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社會篇(2)(2 / 3)

如此特殊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小仲馬一顆痛苦的心靈。其實人們從小仲馬的作表作《茶花女》中也可以看出,他是那樣關注下層女性,對她們抱有骨肉相結的同情。其實,這些和他母親的人生遭遇不無關係。小仲馬一生寫過20多個劇本,基本上都以婦女、婚姻、家庭為題材,而作品中所要探討的問題,大都與道德有關。這樣我們就不難明白,小仲馬每篇作品裏的每個文字都在譴責大仲馬對他們母子不負責任的輕浮態度。一切都有因果的,不是嗎?

名言

各人所聽見的隻是他所懂得的。

——歌德

顯而易見的東西是:在被人簡單地表現出來之前,從不被人看到的。

——紀伯倫

哲學家不懂經濟學家的話,經濟學家不懂哲學家的話,而他們誰也不懂政治家的話。

——斯特林堡

名人軼事

美國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是一對很善於思索又刻苦鑽研的兄弟;可其實他們卻是一對最不善於交際的難兄難弟。他們最討厭的就是演講了。有一次,在某個盛宴上,酒過三巡,主持人便請大萊特發表演說。

“這一定是弄錯了吧?”大萊特為難地說,“演說是歸我弟弟負責的。”

主持人轉向小萊特。於是小萊特便站起來說道:“謝謝諸位,家兄剛才已經演講過了。”就這樣推來推去,人們還是不放過兄弟倆。經各界人士再三邀請,小萊特隻好進行他的演講。但他隻說了這樣一句話:“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博得了人們長時間的熱烈鼓掌。

名言

從生命之中創造新的生命,就靠生動的血液鼓足幹勁。那裏一切在活動,有所成功,弱者倒下,有為者奮勇前衝。

——歌德

我們的生命是什麼?不過是長著翅膀的事實或事件的無窮的飛翔。

——愛默生

名人軼事

發明世界上第一架發電機的是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法拉第。他對知識有著執著的追求,為了一項科學研究,他常常百折不撓,這使得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常感到迷惑不解。

有一次,他的一個熟人——一個收稅官——看到法拉第在做一個在他看來毫無實用價值的實驗,便問道:“花這麼大的力氣,即使成功了又有什麼用呢?”法拉第回答說:“好吧,不久你就可以收稅了。”

名言

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獲。

——愛默生

人隻有依賴社會,才能彌補他的缺陷。

——休謨

名人軼事

巴甫洛夫不但有著高深的學識,他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同樣受人稱頌。在一次實習課上,他給大學生們講課:“作為一個醫生應該具備兩種品質:第一,不苛求清潔;第二,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說完,他給同學們做了一個示範——把一根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一個小杯子裏,然後伸到嘴裏舔了舔。做完這個動作,他問學生們:“誰來試一遍?”

一名學生照樣嚐了嚐尿液的味道。

他搖搖頭對他說:“同學,您的確沒有潔癖,這很好;但是,你沒有觀察力。您並沒有發現,剛才我把中指浸入小杯子裏,而舔的卻是無名指。”

名言

高尚的人無論走向何處,身邊總有一個堅強的捍衛者——那就是,良心。

——司各特

白日精心於事務,但勿作有愧於良心之事,俾夜間能坦然就寢。

——托馬斯·曼

生命像一粒種子,藏在生活的深處,在黑土層和人類膠泥的混合物中,在那裏,多少世代都留下他們的殘骸。一個偉大的人生,任務就在於把生命從泥土中分離開。這樣生育需要整整一輩子。

——羅曼·羅蘭

名人軼事

泰戈爾一生熱愛土地。泰戈爾對土地的癡情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事實上他熱愛土地,實際是在熱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那些勞作不息的農民。

從1890年起,泰戈爾利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先是在自己的莊園、後來在什利尼克坦幫助農民建立學校、醫院,修建道路和池塘;幫助他們建立合作企業、銀行和自治製度。他試圖使他們免於高利貸者的敲詐勒索,也免於讓那些靠訴訟致富的小律師們的搜刮。

1913年,他把自己得到的諾貝爾獎金這一相當可觀的款項全部捐獻給桑地尼克坦學校,儲蓄在他早年在帕迪薩爾的莊園所創辦的農業合作銀行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農民們獲得低息貸款,讓學校擁有固定的收入。

而當他的兒子羅梯德拉納特長大後,他沒有送他到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當時躋身於印度上流社會的必由之路,而是送他去了美國的伊利諾斯學習農業科學。

當兒子完成學業回國後,他安排他到莊園工作。直到他於1941年逝世,印度農民問題一直是泰戈爾密切關注的問題。

名言

品格喚來品格。

——歌德

據說沒有一個人在他貼身仆人的眼裏是英雄。這是因為隻有英雄才識英雄。貼身仆人也許懂得如何品評他的同行——其他的貼身仆人。

——歌德

名人軼事

1932年的一個秋天,魯迅先生坐在書店裏正與老板內山完造談話,從外麵走進來一個年輕人。他是上海英商汽車公司的售票員,名叫阿累。當看到書架上有本魯迅譯的那本《毀滅》時,他愛不釋手,可錢卻不夠。他那戀戀不舍的動作引起了魯迅的注意。

這本《毀滅》出版後,遭到了當局的查禁。但魯迅不畏強暴,又自費將它印刷出來,擺到日本人內山開的這家書店中,打算讓它慢慢地進到讀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