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社會篇(2)(3 / 3)

於是,魯迅走到阿累麵前,親切地問他:“你想買這本書?”

阿累點點頭。魯迅從書架上取下曹靖華譯的《鐵流》,遞給他說:“你買這本吧——這本比那一本還要好。”

阿累搖搖頭,說:“先生,我買不起。我的錢不夠……”

“一塊錢你有沒有?一塊錢。”魯迅溫和地問他。

這時阿累認出了眼前這個人就是著名的作家魯迅,能和魯迅站在一起,他顯得非常激動。

魯迅微笑著把《鐵流》和《毀滅》遞到阿累手裏,說道:“這本是曹先生的書,現在隻收你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是送給你的。”

名言

隻要看鳥是怎樣飛法,就知道它是隻什麼樣的鳥。

——馬明·西比利亞克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發現別人的本色。一般平常人不能分辨出人與人之間的異同。

——哈代

人們處處檢點也是枉然;朝夕相處,日子一久,誰也不能不露出本相來。

——羅曼·羅蘭

名人軼事

在一次政府會議上,赫魯曉夫聲色俱厲地指責斯大林當年的種種錯誤,突然聽眾席上有人打斷了他的講話。

“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詰問者大聲喊道,“為什麼你當時不去阻止他而現在又喋喋不休呢?”

“誰在這樣問?”赫魯曉夫咆哮著。

整個會議廳裏一片極度不安的寂靜,沒有人再敢動彈一下。最後赫魯曉夫輕聲說:“現在你該明白為什麼了吧?”

名言

人的精神活動是不容易理解的。

——福樓拜

人們爭論的那麼熱烈,往隻是因為不能領會對方所要證明的事情。

——列夫·托爾斯泰

名人軼事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因為互相傾慕而友情甚篤。但二人卻又都喜歡言語相譏,每到此時,兩人總是各不相讓,你來我往,經常又總是蘇東坡占下風。

有一次,蘇東坡問佛印說:

“你看我像什麼?”

“我看你像尊佛。”佛印說。

蘇東坡暗喜,隨即就問佛印:

“那你可知道我看你像什麼呢?”

“像什麼?”

“像一堆屎!”

佛印語塞。蘇東坡得意地哈哈大笑。

回家後,蘇東坡仍麵帶笑容哼哼嘰嘰。

蘇小妹見狀問道:

“哥哥,什麼事這麼高興呀?”

“哼,佛印這次總算栽在我手裏了!”蘇東坡得意地說。

問明原委,蘇小妹大叫道:

“哥哥,這次你輸得更慘了!”

“為什麼?”蘇東坡急忙問。

蘇小妹說:

“因為內心中有什麼,外在才看到什麼。心中有佛,看別人才是佛;心中有屎,看別人就是屎!”

名言

無論誰,對於別人來說,毫無疑問都是謎,而且正因為這樣才吸引人。

——羅曼·羅蘭

誰也沒有能力知道知己的全部真實情況。

——尤·邦達列夫

名人軼事

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在成名之前生活極端貧困。雖然他完成了一部很有價值的書稿,但出版後卻無人問津。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毛姆別出心裁地在各大報刊上登了如下的征婚啟事:“本人喜歡音樂和運動,是個年輕又有教養的百萬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說中的主角完全一樣的女性結婚。”幾天之後,全倫敦的書店,都再也買不到毛姆的書了。

名言

生活就是戰鬥。

——柯羅連科

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

——泰戈爾

生存這一事實本身,就和“強”字分不開,活著就意味著生“存”下來了。那正是以某種形式所顯示的生命力強大的後果。

——武田泰淳

名人軼事

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年輕時就受到過李斯特和舒曼的關注和幫助。雖然他一生撲在音樂上,勤奮地工作,但他出身貧窮,父母把脫貧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為了幫助家庭,他把掙來的錢都拿了出來,但總是杯水車薪,無補於事,加之他的父親不善理財,花錢輕率,因此他經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勃拉姆斯離家外出,他對父親說:“要是你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我覺得最好的慰藉是音樂。那時,請你翻翻我那本舊的《索爾鋼琴練習曲》,也許你會消除煩惱的。”父母並不懂得他話裏的涵義,根本也沒當回事。不過沒幾天,父親手頭就又拮據了。這時,他想起了兒子的話,便找來了那本曲本,看能找到什麼慰藉,誰知翻開一看,裏麵竟夾著幾張可救燃眉之急的鈔票。

名言

行使權力的“人民”和被人行使權力的人民,不會總是同一類人。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卓越的領導者運用權力是為了改善其他人的生活,或改進製度。

——歐文

全體的人類被創造成平等,造物主賦給他們固有而不能被剝奪的權利。在這些權利之中,包含著對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傑斐遜

名人軼事

今天的政壇上,許多風雲人物也不過是各領風騷三五天,隻有很少數的赫赫有名的人物能夠風光常駐。在這不多的人物之中,阿拉法特應該算當之無愧的一個。他和他頭上圍的那塊富有特色的頭巾總是活躍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令全世界的人們熟知,一看即知其人。

說起阿拉法特的頭巾,內裏還頗有許多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