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在“做”的過程中尋找和把握機遇(1 / 3)

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怎樣把握。聰明的人擁有一雙慧眼,他們不但善於把握機遇,而且還善於創造機遇,讓機遇為自己服務。愚蠢的人即使機遇就在眼前也會白白地讓它溜走。所以,機遇是人生最緊俏的商品,隻有善於抓住機遇,才能使它成為成功的跳板。

在“做”中尋求機遇

不坐等機遇的降臨

機遇不是平均分配給每個人,而是要靠各人去尋找的,所以不要指望機遇會主動降臨,否則你一定會遭到現實的嘲笑。

一個年輕人靠在一塊草地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這時,從遠處走來一個奇怪的東西,它周身發著五顏六色的光,六條腿像船槳一樣向前劃著,使它的行走十分快捷。

“喂!你在做什麼?”那怪物問。

“我在這兒等待機遇。”年輕人回答。

“等待機遇?哈哈!機遇什麼樣,你知道嗎?”怪物問。

“不知道。不過,聽說機遇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隻要來到你身邊,那麼,你就會走運,或者當上了官,或者發了財,或者娶個漂亮老婆,或者……反正,美極了。”

“你連機遇什麼樣都不知道,還等什麼機遇?還是跟著我走吧,讓我帶著你去做幾件對你有益的事吧!”那怪物說著就要來拉他。

“去去去!少來添亂,我才不跟你走呢!”年輕人不耐煩地攆那怪物。

那怪物隻好一個人離去了。

這時,一位長髯老人來到年輕人麵前問道:“你為什麼不抓住它啊?”

“抓住它?它是什麼東西?”年輕人問。

“它就是機遇呀!”

“天哪!我把它放走了。不,是我把它攆走了!”年輕人後悔不迭,急忙站起身呼喊機遇,希望它能返回來。

“別喊了,”長髯老人說,“我告訴你關於機遇的秘密吧。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家夥。你專心等它時,它可能遲遲不來,你不留心時,它可能就來到你麵前;見不著它時,你時時想它,見著了它時,你又認不出它;如果當它從你麵前走過時你抓不住它,那麼它將永不回頭,使你永遠錯過了它!”

“我這一輩子不就失去機遇了嗎?”年輕人哭著說。

“那也未必,”長髯老人說,“讓我再告訴你另一個關於機遇的秘密,其實,屬於你的機遇不止一個。”

“不止一個?”年輕人驚奇地問。

“對。這一個失去了,下一個還可以出現。不過,這些機遇,很多不是自然走來的,而是人創造的。”

年輕人甚是不解。

“剛才的一個機遇,就是我為你創造的一個,可惜你把它放跑了。”老人說。

“太好了,那麼,請您再為我創造一些機遇吧!”年輕人說。

“不。以後的機遇,隻有靠你自己創造了。”

“可惜,我不會創造機遇呀。”

“現在,我教你。首先,站起來,永遠不要等。然後,放開大步朝前走,見到你能夠做的有益的事,就去做。那時,你就學會了創造機遇。”

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特別迷信所謂“運氣”。把自己的不成功、不如意統統歸結為“運氣”不好。他們要麼怨天尤人,抱怨一切,要麼就什麼都不做隻是等待機遇的降臨。其實,機遇是不會從天而降的,他們等待的結果隻能是一場空。成功者從來不會迷信於運氣,也不認為自己比別人運氣好,他們隻是相信隻要努力去做,總會有機遇。在成功者的字典裏,是不存在“運氣”這回事的。愛默生說:“隻有膚淺的人才相信運氣。堅強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規則。”要想有收獲,就先要努力去做,這比坐待好運從天而降可靠得多。

曾經擔任英國航空部部長的比佛布魯克認為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他說:“我常警告追求成功的人,不要依賴運氣,沒有任何想法比依賴運氣更不切實際。這個世界依循因果關係在運作,運氣可說是不存在的。有時你以為某人成功得很僥幸,但他為成功付出的代價豈是你能體會的?”

當某些人相信運氣時,其實就是說他們相信自己所不能控製的因素。然而,如果有機會控製這些因素,一定有人會拒絕這種一切操之在我的感覺。其實,說自己運氣不好的人隻不過是為自己的不做事或不努力做事找個借口罷了。

賭徒是運氣的忠實信徒,他們必須靠手氣決定輸贏,這樣的人生簡直是場夢魘,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不會有什麼機遇的,他們對前途永遠茫然,永遠無法掌握自己。

如果一個人相信好的機遇會從天而降,那麼他就會不斷拒絕各種機遇。因為那些機遇都不夠好,他所要的是名利雙收、高的職位,他不屑從基層起步。可以想象,不久,他就沒有任何機會了。而他一生很可能就這樣耗掉,一味依靠運氣,使不少人喪失許多機會。真正想成功的人,不會坐等機遇的降臨,他們會一邊努力去做,一邊抓住機會決不放過任何讓他成功的可能。他可能會因為經驗不足、判斷失誤而犯錯,但是隻要肯去做,注意吸取教訓,等他逐漸成熟後就會成功。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會隻是等下來怨天尤人,埋怨自己運氣不佳,他會不斷檢討自己,再接再厲。

善於發現和尋找機遇

所謂機遇,多半是由人們自己來發現和尋找的,並不是真的冥冥中有一股無形力量在主宰人們的一切。你必須有一雙善於識別和發現機遇的眼睛,這樣成功才能更快降臨。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簡稱CBS)最受歡迎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默羅於1937年被任命為CBS的歐洲部主任,並且前往日後成為歐洲戰爭中心的倫敦任職。那時,希特勒法西斯策劃了慕尼黑陰謀,整個歐洲都彌漫著恐懼、緊張的氣息,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現在看來,這次本不起眼的調動,把一個抱負遠大、才能傑出的人推到了時代的風口浪尖。否則,默羅就不會成為彪炳千秋的默羅,他可能依然留在遠離戰爭的紐約平凡地從事教育節目。

默羅的職務是事務性的。依照慣例,他隻需安排歐洲官員在CBS的廣播時間,同時組織一些文化教育節目,不必親自進行新聞報道。事實上,當時電台上的廣播新聞也並不多。

20世紀20年代開始,無線電廣播成為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新生力量。特別是在羅斯福總統通過廣播發表了“爐邊談話”之後,社會工作者注意到,收音機已成為美國家庭中比電冰箱、彈簧床還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但是,人們主要收聽的是音樂、演講以及富有刺激性或者被演繹了的新聞,純粹的新聞報道被普遍漠視。這一方麵是因為在無線電廣播的初創階段,人們更容易發掘它的娛樂功能,另一方麵則因為廣播新聞的發展受到了報業阻礙。

據記載,1933年底,為了緩和與報業的矛盾,全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甚至與美國廣播業者協會簽訂了這樣一項協議,即承諾每天的新聞廣播時間不超過兩個5分鍾;每條新聞不超過30個詞;評論員不得使用發生不到12小時的新聞。盡管這項協議到1934年底就被廢棄了,但是,實際上各廣播公司在二戰爆發之前,對新聞的處理仍都是漫不經心的。

1938年3月,默羅到華沙安排教育節目《美國空中學校》。與此同時,希特勒的軍隊進占了奧地利,奧地利向德國人屈服是意料中的事。

於是,默羅的助手威廉·夏勒從維也納打來電話。他們有自己事先約好的暗語。夏勒說:“對手球隊剛過了球門線。”它的意思是:德軍正在越過邊境。在證實了消息的準確性後,默羅果斷地包租了一架小飛機,直抵維也納。

戰爭的逼近,使目光敏銳的默羅意識到了讓新聞廣播走進千家萬戶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去當了記者,他在維也納采訪了5天,並且於1938年3月12日安排了廣播史上第一次“新聞聯播”。

默羅從維也納、夏勒從倫敦,另外三位新雇傭的報紙記者分別從柏林、巴黎和羅馬向美國聽眾報道了他們的所見所聞。

這次匠心獨具的“聯合行動”震驚了歐美上下。它首次向人們充分展示了廣播作為現代化新聞傳播工具的獨特優勢,即能夠在最短時間裏向最廣泛的聽眾群提供最直接、最全麵的信息。

在曆時18天的幕尼黑危機期間,默羅及其助手共播出了151次實況報道,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重要人物,如希特勒、墨索裏尼、張伯倫等。默羅小組向美國發回報道的速度之快,猶如電閃雷鳴,頻率之高無人能與之比肩。這大大激發了人們對廣播的興趣,以及對歐洲的關注。

1938年12月,美國一個雜誌登了第一篇關於默羅的文章,其中寫道:

“默羅)比整整一船報紙記者更能影響美國對國際新聞的反應。”

漫長的人生之路,其實就是一條追尋機會的路。有的人在這條路上節節高奏凱歌,有的人在這條路上每每黯然神傷。成功與失敗的分歧點,在於是否找出了機會並抓牢在手中。

在日本具有“電影皇帝”之稱的坪內壽夫的發家史與戰爭有關。對他來講,戰後日本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是他成功的機會。

二戰後的日本人民陷入了貧困的深淵。人們索求的不再是神聖的天皇禦旨,而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精神上的基本需求。剛剛從西伯利亞戰俘營回國的坪內壽夫,在開創事業之初,協助父母經營一家電影院。

少得可憐的觀眾使一家人的生計相當困難。觀眾就是上帝。在研究了觀眾的心理之後,坪內壽夫發現,經曆過戰爭浩劫的人們心理上養成了節儉的慣性思維,這是因為物質的極度貧乏而造成的。於是坪內壽夫製定了一個吃小虧、占大便宜的戰術。他改變了傳統的一場電影隻放一部片子的習慣,改為一場電影放兩部片子。利用人們愛占便宜的心理,使票房收入提高了幾倍。坪內壽夫也發了一筆小財。

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好轉,坪內壽夫發現,由於生活的改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檔次也提高了不少。坪內壽夫看準這種勢頭,傾其所有,別出心裁地興建了一座電影廳。影廳用黃、綠、橙、藍四色區分。這樣,隻需用一間放映廳,同一個入口,既節省了雇員,又能使不同興趣的觀眾各自欣賞自己所喜愛的影片。不僅如此,坪內壽夫還設了冷飲店、咖啡店、快餐廳以及美觀清潔的衛生設施。

這樣的電影大廈充分迎合了日本人當時的需求,坪內壽夫也就財源滾滾而來,成了一代“電影皇帝”。

其實生活中的機遇是無所不在的,細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就是你尋找機遇的最好的“法寶”。

當你麵對機會之時

不論機會是怎樣來的,總之,當機會來到我們麵前時,並不能使我們所有的人都成功;取得成功的永遠是少數人。那麼為什麼同樣麵臨機會而隻有少數人取得了成功呢?

我們來看阿曼德·哈默是怎樣麵對機會的。

在美國禁酒法令實施期間,哈默了解到薑汁啤酒受到大眾的歡迎。於是,他派人到印度、尼日利亞等生產生薑的大國,大量收購生薑,並由此壟斷了生薑市場,此舉讓他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而在羅斯福總統即將上台時,哈默敏銳地意識到禁酒令即將被解除,公眾對酒的需求將會大量增加。而此時的美國不僅沒有造酒廠,甚至連裝酒的酒桶也十分缺乏。於是,哈默搶先一步壟斷了製造酒桶用的木板,同時建立大規模的現代化酒桶工廠。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工廠利潤就高達100多萬美元。

商場如戰場,往往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看準機會並把握它,將它變成現實的財富,這是每一個夢想成功者最明智的選擇。但是這個選擇並不容易,因為你必須富於冒險精神,前怕狼,後怕虎是不能抓住機會的。

瑞典著名地質學家阿加西斯與同行深入冰地考察地質,在冰川腹地發現了一個巨大深洞。

阿加西斯冒著生命危險下到深不見底的冰洞,在冰洞裏觀察到了許多在地麵上難以見到的地質結構。當夥伴們把他吊上地麵時,他已被凍得說不出話來了。正是這次考察,為阿加西斯奠定了他的地質學理論的基礎。

為什麼阿加西斯獲得了成功,而不是他的“同行”中的某一個人?假設當時他的“同行”下到深洞中,那麼獲得成功的就可能是“同行”,而不是阿加西斯了。

顯然,深洞中可能隱藏著某種危險。但經濟領域中“高風險、高回報”的慣例也適用於此:阿加西斯甘冒風險,因此成就也大,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正是這個意思。有人去參觀一位雕塑家的作品,看到眾神之中有一位臉被頭發遮住,腳上長著翅膀的雕像,便問:“他叫什麼名字?”雕像家答道:“機會之神。”“為什麼他的臉不露出來?”“因為當他到來時,人們很少認識他。”“為什麼他的腳長著翅膀?”“因為他很快就會離去,而且離去了,就不會被追上。”

有這樣一個笑話:從前有個基督徒,他相信上帝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誠地向上帝膜拜。一次,暴降大雨,很多地方都被淹沒。積水始終不退,於是人們都紛紛逃命去了。

但是,這位基督徒認為:“我是這麼虔誠地信奉上帝,我一定會有機會讓上帝來救我的。”因此,他沒有和眾人一起逃生。他站在屋頂上這樣想著,所以,當救難隊乘著救生艇來救他時,他拒絕了,因為他堅信上帝會來救他。

後來又來了一艘救生艇,他還是堅信上帝會來救他,所以他仍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最後來了一架直升機,丟下一條繩索。他仍然想上帝一定會來救他的,所以他又拒絕了。結果,他淹死了。他的靈魂到了天堂,正巧碰到上帝,於是他質問上帝:“我對你那麼虔誠,你為什麼不來救我?”

上帝回答說:“我派去救生艇、直升飛機去救你,是你自己不願被救,才被淹死的,這能怪誰呢?”

這就是機會。當命運之神把機會送到你的麵前,而你卻沒有抓住它,那又怨得了誰呢?

隻要努力就會有機遇

機遇常常是伴隨著勤奮一起來臨的,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沒有成功的機會,那麼最好還是先檢討一下自己,也許是你還不夠努力。

德國大哲學家費希特年輕時,曾去拜訪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討教,不料康德對他很冷漠,拒絕了他。

費希特失去了一次機會,但他並未忿忿不平,並且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自己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怕打攪啦!

為什麼不拿出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

“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慎重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來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功的機會,後來成為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一談到小澤征爾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堪稱是全日本足以向世界誇耀的國際大音樂家、名指揮家,然而,他之所以能夠建立今天名指揮家的地位,乃是參加貝桑鬆音樂節的“國際指揮比賽”得來的。

在這之前,他完全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

他決心參加貝桑鬆的音樂比賽,來個一鳴驚人,經過重重困難,他終於充滿信心地來到歐洲。但一到當地後,就有莫大的困難在等待他。

他到達歐洲之後,首先要辦的是參加音樂比賽的手續,但不知為什麼,證件竟然不夠齊全,不為音樂實行委員會正式受理,這麼一來,他就無法參加期待已久的音樂節了!

一般說到音樂家,多半性格是內向而不愛出風頭的,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在遇到這種狀況時,必是就此放棄,但他卻不同,他不但不打算放棄,還盡全力積極爭取。

首先,他來到日本大使館,將整件事說明原委,然後要求幫助。

可是,日本大使館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正在束手無策時,他突然想起朋友過去告訴他的事。

“對了!美國大使館有音樂部,凡是喜歡音樂的人,都可以參加。”

他立刻趕到美國大使館。

這裏的負責人是位女性,名為卡莎夫人,過去她曾在紐約的某音樂團擔任小提琴手。

他將事情本末向她說明,懇切地拜托對方,想辦法讓他參加音樂比賽,但她麵有難色地表示:

“雖然我也是音樂家出身,但美國大使館不得越權幹預音樂節的問題。”

她的理由很明白。但他仍執拗地懇求她。原來表情僵硬的她,逐漸浮現笑容。

思考了一會兒,卡莎夫人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是個優秀的音樂家嗎?或者是個不怎麼優秀的音樂家?”

他非常自信地回答:“當然,我自認是個優秀的音樂家,我是說將來可能……”

他這幾句充滿自信的話,讓卡莎夫人的手立時伸向電話。

她聯絡貝桑鬆國際音樂節的實行委員會,拜托他們讓他參加音樂比賽,結果,實行委員會回答,兩周後做最後決定,請他們等待答複。

此時,他心中便有一絲希望,心想,若是還不行,就隻好放棄了。

兩星期後,他收到美國大使館的答複,告知他已獲準參加音樂比賽。

這表示,他可以正式地參加貝桑鬆國際音樂指揮比賽了!

參加比賽的人,總共約60位,他很順利地通過了第一次預選,終於來到正式決賽,此時他心裏想:“好吧!既然我差一點就被逐出比賽,現在就算不入選也無所謂了!不過,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一定要努力。”

後來他終於獲得了冠軍。

我們可從他的努力中看出,直到最後,他都沒有放棄,很有耐心地奔走日本大使館、美國大使館,為了參加音樂節,盡了最大的努力,如此才能為他招來好運——獲得貝桑鬆國際指揮比賽優勝,成為享譽國際的名指揮家,建立現在的地位。

費希特得以成為大教育家,小澤征爾得以成為大指揮家,這難得的機會是哪裏來的呢?

是他們從來不畏艱難險阻,勵精圖治,盡情顯現自己的才華,自己努力爭取機會,如此心態,如此勇氣,如此人生,總會有機會光臨,總會有伯樂賞識,隻不過在時間上有早晚,形式上有不同罷了。

例如,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於1882年在瑞典科學院物理學家愛德龍德的指導下進行了測定電解質導電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測定結果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寄給母校烏普沙拉大學,由於該校學位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們還不理解論文的深刻意義,因而錯誤地評為四等。

“四等”就意味著參加博士考試的失敗,但是,阿列紐斯在挫折麵前沒有退卻,沒有消沉,他將這篇落選的博士論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給德國加裏工學院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

奧斯特瓦爾德仔細地閱讀了論文和來信後,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呼“真了不起”。

1884年8月,他親自去瑞典訪問了阿列紐斯,對那篇落選的論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代表加裏工學院授予他博士學位。

阿列紐斯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後因這一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矢誌進取的人,麵對挫折沒有抱怨,沒有煩惱,沒有退卻,隻有一心向著理想目標奮進,這才是成功的真諦,這也是人生考驗的關鍵。

傳說上帝造物之初,本打算讓貓與老虎一道做萬獸之王的。上帝為考察它們的才能,放出了幾隻老鼠,老虎全力以赴,很幹脆地將老鼠捉住吃掉了。貓卻認為這是大材小用,上帝小看了自己,心中不平,於是很不用心,捉住了老鼠再放開,玩弄了半天才把老鼠殺死。考察的結果使上帝認為貓太無能,不可做獸王,就讓它身軀變小,專捉老鼠。而虎能全力以赴,做事認真。可以去統治山林,做百獸之王。

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隻要自己努力,機會總會有的。

頭腦靈活,才不會坐失良機

生活中,我們不是缺少機遇,而是缺少發現機遇的頭腦。頭腦靈活的人,善於抓住每一次機遇,美好的願望都能一一實現。

牛仔褲是一種風靡世界的服裝,一直備受人們喜愛,在時尚風潮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品味,但似乎沒有人追問,究竟是誰發明了牛仔褲?他又是如何發明了這世界上的第一條牛仔褲?

人們也許根本不會想到,風靡全世界、曾影響幾代人生活的牛仔褲竟是一個名叫李維·施特勞斯的小商販發明的,他製造的第一條牛仔褲竟然是美國西部淘金工人的工裝褲。

19世紀50年代,李維·施特勞斯和千千萬萬年輕人一同經曆了美國曆史上那次震撼人心的西部移民運動。這場運動不是由政府發動,而是源於一則令人驚喜的消息:美國西部發現了大片金礦。

消息一經傳出,在美國立即刮起一股向西部移民的旋風。滿懷發財夢的人們,攜家帶口紛紛湧向通往金礦的路途,湧向那曾經是荒涼一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

於是,在通往舊金山的道路上,高篷馬車首尾相接,滾滾人流絡繹不絕,景象分外壯觀。李維·施特勞斯同樣也經不起黃金的誘惑,毅然放棄他早已厭倦的文職工作,加入到洶湧的淘金大潮中。一到舊金山,李維·施特勞斯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一望無際的帳篷,多如蟻群的淘金者……他的發財夢頓時被驚醒了一半。

“難道要像他們一樣忙忙碌碌而無所收獲嗎?”

“不能!”李維·施特勞斯堅定地說道,他要說服自己不要知難而退,而要留下來幹一番事業。也許是猶太人血統裏天生的經商天分在李維·施特勞斯的身上起了作用,他決定放棄從沙土裏淘金,而是從淘金工人身上“淘金”。

主意已定,李維·施特勞斯用完身上所有的錢物,開辦了一家專門針對淘金工人銷售日用百貨的小商店。李維·施特勞斯這一獨具慧眼的決定,為他今後發財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礎。

小商店開業以後,生意十分興旺,日用百貨的銷售量很大。李維·施特勞斯整日忙著進貨和銷貨,十分辛苦,但利潤也十分豐厚。漸漸地李維·施特勞斯有了一筆積蓄,在同行小商販中,他因頭腦靈活、吃苦耐勞和善於經營而有了小名氣,商店的生意越做越好。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李維·施特勞斯開始頻繁外出拓展業務。

一天,他看見淘金者用來搭帳篷和馬車篷的帆布很暢銷,於是乘船購置了一大批帆布準備運回淘金工地出售。在船上,許多人都認識他,他捎帶的小商品還沒運下船就被搶購一空,但帆布卻絲毫沒人問津。船到碼頭,卸下貨物之後,李維·施特勞斯就開始高聲叫喊推銷他的帆布。他看見一名淘金工人迎麵走來,並注意看他的帆布,於是趕緊迎上去拉住他,熱情地詢問:“您是不是要買一些帆布搭帳篷?”

淘金工人搖搖頭說:“我不需要再建一個帳篷。”他看著李維·施特勞斯失望的表情,接著又說:“您為什麼不帶些褲子來呢?”

“褲子?為什麼要帶褲子來?”李維·施特勞斯驚奇地問道。

“不結實的褲子對挖金礦的人一錢不值,”這位金礦工人繼續說道,“現在礦工們所穿的褲子都是棉布做的,穿不了幾天很快就磨破了。”他話鋒一轉又說道:“如果用這些帆布來做褲子,既結實又耐磨,說不定會大受歡迎。”

乍一聽到這番話,李維·施特勞斯以為他是在開玩笑,但轉念仔細一想,卻是很有道理,何不試一試呢?

於是,李維·施特勞斯便領著這位淘金工人來到裁縫店,用帆布為他做了一條樣式很別致的工裝褲。這位礦工穿上結實的帆布工裝褲高興萬分,他逢人就講他的這條“李維氏褲子”。消息傳開後,人們紛紛前來詢問,李維·施特勞斯當機立斷,把剩餘的帳篷布全部做成工裝褲,結果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1850年,世界上第一條牛仔褲就這樣在李維·施特勞斯手中誕生了,它很快風靡起來,同時也為李維·施特勞斯帶來了無限巨大的財富。就像風平浪靜掩飾不住海底洶湧的暗流一樣,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到處都蘊藏著無限的商機,聰明的人知道,平淡並不是一部無聊的肥皂劇,相反,它是一幕傳奇的開始。隻要你用心就會揭開它神秘的麵紗,機遇就像鬱積已久的火山,需要苦心積慮作為壓力才能噴薄而出。任何看似偶然、隨意的發現,其實往往都伴隨著巨大心血的付出。李維·施特勞斯於不經意間開啟了財富的寶庫,正是得益於他靈活的頭腦和積極的努力。

積極創造機遇

給自己再試一次的機會

人生無常,失敗、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事,隻要你不承認自己失敗了,隻要你能鼓起勇氣再次嚐試,那麼成功就一定會屬於你。

《讀者》上曾刊登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給人以很大的震撼,現在讓大家來共同分享:

劉穎高中畢業後,沒有如願盼來大學錄取通知書。在學習成績上一向頗為自負的她,在經曆了那麼沉重的打擊後,對自己再也不敢有太大的信心。

有很長一段時間,劉穎把自己鎖在苦悶和遺憾中,不想見任何人,也不想說任何。

可畢業證總還得親自去領的。從班主任惋惜而憐憫的目光中逃出來,劉穎惟一的感覺就是想流淚。在過去的那段極苦極累的日子裏,她幾乎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去搭那架通往夢想的梯子,可在成功似乎已經唾手可得的時候,梯子卻倒了。劉穎真的沒有足夠的心理能力去承受。

出校門的時候,劉穎不經意的一扭頭,竟發現門的一側貼有一張招聘啟事。走近了細看,是市內一所普通中學招一名英語教師。條件是高中以上畢業,英語成績好,口語佳。

劉穎突然想去試試。高中三年,英語成績一直是她的驕傲。更何況,長大了,畢業了,該自己養活自己了。於是去報了名。那時離試講的日子已經不遠了。回家後劉穎便忙著寫教案,跟著錄音機練口語。到試講的前一天,她已對自己有了幾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