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價值(2)(1 / 3)

後來,瑪麗亞和村裏人一起勞動,給村裏的孩子上課,還幫著山村招商引資,辦起了一個農產品加工廠,讓那裏的村民日子一天天富裕起來。村民感激地稱她是“幸福天使”,她卻笑著說自己隻是與大家一起分享了兜裏的兩塊糖,她還要感謝大家呢,是與他們在一起追求、奮鬥的那些日子,讓她發現自己原來還能夠做那麼多的事情,讓她品味到了從前所沒有品味到的甜蜜。

心靈甘泉

閱讀瑪麗亞的小故事,會讓人怦然心動。原來,獲得幸福就這麼簡單,不需要太多的尋尋覓覓,不需要太多的權衡論證,隻需懷揣兩塊糖,慷慨地與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擁有快樂的時光,就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

絕壁上也有花朵開放,就像沼澤地裏也會有星光閃耀。

月光裏的歌手

她曾是市評劇團很紅的演員,大幅的彩色演出劇照貼在城市中心的廣場上,吸引過無數羨慕和景仰的目光。

當然,那些風光無限的日子都屬於十年前了。劇團在一次次改組重建後,最終還是沒有逃出解散的結局。而她,也不得不改了行,唱起了流行歌曲,在各類夜總會裏“趕場子”,隻為著賺點兒養家糊口的辛苦錢。

其實,她剛剛四十,正是生命最葳蕤的時節,多年的舞台生涯,練就了她那超凡脫俗的氣質,舉手投足中,都流露著一份特別的優雅。在夜總會俗氣衝天的舞台上,麵對那些喜歡刺激的觀眾,她的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演唱,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明顯地輸於那些擅長插科打諢、低俗乃至庸俗的表演者。若不是因了早年的名氣,她早就被那種聲色犬馬的娛樂場所淘汰出局了。很自然地,她的薪酬很低,低得還不如一個三流的“二人轉”演員。

而這些,她都忍了,因為她太需要錢了,丈夫病逝後,她要獨自撫養一個不到10歲的智障兒子,還要照顧年過八旬的母親。她年輕時的所有積蓄,都被丈夫生前的一場重病耗盡了。有人曾說,她太傻了,丈夫得的那病,醫生都說無藥可救了,她卻不甘心,固執地東奔西走,把錢全投進去了,依舊無濟於事。對此,她沉默,不作任何解釋。有朋友悄悄問她後悔過嗎,她立刻回以一語堅定:不後悔,從來都不。

日子在忙碌和貧寒中,一天天地向前滑行。她卻似乎很知足,從沒見過她臉上有愁雲。

那天,一支老年業餘評劇團的組織者,慕名找到她,希望她能給予一些專業性的指導,但沒有報酬。她竟爽快地答應了。說是一個評劇團,不過由十幾個評劇發燒友臨時湊成的,大家自娛自樂性,成員大多是退休老人。演出場地,主要是公園的一角,演出時間,大多是月色朦朧的夜晚。觀眾稀稀拉拉,大家似乎並不在意,每一次演出,大家都很認真,看得出來,他們真心地喜歡評劇。

而她,也很熱情地指導每個成員,從唱段選擇,到唱腔設計,從發聲練習,到眼神、手形,一招一式,教得那個認真啊,簡直就像一個耐心、細致的幼兒教師。

為此,她耽擱了一些賺錢的機會。大家不好意思了,要給她湊一點兒學費。她一臉嚴肅道:若是收學費,我就不教大家了。

繼而,她笑著說自己奉行“低碳生活”,錢夠用就行了,能夠跟大家一起開心地在月光裏演唱評劇,那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幸福。

那天,她跟大家請假,說是要出一次遠門,等回來後再和大家一起在月光裏演唱。

其實,她是被醫生告知自己患了乳腺癌,必須得將整個左乳全都切去。她跟主刀的醫生開玩笑說:還好,它的哺育任務完成了,該退隱了。

醫生驚訝她的樂觀,問她為什麼不傷感?她反問道:傷感能讓事情變得更好嗎?

隨即,她自言自語道:歎氣也是過一天,歌唱也是過一天,那為啥不讓自己開心,讓周圍的人舒心呢?再說了,自己還有一個智障的兒子,需要她的嗬護。

那位年輕的護士不無擔憂地問她:兒子將來該怎麼辦啊?

她平靜地回答:他傻,那我就努力活得長一點兒,養他一輩子。

3個月後,她戴著漂亮的發套,再次來到月光皎潔的公園,與熟悉的老朋友們相聚。那天,站在水泥地上,她聲情並茂地唱了自己最拿手的《劉巧兒》選段,一下子吸引不少人圍攏過來,駐足觀看,掌聲迭起。

唱畢,她牽過一個穿得幹幹淨淨、隻是目光有些呆滯的小男孩,讓他向眾人鞠躬致謝。然後,熱情地把小男孩介紹給大家:這就是我的寶貝兒子,他很善良,也很聽話……

說到她的寶貝兒子,她的語氣裏,滿是一個母親的慈愛與溫柔,眉宇間流露的自豪,仿佛兒子十分優秀。熱烈的掌聲再次響起,為她的從容、豁達。

再後來,天涼了,落雪了,她依然會時常帶著兒子出來。在月光裏,一板一眼地唱著評劇。似乎,有無盡的喜悅,在唇齒間滑落,一如北方潔白的雪花,純淨,嫵媚。

心靈甘泉

無論站在怎樣的舞台上,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無論掌聲是否熱烈,都應該努力地演好自己的角色,給生命留下一個個精彩的片段。如此,才能無憾地告訴世界:我曾經愛過,曾經擁有過,像一朵花,美麗過,芬芳過……

可以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但不能機械地複製別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