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楠沒做過官,也沒經過商,似乎沒有任何發財的經曆,至今仍住著建築麵積隻有55平方米的平房,他的妻子也隻是海南省五指山下的一個小鎮上的小學老師,收入並不高。但他似乎對自己的選擇非常滿意,從亞楠博客裏的那些陽光燦爛的照片和那些快樂洋溢的文字裏麵,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無以掩飾的幸福。
懷著一探究竟的好奇,他撥通了亞楠的電話,亞楠爽朗的笑聲立刻傳過來:“這麼做的目的非常簡單,我隻想享受一下心靈的寧靜。”
“享受心靈的寧靜?你是在學棲居於瓦登湖畔的美國思想家梭羅嗎?”他困惑不已。
“我不是想學誰,隻是想讓45歲以後的生命,更輕鬆一些,更自由一些。”接下來,他講了促使他毅然做出這樣抉擇的一個小故事。
那年秋天,亞楠見到了從加拿大多倫多回國探親的小學同桌。特別喜歡音樂的同桌,在事業剛剛有了一些成績時,便突然宣布退休,不再登台演出。每天,隻是在家中彈彈琴,聽聽音樂,或者到山林裏走走,聽聽潺潺的溪水和歡快的鳥鳴,或者幹脆就躺在一塊大石板上,久久地凝望藍天上,那一朵朵飄動的白雲,那份超然物外的輕鬆和自如,讓他真切地感受到,隻有那一刻,身體和靈魂才真正地屬於自己,而不是被欲望奴役的,不是被忙碌牽扯的。
亞楠問同桌是不是擁有了很多錢財後,才選擇了那樣一種生活方式。同桌告訴他——其實,一個人要享受心靈的寧靜,並不需要多少物質基礎。隻需淡化了物欲的渴求,讓自己的生活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跟上靈魂的腳步,而不是去盲目地追逐欲望。
同桌的一席話,讓原本在縣城裏做公務員的亞楠,不禁轉頭打量起自己的生活:每天陷於各種雜七雜八的瑣碎事務中,看各種臉色行事,勞心勞力地平衡著各種似乎永遠也無法平衡的關係,表麵一團和氣,實際暗中一直在糾纏著、爭鬥著,隻為那顯而易見的一點兒名利。這樣沒意思地熬下去,就是熬到退休,頂多也不過是官位升一點兒,錢多賺一點兒。可是,自己的心靈,何時才能享受到同桌所言的那種寧靜呢?
幾經躊躇,亞楠便在人們的一片驚奇中,賣掉了縣城裏的房子,在鎮邊買了一個小平房,開始過起了“城市裏的田園生活”。
他在屋前種花,屋後栽樹,還養了一群雞。每日清晨,他會在那隻蘆花雞清脆的叫聲中醒來,順著那通往鄉間田野的土路散步,小草上的露珠打濕了腿腳,一朵無名的小花,會讓他蹲下身來,細細地嗅出其間彌漫的泥土的味道。
陽光升起的時候,他就坐在樹下,捧一本書,慢慢地翻閱。困了,便倚靠在那張別人淘汰的舊沙發上,美美地打一個盹兒。
看到新奇的情景,比如一隻忙碌的螞蟻,一片茂盛的莊稼,他就會欣喜地按動像素不高的老相機。有了感想,他會抓起筆來,在隨手撿起的一張紙上寫寫畫畫,再敲進電腦,貼進博客。沒想到,在機關裏一直寫頭疼的八股文似的材料的他,居然寫出了許多讀者喜歡的文字,他的博客點擊率飛快地飆升,有熱情的網友,還將他的文章推薦給報刊,竟接二連三地發表了,甚至有一家出版社主動向他約稿。但他一口回絕了:“我的寫作,隻是記錄心靈的顫動,從不為了發表。”
他不禁由衷地羨慕起亞楠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灑脫:不為欲牽,不為物役,隻聽從心靈的召喚。
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夠像亞楠和他的小學同桌那樣,拋卻周圍喧囂的誘惑,一身輕鬆地走入曠野,看看那些自由的飛鳥,聽聽那些天籟之音,隻是欣賞,什麼都不為著。不是一種故作姿態,而是一種本真的自然。就像童年時,獨自站在農家的小院裏,仰望繁星點點的夜空,一任思緒飛揚。
心靈甘泉
別讓太多的欲望,遮住了欣賞的目光,別讓太多的紛擾,攪亂了本該平靜的心田。不妨讓自己的生活節奏再慢一些,讓自己的腳步再輕鬆一些,從容地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聆聽世界更加美妙的聲響,感悟人生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