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根本從孝順開始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反映了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道的觀念。雖然現在的社會更加提倡民主,父母的權威性已經大大削弱,但孝敬老人的傳統不能丟。即使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父母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子女理應要回報父母。而當今社會,一些孩子正麵臨著一種敬老缺失的危機,這些孩子的表現讓人憂心。
有一天我帶著女兒依依去肯德基店吃快餐,無意間看到一個老太太帶著個小姑娘坐在門邊,很是醒目。小女孩穿著光鮮,老人衣著很樸素,花白的頭發有些蓬鬆、零亂。但引起我注意,同時也讓周圍人紛紛注目的是,那小女孩吃的是雞腿漢堡、喝的是可樂,而老太太自己卻從隨身帶的布兜子裏掏出一個饅頭,就著一瓶礦泉水啃了起來。
老太太眼神茫然,吃得很艱難,但黑紅的臉上現出心安的表情。這鮮明的對比場景的確很感人,卻也讓人堵心。我猜那個小女孩是她的孫女,但自始至終也沒見她把吃的給奶奶分享一點兒,更沒有體恤長輩和感恩的樣子,一副習慣於此、理所當然的表情,不由得讓人寒心。
案 例
一個母親也曾含淚講述道:
那是夏天的一個正午,天氣特別熱,孩子吵著要吃西瓜。我趕忙到菜市場去給他買。當我頂著烈日,滿頭大汗地拎著西瓜走進家門時,孩子不但沒高興,反而直衝我嚷:“媽,怎麼這麼慢啊?我快渴死了!”我趕忙走進廚房,將西瓜洗淨後切開,順手拿起一塊咬了口,想嚐嚐甜不甜。這時候,背後突然傳來孩子刀子樣鋒利的吼聲:“誰讓你先吃的啊,你趕快給我吐出來!”
你知道嗎,我當時隻覺得心口像被重重擊了一拳,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兒,淚水盈眶,我簡直無法相信這些話就出自我一直疼愛的孩子之口。孩子可能發現我哭了,就接著說:“算了,這次原諒你,下次可不許你這樣了啊!”他的語調斬釘截鐵,儼然成年人般不容分說,我的心裏別提有多難受了。我沒想到孩子會這樣對待我,也不知道他怎麼就會說出這樣的話?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愛的天平不能傾斜
現在有很多家庭是四二一模式,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很少關注自己的父母。在關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拿出一部分精力和時間陪一陪自己的父母。案例中,孩子的表現的確令人心寒,發人深思。在震驚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怎麼了?什麼時候成了對親情如此冷漠的、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孩子你還指望有一天他能孝順自己的父母?不打爹罵娘已是萬幸。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卻是要麵對的沉重現實。
今年三月,來自台灣的一組“孝子抱母求醫”的情深畫麵,在網上迅速傳播,令許多網友、讀者動容,故事的主角是台南市調查站退休專員丁祖伋。相比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抱母求醫算是很普通的故事,現在卻成了新聞,說明這樣的孝子很少了,社會需要這樣的楷模。有網友說“看到這張照片,讓我們重新找回人性中光明且美好的一麵”;“剛好正在照顧年邁的媽媽,看到照片十分感動”;“之前看新聞,大部分都是兒子殺媽媽,現在看到這則新聞,原來還是有真孝子存在的”。
古代人更多的是用孝順,孝順意味著不但要有孝心,還得順著老人的心意,按著父母的意思去做。現代人更多用孝敬。“敬”之所指是發於心靈的一種情感,是一種真實的仰望、尊重、愛戴。“順”之所指是顯於行為的一種順服,是一種表麵的謙恭、溫柔、馴良。孝但不一定要順,因為家長也不一定全對,否則就成了愚孝。
現在的家長最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發展,從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孩子是一個智商、天賦超高的天才,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可是卻忽略了對孩子進行情感和道德方麵的培養。
同樣作為家長的東子,也沒有忘記給孩子補上敬老這一課。
我的女兒依依是一個懂事、充滿愛心的孩子。她對我、對媽媽、對爺爺、對奶奶,常常以她孩子的方式表達著她的愛。幾乎每天下班回家,她都會等候我,為我開門,給我送上一雙拖鞋。如果她有什麼好吃的,一定會留一份給我。
當然,孩子的這些表現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家庭教育的結果。平時我工作非常忙,休息日也很少有時間陪著女兒,但隻要有空,我一定會放棄大人的娛樂,陪孩子玩樂。可每次外出帶回東西,我從不讓孩子獨霸,無論大人、小孩,總是一人一份,不讓孩子滋長唯我獨尊的優越感。現在,無論吃什麼,孩子總是主動地說“好東西大家一起吃”。
孝敬老人、感恩他人等傳統美德的確立,既與個人的主觀因素有關,更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息息相關。就像植物栽種必須精心管理養護,才能種出好苗、結出好果一樣,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培育更是如此。
(2)以自己愛父母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大街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一個中年人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在散步,或者子女扶著半身不遂的老人在練習走路。我想,他們用無言的身教給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爸爸媽媽在孩子耳邊說上幾十遍長大要孝敬老人,恐怕都不如自己的一次親身實踐對孩子影響大。
當我們感歎或是埋怨孩子不懂得孝敬老人或缺乏感恩的美德時,也應該反思一下,作為父母的自己,身教和人格感染方麵做得怎樣?
記得小時候聽母親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趕到一間破舊的小房子裏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盛一些殘渣剩飯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裏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受此影響,孩子也改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依依在《範薑國一的快樂初中》裏寫道:
2009年的清明節,我獨自回了趟老家,主要有兩個任務:第一,給祖上上墳;第二,替爸爸看望奶奶。既是代爸爸行孝,又是自己盡孝。
這一次回家,我沒有像以前那樣到處瘋玩,而是乖乖地在家陪奶奶和親人嘮嗑,有時還和奶奶看看小牌,因為這樣奶奶會很快樂。
爺爺走了,鄉裏鄉親們都怕奶奶感到孤獨,於是總是來串門,陪奶奶嘮嗑。我在家的這一段時間裏,隔三差五的就會有親戚來串門,一會兒田大姑,一會兒李大娘,一會兒羅大姨,多得數都數不過來,雖然我和這些親戚不咋熟,可是聽他們與奶奶交談的內容,我還是能感覺到家鄉的溫暖和親戚們的熱情。
奶奶是一個非常慈祥的農村老太太,瘦小的身軀是奶奶獨特的標誌,可是奶奶的身體好得很呢!但是歲月如刀,時間在奶奶的臉上留下了一道道滄桑的皺紋,在奶奶的頭上產下了一絲絲銀色的發縷。煙袋是奶奶的最愛,在家時總能看到奶奶叼著煙袋一口一口地抽著煙。
奶奶雖然已經80多歲了,可心情和身體一直都很好,還經常下炕幹活做家務呢!大家都說奶奶的身體verygood,瞧奶奶那幹活的勁頭,看來奶奶是朝著“90後”使勁了!
在奶奶家,經常會看到一個老太太為家裏的事忙前忙後,可是家裏並不是沒人打理,大家也都很心疼奶奶,於是紛紛勸說奶奶上炕去休息,但是奶奶總是推辭說:“忙了一輩子了,我不幹點活心裏不得勁兒,閑不下來咯!你們就讓我幹活吧!”看著奶奶已經不大整齊的步伐和漸漸彎下的腰,我的心酸了:奶奶辛苦了一輩子,含辛茹苦地將七個兒女養育大後,好像操勞已是她的習慣。
奶奶生育了七個兒子,唯獨沒有女兒,因而奶奶特別喜歡女孩,我又是奶奶最小的孫女,所以奶奶很疼我,每次回家奶奶總是“偷偷摸摸”塞給我一點錢,生怕我沒錢花,多可愛的奶奶呀!
每次我和爸爸回家,不管待多久,離別時奶奶總是眼裏噙著淚,揮手向我們告別,那是舍不得我們走啊!這次也是一樣,我臨走時,81歲的奶奶一直將我送到了村口,怎麼勸,奶奶也不肯回去,硬要目送我離去,奶奶紅著眼睛對我說,我長大了,能回來看她了,她很高興,讓我一路小心,注意安全,有事給家裏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