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車,我回頭望了望奶奶等親友,隻見奶奶在風中向我揮著手,風吹著我的心,吹的很疼。奶奶,經曆了這次,我知道我已經有能力自己回來,所以,我會經常回來看您的,我敬愛的奶奶!
女兒的孝順不是天生的,這些年我經常攜妻帶女回老家看望父母,這是所有鄉鄰盡知的事,當然每次都要買些老人喜歡吃的或者用的東西,臨行還要給老人留點錢。
我在外生活近三十年,回老家的次數有八十多次,即便是我在海口、重慶、西安和杭州工作時,每年也至少回家一次,在長春工作期間,幾乎隔一個月我就跑回去看看二老。有時我忙不過來,就讓妻子帶孩子回鄉下看望父母。
所以,依依對爺爺奶奶、對鄉親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孩子也把我們對父母的愛,回饋給我們,讓我們體驗到來自女兒的愛。
教子建言:對孩子的孝心培養,除了家長的身教外,家規中還必須規定出具體細則,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讓孩子為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提供必要的服務,比如給爺爺奶奶倒水、削水果,為爸爸媽媽捶捶背、揉揉肩等。家中有好吃的,應讓長輩先品嚐。老人身體不舒服,子女要盡心照料,經常對老人噓寒問暖,經常抽時間陪老人聊一會兒,問老人是否有需要。
2.感恩高於一切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人生的大智慧。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人們會為他水晶般的心靈而吸引,為他純真的愛而感動,為他處事的豁達而折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快樂和幸福會伴其一生。
我常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自私、蠻橫、缺乏愛心,認為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隻知道享受,不懂得給予,隻在乎自我,不懂得體諒他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不良傾向:隻知受惠,不知感恩;隻知索取,不知奉獻;隻知被愛,不知回報……
在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父母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所有人隻為他一人而動。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給孩子處處創造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甚至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報。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認為他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應該做的。由此,使得孩子隻要求別人關心、愛護、讓著自己,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感激他人。
為了不忘恩情,西方國家有個感恩節,這個外來品,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近幾年被“引進”國內,也延伸了內涵,包括感念父母、老師等有恩於自己的人。
可當下的社會,很多孩子不知道報恩。這除了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外,我想還是家長忽視了對此的教育,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
孩子如果能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他們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後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案 例
小宏媽媽在菜市場賣菜,爸爸也隻是打些零工,夫妻倆辛辛苦苦維持這個家,兒子隻知索取,不知道付出,這令他們困惑不已。雖然生活在都市裏的貧困家庭裏,可是學校裏的小宏,花錢闊綽,被誤以為是家庭富裕的孩子。
自小宏上小學以來,爸媽便盡可能滿足兒子的需要,別的同學有什麼,爸爸媽媽就是借錢也要給孩子買,他們的本意是怕其他同學看不起兒子,哪想到,這竟成了孩子炫耀的資本。班裏隻要有哪個同學帶來新鮮的玩意兒,他就嚷著讓爸爸媽媽買,不管這東西他用不用得上,在同學麵前顯擺一下,他就滿足了。
小宏從來不體諒父母,張嘴就是要錢,不滿足就耍橫,無奈的父母也隻好一次次妥協。他每個學期都要求爸爸媽媽買新書包和新文具給他。有一次媽媽說,家裏錢很緊,他的書包還很新,就不給他買新的了,聞聽此言,小宏臉色馬上變了,10歲的男孩竟然坐在地上“哇哇”地哭叫起來,說要是不給他買新書包,就不去學校了。看見兒子這樣連哭帶鬧的,媽媽一咬牙,還是滿足了他的願望……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讓孩子感念父母之恩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把無私的愛奉獻給我們。在麵臨生與死的抉擇時,會毫不猶豫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汶川大地震時,一位母親的故事震撼了無數人。搶救人員發現這位母親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隻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她已經死亡,又衝著廢墟喊了幾聲,用撬棍再在磚頭上敲了幾下,裏麵沒有任何回應。當人群走到下一個建築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她的屍體前,費力地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幾下高聲地喊“有人,有個孩子,還活著”。
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地把擋著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麵躺著她的孩子,被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他毫發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著,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裏,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這個世界上,也許隻有父母能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惜犧牲生命,作為子女,一定要感念父母之恩,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他們的愛。
案例中的孩子的所作所為,讓我們簡直無地自容,這雖然不代表全部,但卻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孩子這樣的家長,又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呢?據東子近二十年的觀察,溺愛孩子的家長,大多數對父母不孝,把孩子當祖宗供養,卻常棄老人於不顧。另外,溺愛的孩子,大多數幼時不知道感恩,長大後不知道孝順爹娘。
其實,孩子不知道感恩,板子不該打在孩子身上,因為這完全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所致,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身教,給孩子感恩做出榜樣,在輔之以理性的言語,不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就不會那樣無理取鬧了。案例中,這位媽媽的苦酒,正是她和孩子爸爸自己釀的。所以,家長對父母心存感恩,理性愛子,兒子才會成為懂事理、知感恩的好孩子。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至親,如果孩子對父母的關心、疼愛不知道感恩的話,那麼他對別人就更加不會懂得感恩。我和孩子媽媽的生日、父親節、母親節和感恩節,孩子都會有精美的禮物相送,無論是購買的還是自製的,總會看到那上麵充滿著感恩的溫馨話語。
對父母感恩,因為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健康成長;對老師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教誨,讓我們懂得思考;對兄弟姐妹感恩,因為他們讓我們不再孤單;對小朋友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們友愛。
如果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那他們未來就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去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的撫養,還是老師傳授知識,抑或是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後,當以行動給予回報,尤其是生養我們的父母雙親。
(2)讓孩子感懷師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