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理想篇(2)(3 / 3)

“不錯,非常容易傳染。”醫生對林肯說。

那家夥聽了,馬上站起來說:“好吧,我現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沒什麼事,隻是來探望你的。”

那家夥終於走了。

名言

察覺錯誤比尋得真理容易,因為前者浮於表麵,容易見到,而後者則藏於深處,很少人願意尋覓它。

——歌德

種種痛苦的經驗證明,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淵博的學識同公正和正義不是一回事。

——別林斯基

名人軼事

有一次,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在公園裏散步。在一條僅能讓一個人通過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特別自負傲慢的批評家。兩人越走越近,“我是從來不給蠢貨讓路的!”批評家先開口道。“我卻正好相反!”歌德說完,笑著退到路旁。

名言

最卓越的東西也常是最難被人理解的東西。

——雨果

曆史上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由於戰勝了看來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卓別林

名人軼事

卓別林是出生在英國倫敦的貧民窟裏的。在卓別林僅僅隻有兩歲的時候,由於他父親酗酒而不顧家,他母親隻好帶著他離開了家;後來,他父親又因酗酒而失業,再也不能付給他們母子贍養費了,這樣,他們全家都住進了貧民收容所;而後,卓別林又被送進了孤兒院。這就是卓別林的童年生活。

禍不單行,就在卓別林十歲那年。父親終因酗酒過度而身亡。小卓別林為了掙錢養家,先後做過雜貨店的幫工、診所裏的傭人、書店裏的夥計、印刷廠的徒工,童年的艱辛使他終身難忘。當母親被送進瘋人院後,十一歲的卓別林再也沒有家,他隻能流浪街頭,靠乞討和賣藝為生。

但卓別林的夢想是當一個演員,這對一個流浪兒來說,可以想像是多麼的艱難。可是,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從自身的經曆和體驗中創造出了有人格、有靈魂的流浪漢這個形象,使他成為全球聞名的喜劇明星。

“不可能”是凡人的障礙,卻是偉人的階梯。

所有偉大的成就在普通人的眼裏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簽:“不可能!”而“不可能”的背麵卻寫著:“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名言

真理不是由腦子分泌出來的僵硬教條,真理是生活。

——羅曼·羅蘭

沒有人會因學問而成為智者。學問或許能由勤奮得來,而機智與智慧卻有賴於天賦。

——約翰·塞爾登

名人軼事

林肯當律師時,一次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出庭。原告律師在法庭上把一個簡單的論據翻來覆去陳述了兩個多小時,講得聽眾都有些不耐煩了。

好不容易才輪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辯護。他走上講台,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玻璃杯喝了兩口水;接著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喝水。再脫外衣。這樣反反複複了五六次,逗得法庭上的聽眾笑得前俯後仰。林肯一言不發,在笑聲過後才開始他的辯護演說。

名言

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無知:粗淺的無知出現在知識之前,而博學的無知則跟隨在知識之後。

——蒙田

我們的心最重要的是順從善良的法則活動,以真理的法則做軸心。

——富蘭克林

名人軼事

A.魯賓斯坦出生於波蘭,後加入美國國籍,他以擅長演奏肖邦的作品而享有盛譽。不管是在音樂上,還是生活中,他都過得灑脫。他極有才華。他的一位朋友回憶起一次和魯賓斯坦共進午餐的事:他們在餐廳裏等他。正當他們有點著急的時候,他走進來了。他邁著輕快矯健的步伐,看上去簡直年輕了30歲。

他坐下來,用意大利語要了飲料(魯賓斯坦從精通的8門語言中選一種語言,就像一個普通人選一根領帶一樣容易。)。然後他向我們道歉:“對不起,我來遲了。我在律師那兒立了份遺囑,足足花了2個小時。這種事討厭極了,要算賬,要計劃,還要一個個分好。最後怎麼樣?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有一次,在某地的劇院裏舉辦魯賓斯坦獨奏音樂會。

音樂會開始前,魯賓斯坦站在音樂廳的大廳裏,看著一大批觀眾湧進來聽他的音樂演奏。包廂的服務人員不認識他就是演奏家,還以為他是個買不到票的觀眾,就關切地提醒他說:“真對不起,先生,今天已沒有位置了。”

魯賓斯坦溫和地說:“那我坐在鋼琴前行嗎?”

名言

我生活中有一片荒漠和寂靜。那是一片曠野,我忙碌的日子在那裏獲得了光線和空氣。

——泰戈爾

檢驗一個人是否具備某種職業才能,就是看他能否熱愛其中包含的枯燥勞動。

——洛根·皮爾索爾·史密斯

全部的秘訣隻有兩句話:不屈不撓,堅持到底。

——陀思妥耶夫斯基

名人軼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晚年創作了小說《少年》,這篇小說生動鮮明地勾勒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無情,也精細展示出了“少年”威爾西洛夫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的心路曆程。他反抗社會通行的原則,以一顆不屈的心抗擊著命運對他的壓迫。在某種程度上,“少年”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