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修養篇(3)(1 / 3)

有一次,曾國藩在軍中得到胡林翼轉來的肅順的密函,得知這位精明幹練的顧命大臣在西太後麵前薦舉自己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大喜過望,鹹豐帝剛去世,太子年幼,顧命大臣雖說有數人之多,但實際上是肅順獨攬權柄,有他為自己說話,再好不過了。

曾國藩提筆想給肅順寫封信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他就停下來。他知道肅順為人剛愎自用,目空一切;他又想起西太後,這個女人現在雖沒有什麼動靜,但絕非常人,以曾國藩多年的閱人經驗來看,西太後心誌極高,且權力欲強,又極富心機。肅順這種專權的做法能持續多久呢?西太後會同肅順合得來嗎?

經過了這樣的思前想後,曾國藩還是沒有寫這封信。

後來,果然不出曾國藩所料,肅順被西太後抄家問斬。在眾多官員討好肅順的信件中,獨無曾國藩的隻言片語。

名言

才智是人的精神武器。

——別林斯基

智慧的可靠標誌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

——愛默生

智慧因為用得過度而毀壞的不多,大多都是因為不用才生鏽。

——鮑烏維

名人軼事

有一天,有一個人特地向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禪師南隱問禪。南隱隻是以茶相待,卻不說禪。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客的杯子,直到杯滿,還是繼續注入。

這個人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他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

“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名言

觀察和理解的樂趣是自然界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

——愛因斯坦

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製感情,它就不可能獲勝。

——果戈理

名人軼事

一個英國出版商很想得到大文豪蕭伯納對他的讚譽,並欲借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想:要得到蕭伯納的讚譽必須先讚譽哪個人?於是,他去拜訪蕭伯納。當他看到蕭伯納正在評論莎士比亞的作品時,就趁機說:“啊,先生,你又評論莎士比亞了。隻是,從古至今,真正懂得莎士比亞的人太少了,算來算去,也隻有2個。”

蕭伯納已明白了他的意思,想讓他繼續說下去。

“是的,隻有2個人,這第一個自然是您蕭伯納先生了。可是,還有一個呢?您看他應該是誰?”

蕭伯納卻看著他滿臉正色地說:“那當然是莎士比亞自己了”。

名言

理智的聲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讓人聽見之前決不會停歇。

——弗洛伊德

絕對肯定的事並不存在,但對於人類生活的目標而言,足夠充分的信念卻是存在的。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名人軼事

一天,大仲馬得知他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又一次碰壁,便好心地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順便給編輯先生們附上一封短信,或者隻是一句話,寫上‘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得多了。”

不料小仲馬卻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係起來。

麵對那些冷酷無情的一張張退稿箋,小仲馬並沒有沮喪,仍在不露聲色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這位知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馬的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他發現,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帶著這種興奮和疑問,他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家。

令他大吃一驚的是,《茶花女》這部偉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老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隻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老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讚歎不已。

《茶花女》出版後,法國文壇書評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度山恩仇記》,小仲馬一時聲譽鵲起。

中國有句老話: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但無論誰借誰的光,恐怕最長期限也不會超過三十年。唯有靠自己的本事才可能贏得長久的尊重。這就是真實的高度。

名言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那些最值得知道的事,去做那些值得做的事。

——漢費萊

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隻是恐怖和疑惑,隻有高尚的組織體,才能有堅定的信仰。

——契訶夫

名人軼事

有一位女電影明星向著名導演希區柯克嘮叨攝影機的角度問題,她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務必從好最好的一邊來拍攝。“抱歉,做不到,”希區柯克說:“我們沒法拍你最好的一邊,因為你正把它壓在椅子上。”

名言

我們不會把常識僵化並使它變成信條,我們真正的雄心禁止這種作法。

——沃爾特·白哲特

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學術知識要重要,這種說法並不過分。

——貝弗裏奇

若研究的是一個不再發展的學科,這一領域的問題業已解決,那麼就需要一種新的革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