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質再富有,也要讓孩子知道節儉
近年來,高消費浪潮席卷了中小學校園,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熱衷於穿名牌服裝,用高檔手機,他們認為會花錢是一種時尚,這也成了他們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為了孩子的體麵,許多家長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消費欲望,他們認為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而孩子卻隻有一個,對於孩子的一些物質要求,無論是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隻要孩子張嘴說要,就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滿足。
對於這種做法,大多數家長不以為然:我們有這個經濟條件啊,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沒什麼困難,為什麼不能讓孩子高興呢?其實,家長不斷地滿足孩子過分的物質需求,就是一種犯罪……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富了,民強了,我們的孩子們也理所當然地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然而,這“富足”的背後也往往隱藏著某些隱患。
為人父母者無不感到,教孩子學會節約是件令人頭疼的事。而對物質相對富足的家長來說,這件事情的難度無疑會更大。富豪家庭住著豪華私人別墅,舉家開著豪華轎車,甚至是乘坐私人飛機去度假。當孩子想買某樣東西時,做父母的無論如何也無法開口說“咱們買不起!”要勸孩子推遲購買想要的東西,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一些物質條件一般的人家的孩子,大手大腳花錢的情況也是十分嚴重的,他們挑吃挑穿,總要花錢買這買那,不該買的東西也鬧著買,家長不答應,就跟家長發脾氣。然而對買的東西又不珍惜,喜新厭舊,隨便丟棄。
這些孩子不理解家長每天在忙些什麼,不知道自己吃的、穿的、用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反而覺得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孩子們大手大腳花錢的情況已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如果不好好教育引導,難以成人,更難以成才。
案 例
一次,某學校組織野餐活動,老師帶領孩子們來到了野外,讓他們自己做飯、燒菜。活動中,孩子們興趣高漲,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活動結束後,好多雪碧、可樂的瓶中仍留有部分飲料,卻被丟棄在野外。
老師讓孩子們清理場所,並要求他們將自己瓶子裏的飲料帶回家再次飲用。哪知有個孩子趁老師不注意,將瓶中的飲料一股腦兒倒在地上,許多孩子見了都紛紛仿效,不一會兒,飲料全部回歸了大自然。老師發現後,生氣地質問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樣做?”哪知帶頭倒的孩子卻振振有詞:“反正這些飲料我也不喝了,無所謂的。這是我爸爸媽媽給我的錢買的,他們知道了也不會批評我的。”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首先家長要端正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晚清重臣曾國藩,在教子上頗有一套。曆史上,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政治家。
曾氏家族何以數代不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這在於曾國藩倡導了勤儉的良好家風。曾國藩曾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強調節儉,說“曆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
曾國藩一生嚴於律己,異常清廉儉樸,他離職時全部家當隻有兩箱書和一頂蚊帳,而且清心寡欲,對於家人也是嚴格要求。因此被後世稱頌為“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可是我們很多家長們卻很少思考“勤儉”這個問題,他們放任孩子自由、散漫的發展,這不單單是少花錢的問題,對孩子將來做人、做事都有極大影響。所以家長應當盡早地對孩子進行勤儉教育。
人的勤儉不是天生的,完全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如果父母自身勤儉,又能言傳身教地要求孩子勤儉,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勤儉的良好習慣,最終成為一個勤儉的人,這將使他受益終生;反之,如果放縱孩子,任其散漫懶惰、遊手好閑、好吃懶做、貪圖享受,就很可能使其成為一個不知勤儉的人。這也可能讓他一輩子“秉性難移”,一輩子“飽受其害”。
(2)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如今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們手中的錢越來越多,據調查,孩子們的零用錢多,壓歲錢多,存款多,錢的來源和名目也越來越多。大量的錢導致孩子學習用品消費多,許多孩子擁有多個書包和文具盒;很多孩子擁有手表、手機、電子琴、電腦等;吃零食的越來越多。許多孩子認為有錢了,不用太節約,家長給的錢不花白不花。孩子們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也存在不少糊塗認識,如:金錢是白來的,花完了家裏還有;花錢節約是小氣、摳門兒;有錢就有一切;隻要能來錢,怎麼著都行。
為此,在進行節儉教育的同時,還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金錢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還有很多東西比金錢更重要,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有錢可以買來財物,但買不來精神和道德;有錢可以買來書本,卻買不來知識;有錢可以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有錢可以買來化妝品,卻買不來自然美和心靈美;有錢買不來智力、能力,買不來真正的友誼。
總之,我們要讓孩子正確認識金錢。讓孩子懂得,我們的錢必須靠勞動去換取,任何靠歪門邪道換來的錢都不能要。
(3)好孩子,善理財
談到節儉,讓我想起一位老人——閻洪臣。閻洪臣是我的沒有講台關係的老師,交往十多年來,我一直很敬重這位老人,他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這些成功給他帶來了一個又一個耀眼的頭銜: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吉林中醫學院終身教授、世界級醫藥權威專家……
盡管身居高位,名譽中外,但是每次在飯店吃完飯後,他都讓服務員將桌上能吃好帶的剩菜剩飯打包,聲稱帶回去下一餐食用。我就遇到好幾次把剩的餃子帶回去給他的老伴吃的情景。在他的影響下,兒女個個生活節儉,從不講排場、大吃大喝,都過著布衣百姓的普通生活,並且沒有什麼怨言。正是由於閻洪臣的身正,所以他的子女們才沒有其他紈絝子弟的樣子,他們都品行良好,自食其力。
而現在有些家長盲目攀比,你們家有的我們家也有,你給孩子買500元的MP3,我就得買1000元的MP4,攀比的結果是刺激了孩子的欲望。孩子的物欲越刺激越高,昨天買了遊戲機,今天就要買電腦……
要讓孩子從小事著手,養成節儉的習慣。首先要在使用的學習用品上節約,不要因為寫錯一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書包、筆盒能用就用,不要輕易換新的,做到物盡其用。同時要在生活上節約,如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檔化,隻要吃飽穿暖,整潔大方就可以,不必過分講究。
女兒依依讀高一時,一天從學校來電話稱,由於保管不當,手機進水,不能使用了,看看能否買個新的。孩子現在使用的手機是前幾年我買的,已經很老化了,功能也很不靈活了,考慮到孩子住校不能沒有手機,於是我答應她等周末回來讓她自己去買一個新的。我告訴她,主要是考慮實用,不能買太貴的,300~400元的就可以。
2009年11月25日上午,依依揣著我給她的400元錢,樂嗬嗬地獨自乘公交車去紅旗街(長春市的三大商圈之一)了,下午回來向我展示她的新手機,並把剩下來的錢一並交給我。當我接過孩子交回來的200元錢時,感到很詫異:怎麼剩這麼多?
依依解釋道,這部手機隻花了198元,另外的2元坐車了,所以正好剩了200元。孩子一邊解釋,一邊高興地說:“雖然這部手機隻能打電話和發短信,但是很實用,而且還很結實,況且模樣也不錯,所以我就選它了。”我表揚了依依後,隨手獎勵她50元錢,這在我的家庭裏,要算是大獎了,獎項是“勤儉節約”。
我們提倡教育孩子勤儉節約,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不亂花一分錢,目的不是通過孩子的勞動為家裏創造財富,讓孩子少花錢而存多一點錢,而是要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於勞動,習慣於節儉,通過磨煉,形成良好的品質。
教子建言:對於教育孩子節儉,首先要控製孩子的花錢欲望,該買的則買,可買可不買的,就不要買。家長平時也要花錢仔細,自己大手大腳,又怎麼管得了孩子呢。在購買物品前,先和孩子商量好,確定好消費的上限和下限,按此行事,有章可循。吃飯時,掉下餐桌上的飯粒要撿起來吃掉,不允許剩飯。每次洗澡不能超過半小時。孩子的衣服、鞋子以舒服耐用為原則,不提倡穿名牌。零用錢、壓歲錢要開個銀行賬戶存起來,支出時經家長同意才可。
4.孩子的零花錢不要亂給
在給不給孩子零花錢的問題上,家長的觀點各不相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零花錢一定不能少,理由是不讓孩子在同伴麵前自卑;也有些家長信奉“會用才會賺”,多給零花錢,想讓孩子從小學會消費;還有些家長不給孩子分文零花錢,他們的想法是,孩子從小用慣了,長大後就不懂得珍惜。
在中國傳統的“儉以養德”的思想下,少數謹小慎微的家長對孩子管束過嚴,什麼事都不讓做,對孩子的零花錢是嚴格控製,一分不給。孩子的正當要求也被苛刻對待,家長杜絕孩子與錢有任何的接觸,對孩子的需求也是親曆親為,生怕學壞了。結果導致孩子長大了也不知該怎樣存錢,不知怎樣買東西合算,不知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個人財務保持支出合理。
與此相反,大多數家長存在這樣的思想:如今生活富裕了,不能再讓孩子受苦了。所以用不斷滿足孩子各種無休止的欲望,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愛。結果,又讓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好逸惡勞,追求高檔名牌,結果是苦了父母,害了孩子。
東子認為給孩子點零花錢是應該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外麵與其他同學和朋友在一起,難免有時要買點什麼,比如小食品、小飾品、小玩具、飲料之類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孩子總是沒錢買,而其他的同學和朋友都有,必然會在心理上造成不平衡感和羞恥感,長期這樣,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等不良心理。
世界上所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應有享受零花錢的權利。零花錢對於孩子並非一無是處,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在金錢上過分吝嗇於他,孩子在性格上將會變得猥瑣。”的確,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學會怎樣使用錢,成年後其財商就會非常低下,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撰寫此文,東子專門就孩子零花錢的問題做了相關調查,發現很多家長沒有搞清楚關於“零花錢”的基本概念,他們把平日給孩子的錢和過年給的壓歲錢以及給孩子的相關獎勵基金與“零花錢”混淆在一起。另外,很多家長竟然把給孩子買書本、吃飯的錢當作零花錢,所以就出現了每天給孩子10元、20元甚至100元的高額零花錢的現象。
孩子手裏的錢無非是這三種得來的:一是平時家長給的零花錢;二是過年過節或生日,家長或親友給的壓歲錢;三是孩子取得了某種進步,家長給予的物質獎勵。這三種錢都為孩子所有,但支配卻大不相同,零花錢數額較小,就是日常零花的,不用儲蓄;壓歲錢的數額相對較大,要幫助孩子存起來,培養其理財能力;所獲得的獎金一般數額多於零花錢少於壓歲錢,所以可以二者兼備,讓孩子自行消費一部分,幫其存一部分。
東子在這裏要特別強調的是:孩子的零花錢要絕對的屬於孩子自行支配的,主要用途是購買孩子喜歡的小飾品、小玩具、小食品等小件物品。至於孩子的書本、夥食、服裝等物品,均屬於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費用,這些消費不等同於給孩子的零花錢。
綜上所述,孩子的零花錢一定要給,但不能亂給,而是要有個合理的給法。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孩子的零花錢要定期定量給
對孩子的零花錢,許多家長的問題不在於給還是不給,而關鍵是給多少和怎麼用。
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前,最好從以下幾方麵入手:了解同城、同校、同年級學生的零花錢水平,大體在一個什麼水平線上。對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不能太小氣,也不能過度,最好維持在同年級孩子的平均線左右。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應有不同的零花錢標準。根據孩子的年齡,可每兩年為孩子漲一次“工資”。若遇物價上漲,家長應主動為孩子漲“工資”。
家長應以公事公辦的態度和孩子討論零花錢問題,以達成彼此滿意的解決辦法。告訴孩子,協議一旦達成,就必須遵守、執行,也要讓孩子明白,零花錢是家庭生活的一項規定,不是誰都可以隨意改動的。當然,做家長的也要嚴格遵守,不要因為自己情緒的好壞而隨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