做的事對君國大計沒有關係,隻是犯了一點小罪,何必殺他呢!”如果晏子是這樣地為他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加油,此人非死不可。他為什麼搶先拿刀,要親自充當劊子手的樣子?因為怕景公左右有些小人,聽到主上要殺人,拿起刀來就砍,這個人就沒命了。他身為大臣,搶先一步,拿著刀,揪著頭發,表演了半天,然後回頭問皇帝:“從前那些聖明皇帝要殺人,先向哪一個部位下手?我不知道,請主上指教是否是一刀刀地砍?”意思就是說,你怎麼會是這樣的君主,會下這樣的命令呢?但他當時不能那麼直諫,直話直說,反使景公下不了台階,弄得更糟。所以他便用上“曲則全”的諫勸藝術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做每件事都不可能順順利利地完成,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這時候,既然前行不能通過,那就不妨繞個彎,可能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