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感恩教育,要從小做起(上)(3 / 3)

“師長”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軍隊中的首長,二是老師和長輩。本文所談的自然是後者,而且僅限於有師生之誼的老師。

提起老師,我們會感慨良多,想起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想起我們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想起辛勤的園丁、燃燒的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還想起感念師恩的日子——教師節。

教師節是一個感謝老師教導的節日,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說,哪怕隻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成父親看待,意為要尊重老師,感念師恩。

其實早在1932年,民國政府就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解放後廢除了,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為了保持“尊師重教”的良好傳統,更好地回饋師恩,1985年9月10日,中國恢複建立了教師節。

尊師重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教師節是表達感謝師恩的一個節日,可遺憾的是,近些年越來越呈現庸俗化,變成了孩子、家長變相給教師送禮的節日。其實,對於孩子而言,對老師的最好感謝,就是平時好好學習、快樂成長、尊重老師、逢年過節給老師送個賀卡什麼的,賀卡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動手製作。

當然,如果孩子長大了,有了一定經濟能力,想回饋老師的培育之恩,無論是請老師吃飯的謝師宴,還是為老師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那都是值得稱道的謝師之舉。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該從孩子擔起。

在這裏,東子想先說說自己和老師的事,由於東子在校讀書時間較少,所以教過自己的老師算起來隻有十幾位,這些老師都是東子幼年時的啟蒙老師。那時,年幼無知的東子很叛逆,也很調皮,但骨子裏還是很敬重老師的。成年後,在外生活了近三十上年,每每想起老師,我都心懷感激,因為我深知如果沒有他們的細心教導,就沒有東子的今天,這些年每當有新著出版,我都寄送給老師,請他們指正並分享。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在校時的老師,還有很多沒有講台關係,但給予自己幫助和教導的老師。可以說,人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所以,為了感謝師恩,我計劃2012年的教師節前夕,在家鄉舉辦一個小型的謝師活動。

在我的影響下,孩子也特別喜歡老師,尊重老師,除了教師節和新年要自製禮物給老師外,還通過日記記錄老師的教導,並且寫文章讚美老師,在女兒心裏,老師是世界上最值得尊重的人。

想要讓孩子對感懷師長之情,首先要讓孩子尊敬師長。

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蒙學初開的小學生,從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飛的青年,除父母以外,就是老師一直陪伴我們成長。老師將他們的愛與知識,無私地奉獻給了自己的學生,這種愛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其實是另一種親情,是一種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情,這是人世間最樸實的情感:犯錯誤時,教導孩子的是老師;遇到困難時,幫助孩子的是老師;做遊戲時,讓孩子最開心的是老師。

以上這些,孩子是體驗者,家長是見證者,所以家長應該有意識地提醒孩子老師對自己的付出,告訴孩子老師是最親的人,讓孩子對老師有感念之情、感恩之意。當然,老師也不是完人,這個隊伍也不完全純潔,極個別不負責的老師總是有的,但我們要看大多數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好老師。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老師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恩人,我們要時常感念老師的恩情,回饋老師的愛。

(3)讓孩子感悟他人之好

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給予我們幫助的人絕不僅僅隻有父母和老師,還有我們的親人、朋友、鄰裏,甚至是路人。

時光大幕拉回38年前的那個寒冬,在東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裏,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戴著破洞的小手捂子(比手套厚一些),頂著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時,凍得孩子臉發青、手發麻,在路過一戶人家門口時,他終於哭出了聲。這時,從院裏走出一位六十來歲的老人,他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將孩子拉進屋。進屋後,老人脫掉孩子的手捂子,用他那雙布滿老繭但卻溫暖無比的大手,攥住孩子的小手揉搓,過了一會兒,孩子緩過來了,老人又把他送出門外,安慰囑咐道:“很快就到你家了,路上小心!”

大家可能看出來了,是的,那個孩子就是本書作者東子,那個給我暖手的老人叫嶽關四,在村中,我叫他“嶽四大爺(伯父)”。

二十多年後的1995年,當時東子在陝西西安工作,應邀赴河北秦皇島,出席首屆全國公關策劃與企業創新研討會,開完會後準備取道北京回西安。在秦皇島火車站候車時,一不小心將手指劃破,我忙低下頭拉開行李包找紙,在我還沒有找到紙時,鄰座的一個女孩,撕開了一貼創可貼遞過來,讓我伸出手指,幫我嚴嚴實實地把傷口包好,我連聲說:“謝謝!”過了幾分鍾,她隨著檢票的人流走了,我望著她的背影慢慢離去……

至今,我也不知道這個女孩(現在也應該有35歲左右了)姓甚名誰,家在哪裏,甚至連長的什麼模樣,我都不曾記得,可我一直不曾忘卻。

類似的事情,在東子四十多年的生命曆程中有過很多次,我相信您也一定曾經曆過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們每個生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知道感恩,感恩於社會,感恩於他人。

中國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觀念。據曆史記載,漢初韓信功成名就後,費盡千辛萬苦,尋到對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優厚贍養以報其恩;諸葛亮感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盡管後主“樂不思蜀”,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淺顯道理,可是為什麼在我們今天,知恩報恩的聲音卻越來越少呢?

是麻木。大人的麻木帶給了孩子的麻木,最終導致了的群體麻木,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群體的麻木會導致人們喪失最基本的品行。

人是群居性動物,無論個體多麼強壯,他都不可能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天都在接受他人的幫助,尤其是孩子,付出的相對要少,接受幫助的概率要高很多。所以說,作為一個孩子來說,感恩更加重要,能感悟他人對自己的好,對自己的幫助。從小培養兒子感悟他人之意,讓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長大才能成為懂得感恩的人。

在物競天擇的動物世界裏,雖然它們沒有思想,卻充滿著關愛和感恩,很多動物都有著一種本能的感恩和孝心,無論是凶猛的走獸,還是善良的飛禽。可今天,我們的一些孩子卻喪失了基本的人倫關愛,不讓座給老人,而是自己搶先享受,對幫助自己的人,也是無動於衷。

誠然,當下的社會大環境確實不盡人意,道德滑坡是人所共知的,但這不該成為孩子不道德的理由,家長為此辯護,隻能使孩子滑得越來越深。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後,這個社會的每一條規則,都是需要慢慢學習的,包括道德規範以及思維模式,就像從未生活在人類世界的狼孩兒,他之所以不明白我們的行為準則,是因為他沒有接觸過。所以,當我們要培養孩子一種優良的品質時,首先要告知孩子這些規則。

要孩子明白的事情,當爹做娘的首先要明白,自己常心存感激,孩子才會學會感悟他人之意,當別人對他好的時候,他才能心存感恩。

教子建言:在家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身邊的事情。讓孩子了解到,當別人幫助你的時候,不要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沒有哪條法律規定了他必須這麼做,別人可以選擇不這麼做,但是人家這麼做了,就要感悟他人的好意,要心存感恩之念。當父母難過時,給他們一個擁抱和一句安慰的話語。受到別人的恩惠時,要記在心中,要用感激和感謝來回報。和別人比自己擁有的東西,不要比沒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