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思想的高度決定“做”的成就(1 / 3)

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思想來支配的,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成功者有著豐富的想象力,還有一種超前意識,他們能想人所不敢想之事,亦能做人所不敢做之事。可以說他們是敢想敢做的人,敢想是希望的孕育,敢做才能實現希望。隻有敢想敢做才能使你抵達成功的殿堂。

敢於想才能做人所不能做

敢想的魅力

敢想是敢做的前提與基礎,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隻有邁出這一步,你才有機會施展才能,獲得成功。

時間的腳步真是飛快,一轉眼到了21世紀。人們的生活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常聽老人講,將來的生活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不但實現了這個願望,而且當今社會的資訊異常發達,手機已經很普遍了,電腦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這在過去恐怕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已經飛上了天,國家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一切的一切在過去也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幻想,而已,如今卻都變成了現實。誰能否認今天的這一切不是以“敢想”作為前提的呢?

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成功人士具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他們敢於直麵困難,敢想敢做,能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來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希望人們都能睜開心靈的雙眼,努力發現周圍美好的東西,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敢於大膽地設想自己的目標,並不斷為之努力,這樣你一定會有美好而充實的人生。

誠然,如今世界上的窮人確實太多了,他們大多數隻是甘於過窮日子,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這麼窮,他們沒有認清自己還有選擇成功的餘地。

然而,我們每天聽到的卻是這樣的話:“我很喜歡那個東西,但是我買不起”、“我買不起”、“我花不起”。沒錯,你是買不起,但不必掛在嘴上。如果你不斷地說“我買不起”,那你一輩子真的會這樣“買不起”下去。選擇一個比較積極的想法。你應該說:“我會買的,我要得到這個東西。”當你在心中建立了“要得到”、“要買”的想法,你就同時有了期待,心裏就有了追求它的激情。千萬不要摧毀你的希望,一旦你舍棄了希望,那麼你就把自己的生活引入了挫折與失望。

有一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他說:“總有一天,我要到歐洲去。”坐在旁邊的朋友都嘲笑他太天真。

20年之後,那個年輕人帶著妻子果然去了歐洲。當時他並沒有說:“我想去歐洲,就怕我永遠花不起這筆錢。”他心抱希望,希望就給了他動力,促使他為了要去歐洲而有所行動。

假如你說“我花不起”,那麼一切就會停頓,希望沒有了,心智遲鈍了,精神也喪失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讓自己相信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們懂得運用“選擇的力量”,則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勇氣,使我們能夠力行不輟,去獲取我們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也許你曾聽過這麼一則寓言故事:過去在同一座山上,有兩塊相同的石頭,三年後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一塊石頭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塊石頭卻受到別人的唾罵。這塊石頭極不平衡地說道:老兄呀,曾經在三年前,我們同為一座山上的石頭,今天產生這麼大的差距,我的心裏特別痛苦。另一塊石頭答道:老兄,你還記得嗎,曾經在三年前,來了一個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訴他隻要把你簡單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時想象未來的模樣,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產生了今天的不同。

兩者的差別:一個是關注想要的,一個是關注懼怕的。過去的幾年裏,也許同是兒時的夥伴、同在一所學校念書、同在一個部隊服役、同在一家單位工作。幾年後,發現兒時的夥伴、同學、戰友、同事都變了,有的人變成了“佛像”石頭,而有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塊石頭。

假如有一輛沒有方向盤的超級跑車,即使有最強勁的發動機,也一樣會不知跑到哪裏;同理,不管你希望擁有財富、事業、快樂,還是期望別的什麼東西,都要以一種敢想敢做的勇氣去實現它。“人生教育之父”卡耐基說:“我們不要看遠方模糊的事情,要著手身邊清晰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隻有想不到的事情,隻要你敢想並下定決心去做,你就一定能得到。

洛克菲勒在他還一文不名的時候曾說過:“有一天,我要變成百萬富翁。”他果然實現了願望。所以,你應該了解:一切你想要得到的東西在還未實現之前,本來都隻是一些想法。你的經濟情況也一樣,先要有想法,然後才會變成現實。想法改變了,外在改變也會隨之而來,這可是一條永遠不變的法則。如果你經常說“我付不起”、“我永遠得不到”、“我注定是受窮的命”……那你就封閉了通往自謀幸福的路。隻有不時進行選擇性的思考,才會改變想法和現實。必要的時候,不妨運用一下想象力,你會發現:以前不敢奢望的好運會降臨,生命會有轉機,你的生命會出現一種嶄新的麵貌。

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一個美好的理想之後,接下來就要用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否則你的理想就會化為華麗的泡沫一瞬即逝。敢想敢做會使你施展全部力量,盡力而為,超越自我,使你把畢生的能力發揮到極限,排除一切障礙,使你的生活更加踏實。你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嗎?

古時候有一個和尚,早就有這樣的想法。要到南海去,但他身無分文,況且路途遙遠,交通又極不方便。但他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隻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到南海去。

於是他沿途化緣,一步一步往南海的方向邁進。路過一個村莊化緣時,他碰到一個富和尚,富和尚問他:“你化緣幹什麼?”

窮和尚回答:“我要去南海!”

富和尚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憑你也想到南海?我想到南海的念頭已經好幾年了,但還一直沒有準備充分。像你這樣貧困的人,還沒到南海,不是累死就是餓死了,還是找個寺廟安穩度日吧!”

窮和尚不為所動,固執地說:“我遲早一定要趕到南海。”

幾年以後,窮和尚從南海返回,又路過這個地方,這時富和尚還在準備他的南海之行。

以上故事當中的兩個和尚,結局是截然不同的。窮和尚敢於想,也敢於去做;而那個富和尚隻是有一個去南海的想法,但是就是不去做,所以他永遠都不能去南海。

有兩名年齡70歲的老太太:一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所以沒有別的想法,隻想料理後事了。另一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敢不敢去想,有沒有一個積極的想法。於是,後者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裏,一直攀登高山從不間斷。她還攀登過幾座世界有名的高山。後來,她還以95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齡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太太。

其實,成功不分年齡大小,敢想也不是年青人的專利,隻要你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人,那麼成功早晚屬於你。

福勒一家一直過著很貧窮的生活。不甘與貧困為伍的福勒在心底盤算:“我們的貧窮不是由上帝安排的,而是因為我們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產生過出人頭地的想法……”

我們的貧窮是因為我們不敢去想,我們沒有奢想過富裕!這個想法在福勒的心靈深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成就了他以後無比輝煌的事業。

福勒改變貧窮的願望像火光一樣迸發出來——他挨家挨戶出售肥皂達12年之久,並由此獲得了許多商人的尊敬和讚賞。以後,福勒不僅在最初工作的那個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7個公司都獲得了控製權。可以說,福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徹底改變了家庭的貧窮,扭轉了家庭的命運。

所有偉大的成就在開始時都不過隻是一個想法罷了。無論追求財富,或獲取健康,無論謀求功名,或尋找快樂,無論尋求利益,或追逐自由,如要達到目的,首先一定要敢於去想,要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並鍥而不舍地為之奮鬥。假如你知道你需要什麼,那麼,當你看見它的時候,你就會很快地認識它並最終抓住它。這就是敢想的魅力所在。

敢想,才能與眾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活得很迷茫、很卑微。他們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目的何在,每天隻是機械地重複著千篇一律的生活。他們對很多事情,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更不敢去奢望夢想中的生活,這樣的人是注定與成功無緣的,為什麼大家不用自己銳利的目光去解剖成功者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

湯姆·鄧普西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聞,雖然這個例子很大眾化,但是它確實體現出了一個問題——敢於想象就能與眾不同。

湯姆·鄧普西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父母怕他喪失信心,經常鼓勵他。通過父母的鼓勵,他沒有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反而養成了一種爭強好勝的個性。果真如此,其他人能做到的事他都能做。例如童子軍團行軍10千米,湯姆也同樣走完10千米。後來他要踢橄欖球,他發現,他能把球踢得比其他男孩子都要遠,這更堅定了他要做一個不平凡的人的決心。

後來,他找人為自己專門設計了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並且得到了衝鋒隊的一份合約。但是教練卻一直勸說他,你不具有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最好去試試其他的行業。

這時候,他性格當中那種頑強不服輸的勁頭又在發揮作用了。湯姆·鄧普西提出申請加入新奧爾良聖徒球隊,並且請求給他一次機會。教練雖然心存懷疑,但是看到這個男孩有這麼大的成功欲望,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

時間不長,教練越來越喜歡這位渾身充滿激情的年輕人了,因為湯姆·鄧普西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了55碼遠並且得分,最終使他獲得了專為聖徒隊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季中為他的球隊贏得了99分。

一次神聖的時刻,球場上坐滿了6萬6千名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馬上就開始了。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鄧普西,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當湯姆進場時,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由巴爾第摩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

球傳接得很好,鄧普西使足全身的力氣將球踢了出去,球筆直地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6萬6千名球迷屏住氣觀看,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球在球門橫杆之上幾英寸處飛過,湯姆一隊以18比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為獲勝者而興奮,這是隻有半隻腳和一隻畸形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是難以相信。”有人大聲叫,但是鄧普西隻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他之所以踢出這麼了不起的紀錄,正如他自己說的:“我父母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

從上麵的例子大家不難看出,敢於想象是成功的標誌。對於湯姆·鄧普西來說,他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對於一般人來講,敢想去踢橄欖球嗎?如果連想都不敢想,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嗎?

想象力通常被稱為靈魂的創造力,它是每個人自己的財富,是每個人最可貴的才智。拿破侖曾經說過:“想象力統治全世界。”一個人的想象力往往決定了他成功的概率,一個敢想敢做的人,他的成功率就會很高。

亨利·福特和安德魯·卡內基既是生意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的朋友。當福特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時期到來時,卡內基的鋼鐵像樹木一樣,源源不斷地運到福特汽車製造廠。福特的名氣和當時的卡內基、摩根、洛克菲勒一樣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福特於1863年7月生於美國密歇根州。他的父親是個農夫,覺得孩子上學根本就是一種浪費。老福特認為他的兒子應該留在農場幫忙,而不是去念書。

自幼在農場工作,使福特很早便對機器產生興趣,於是他那用機器去代替人力和牲口的想象與意念便早露端倪。

福特12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構想要製造一部“能夠在公路上行走的機器”。這個意念,深深地紮在他的腦海裏,日日夜夜縈繞著他。旁邊的人,都認為他的構想是不切實際的。老福特希望兒子做農場助手,但少年福特卻希望成為一位機械師。他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人家需要三年的機械師訓練,從此,老福特的農場便少了一位助手,但美利堅共和國卻多了一位偉大的工業家。

福特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這回事。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用蒸氣去推動他構想的機器,研究了兩年多,但行不通。後來,他在雜誌上看到可以用汽油氧化之後形成燃料以代替照明煤氣,觸發了他的“創造性想象力”,此後,他全心全意投入汽油機的研究工作。

福特每一天都在夢想成功地製造一部“汽車”。他的創意被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賞識,愛迪生邀請他當底特律愛迪生公司的工程師,讓他有機會實現他的夢想。

終於,在1892年,福特29歲時,他成功地製造了第一部汽車引擎。而在1896年,也就是福特33歲的時候,世界第一部摩托車便問世了。

從1908年開始,福特致力於推廣摩托車,用最低廉的價格,去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今日的美國,每個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車,而底特律則一舉成為美國的大工業城,成為福特的財富之都。

亨利·福特在取得成功之後,便成了人們羨慕備至的人物。人們覺得福特是由於運氣,或者有成功的朋友,或者天才,或者他們所認為的形形色色的福特“秘訣”——這些東西使福特獲得了成功,但他們並不真正知道福特成功的原因。柯維博士後來說過:也許在每10萬人中有一個懂得福特成功的真正原因,而這少數人通常又恥於談到這點,因為這個成功秘訣太簡單了。這個秘訣就是想象力。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隻要能想到就一定能辦到。

在生活當中,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隻要人們敢於想象,就會變得與眾不同,就會邁向成功。

想法決定活法

一個人生活得好與壞,固然受著許多主客觀因素的製約,但是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人的心態是否積極主動,它遠比天賦和才能的影響更為重要。有人說: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反射出來的就是笑臉;反之你對它哭,反射出來的就是哭臉,希望每個人都能用積極的想法去對待生活,雖然積極的想法並不能保證凡事心想事成,但積極的想法會改善一個人的生活;可是,相反的態度則必敗無疑,有著消極想法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夠明確目標。目標直接決定著你成功與否,並為你的人生賦予了許多重大的意義。

在貫穿人一生的活動中,大多數人僅僅利用了自身能力的1%。而你想象中成功的自我,是不是就靠著這1%的能力完成了學業,終生從事一種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生活得平淡無奇呢?這就是你希望的生活嗎?

你過去的生活仍在今天延續,盡管你對許多事情抱怨不已,祈求著、期望著:“落後於時代的‘廢物’應拋棄,我們的生活應變得更加美好。”可與此同時你卻又懶得動一動手、伸一伸腳。如果你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擁有真正的成功,就應為此付出努力。

隻有你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才能發掘出自身更多的潛力,做更多的事情,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珍妮的母親在她出生剛18個月時就因肺炎而不幸去世,可憐的珍妮被祖母領到一個農場。在農場裏,小珍妮沒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她小小年紀就開始做雜事,一直幹到15歲。

珍妮的童年是在孤獨之中度過的,在她比與她年紀相仿的其他孩子先讀完中學後,她受不了孤獨感的折磨,渴望有人來關心她、支持她,因此她早早地就找了個丈夫。可由於草率成婚,這個匆忙建立起來的家庭沒過多久就徹底破裂了,她不得不一個人承擔起撫養兩個孩子的義務。盡管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可那點微薄的工資又哪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呢?

她開始憂慮起自己將來的命運。她反複問自己,她是隻配做個含辛茹苦地拉扯孩子、斤斤計較每一分錢的小人物呢?還是能成為自己的主宰?當她明確了自己的選擇後,做出了決定:她要改變目前的窘境,要超越現在的自我。

於是,她進會計班學習,並尋到一份好工作。白天她整日工作,晚上就去曼塞維爾大學上課,即使周末也不休息。

直到有一天,當珍妮發現自己對家庭裝飾比較喜歡時,她就辭去了會計工作,把活動陣地移到了自己家裏。她把家裏布置得很漂亮,並且經常舉行各種聚會。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她亮出各式各樣的商品,然後向在場的人兜售,無疑,此舉獲得了成功。接下來,她成立了一個家用百貨進口公司。不久,她又創建了家庭裝潢和禮品有限公司,使自己躋身於商界。她的人生開始了新的篇章。

現在,珍妮的公司雇有1.3萬名銷售代理人,遍布於英國各地。她還鼓勵並出資培訓了不少婦女從事商業活動。不用說,她的收入相當可觀,足以支付她的任何花費。不論是從事大的事業,還是安享快樂的家庭生活,對她來說都不是什麼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

珍妮成了各種團體追逐的對象,許多社團組織都請她去演講,好幾個董事會掛著她的頭銜,她還是第一位進入倫敦商會的婦女。而珍妮之所以會取得這樣輝煌的成果,就在於她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不甘自生自滅,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相信我一定能改變自己的世界!”她把這一積極樂觀的信念貫徹到行動中,結果她成功了。相比之下,既然珍妮能改變自己的生活,你為什麼不能?行動吧!激發你自身的無限潛能,做你命運的主宰者,你一定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有一個年輕人,是個萬事通,他會的事情很多,所做的事情,也都很成功。可是奇怪得很,他就是賺不到錢。大家都不懂為什麼。他有人緣,個性也很開朗,又有野心,就是在金錢上,始終不得意。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原來問題就出在他老是說:“我樣樣都行,就是賺錢不行。”是這種想法害了他,隻要他想通了這一點,情形就會改變。他開始改口說:“我什麼都行,賺錢也不例外。”結果不到幾年,他果然賺到了錢。自此以後,他的經濟情況一帆風順。本來這個人很可能是一輩子都是樣樣能幹,就是不會賺錢,但由於後來他領悟到他選擇的是一條思想上的歧途,並設法糾正,他的經濟情況就此便有了好轉。事實證明:通常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了他的活法。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從前,有一位秀才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兩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

這兩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

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如果這個秀才聽信算命先生的鬼話,想必他將永遠與仕途無緣。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不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積極的心態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挑戰自己的夢想

一個成功前的靚麗火花,經常來源於一個偉大的夢想,要想成功,它的雛形必定要有自己的夢想,成功者不會讓自己的夢想破滅,而是始終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

很多偉大的人物,在少年時代,就有著遠大的夢想。韓國總統金泳三就是個很好的特例。

1927年12月20日,金泳三出生在與釜山市隔海相望的小島——巨澤島,島上居民多以打魚為生,是個偏僻的地區。他的父親金洪祚是一位漁場主,母親樸富連,是位賢惠的家庭主婦,家庭比較富裕。

少年時代的金泳三,為了讀書也吃了不少苦。因為他家的附近沒有學堂,6歲時他便開始每天爬過兩座小山,去2公裏以外的小學讀書。有一次下雪,母親不讓他去上學,怕雪滑出危險。金泳三口頭上說:“好的!”可卻瞞著母親偷偷地上學去了。路上他滑了許多跤,有幾次還真的很危險。毅力沒有讓他退縮,終於他又來到自己心愛的學堂。升入中學後,學校離家更遠了。路途遙遠,山路崎嶇,磨練了他吃苦耐勞的堅強意誌,並且他更加刻苦用功地學習,以獲取更多知識。讀高中時,這位心懷鴻鵠之誌的青年經常與同學們暢想未來。金泳三每次提到自己的理想時都會鎮靜地說:“我要當韓國的總統。”而且每次說到此,大家都說他癡心夢想。在以後的日子裏,別人都用“未來的總統”嘲笑他。一次,老師讓他上講台做演講,他的選題便是自選的“未來的總統”。金泳三以飽滿的激情演講完後,揮筆在黑板上寫上了“金泳三——未來的總統”幾個大字。在他宿舍床頭上也把這幾個字貼在上麵。正是這種遠大誌向,驅使他日後能夠百折不撓,堅貞不屈。

1947年,金泳三考入漢城大學哲學係,在那裏他更是如魚得水,為日後進入政壇做準備。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金泳三做為學生兵加入了戰爭,並且在國防部政治局工作。為此他進一步了解了政壇,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總理辦公室任秘書,開始步入政治殿堂,而後他加入了自由黨。1954年,27歲的金泳三被選為國會議員,成了一顆“政治新星”。

他的努力最終使他當上了總統,為了那個偉大目標,或者被別人稱為不可實現的夢,金泳三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無形中增加了鬥爭的勇氣,為登上總統寶座奠定了基礎。

比爾·蓋茨從小酷愛讀書,有的時候讀起書來竟忘了一切,他最喜歡的書要數《世界百科全書》,常常一讀就是幾個鍾頭,對書的迷戀和狂熱真是無人能比。蓋茨說過,他一年起碼要讀近千本書籍;多麼驚人的數字呀!

蓋茨從小就有一顆強烈的進取心和獨特機敏的性格。不管是在玩遊戲還是在學習上,蓋茨總要爭個第一,這在同齡人中是非常罕見的。每次蓋茨讀洛克菲勒的著作時,總是心情很激昂。少年的蓋茨特別崇拜這位富豪,他經常用紅色的筆在洛克菲勒的名言下畫很多遍。

蓋茨的父母對自己的兒子寄予厚望,他們把他送入西雅圖收費最高的中學——私立湖濱中學讀書。正是這所學校激發了比爾·蓋茨智能的火花與創造力。

蓋茨在湖濱中學認識了一個非常要好的同窗——保羅·艾倫。剛到這所中學時,蓋茨經常一個人讀關於電腦方麵的資料,並且還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這方麵的東西。保羅·艾倫也酷愛這方麵的知識,而且還時不時給蓋茨出些難題想難為他。求知心、上進心終於使雙方成為最要好的同窗。

蓋茨曾說:“我們都被計算機能做任何事的前景所鼓舞……艾倫和我始終懷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也許我們真的能用它幹出點名堂。”

當艾倫醉心於專業雜誌時,蓋茨還喜歡讀一些商貿雜誌。他們甚至想到用學校的計算機賺上一筆。蓋茨的計算機水平提高極快,以至有許多高年級學生都向他請教。在破壞計算機安全係統方麵,蓋茨可算是行家裏手。在計算機中心公司,他們發現了一種弄虛作假的辦法,使計算機按他們的程序工作,而使用的計時記錄卻保持不變。一旦係統崩潰,公司人員立即就會猜出是蓋茨搗的鬼。作為免費使用計算機的交換條件,蓋茨和艾倫把發現的問題逐一記錄,彙編成冊,起名為《問題報告書》。半年後,《報告書》已增至300多頁。

從比爾·蓋茨的青少年時代可以看得出,蓋茨最早具有的夢想與一般人相差無幾,財富、成功對一般人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但蓋茨卻能夠將這一夢想與自己新接觸的計算機聯係在一起,這就使得他的夢想有了堅固的基石。

有一次,老師讓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夢想。當問到蓋茨時,他平靜地站起來說:“我要締造一個關於計算機的王國,我要超過洛克菲勒的財富……”話未說完,課堂上爆發出長時間的嘲笑聲。蓋茨仍然平靜地坐了下來,臉上沒有什麼不好意思,隻有眼裏閃耀著堅定的目光。

終於在這一偉大夢想的放飛下,一個微軟帝國誕生了,一個世界首富也隨之誕生了,他不僅成了億萬富翁,而且資產已超過了洛克菲勒幾十倍。所有的成績與他那個富翁雛形夢想都是有很大關係的。

有這樣一則令人難忘的真實故事,主人公是一個生長於舊金山貧民區的小男孩,從小因為營養不良而患有軟骨症,然而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一直藏著一個夢想——有一天他要求成為美式橄欖球的全能球員。他是傳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當吉姆來比賽時,他便不顧雙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球場去為心中的偶像加油。由於他窮得買不起票,所以隻有等到全場比賽快結束時,從工作人員打開的大門溜進去,欣賞最後剩下的幾分鍾。

13歲時,他終於有機會和心中的偶像見麵了。他對吉姆·布朗說:“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創下的每一項紀錄。”奧倫索·辛浦森日後的確如他少年時所說的話,在美式橄欖球場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寫下的所有紀錄,同時更創下了一些新的紀錄。他的成功經曆正如柯蒂斯所說:“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就在於先做什麼樣的夢。”

沒有夢想就不會有開始,而沒有開始自然也就不會有成功。盡管樹立你的夢想並大膽去挑戰它吧!你的付出一定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敢於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大家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吧!可是在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去真正地實踐它呢?

有的人心中也有自己的目標,但就是做事缺乏主見,沒有定力,總是喜歡人雲亦雲,很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做別人意見的傀儡,否則你不但會在左右搖擺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憊,失去許多可貴的成功機會,有時還會失去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的人。無論成敗與否,你都會獲得一種無以倫比的成就感和自我歸屬感。

簡奈特·弗蘭是當今新西蘭著名的女作家,20世紀四五十年代,她在一個道德嚴謹的村落長大。那裏,也許是生活艱苦的緣故,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強悍而有生命力。隻有她恰恰相反,從小在家裏就極端怯懦,有時寧可被別人嘲笑也不肯輕易出門。父母很是替她擔心,經常在她麵前歎氣,嘮叨說這孩子如何如何的不正常。

不正常?她從小聽著,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很容易地就成為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和他們打成一片,可就不知道怎麼開口。以前沒上學時,家人是少和她交談的,似乎認定了她的語言或發音之類的有著嚴重的問題。家人隻是歎氣或批評,從來就沒有想到和她多聊幾句。入學年齡到了,她被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境,和同學相比之下,她幾乎還是牙牙學語的程度。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從家裏到學校,從上學到進入社會,簡奈特始終遊離於圈圈之外。大家覺得她很奇怪,她總是喜歡用一些奇怪的字眼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的情緒。家人聽不懂,同學聽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認定她是一個患有嚴重囈語與妄想症的孩子。後來她住進了精神病院。有位醫師發現這個害羞、極端內向、交談困難、有嚴重自閉傾向甚至有防衛掩飾和幻想或妄想的小女孩,十分喜歡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而且,與交談相比這要容易許多。於是這位醫生要求她每天都動筆隨意寫寫,在任何方便的紙上寫下她想到的任何文字。盡管她的筆畫很纖細,使大段大段的文字畏縮地擠在一起,任何人閱讀時都是要費些氣力才能清楚辨別其中的意思,但是她的用詞卻是十分敏銳,也可以說是十分的詩意。

在醫院裏,時間總是茫然而無聊的,簡奈特索性就提筆投稿了。沒有人會想到,就是那些總是被視為不知所雲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學雜誌刊出了,並獲得了文學大獎。

人類社會似乎從來都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理性或科學,人們總是習慣用“一致性”的標準來衡量周圍一切事物,並總是試圖用各種手段來扼殺異己。布魯諾、哥白尼、但丁等這些超越時代的大智者,他們的生命都在與世俗抗爭的過程中被當作“祭奠品”。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思想的光芒終於還是被世人接受了。但有一點他們要比簡奈特·弗蘭幸福,就是他們知道自己是正確的,直到被瘋狂的教徒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布魯諾還在堅信,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而簡奈特從懵懂的童年開始,就被列入了“奇異者”的行列,以致使自己也迷失了方向,相信了自己的“不正常”。可見這種鑠金之口有多麼厲害。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隻懂皮毛,缺乏鬥誌”。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還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到處遊蕩。”此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動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過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出色的一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出色。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裏混嗎?聽過帕瓦羅蒂歌聲的人,還想修練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