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眨眨眼睛,說:“我認為,嬉皮是一種新思想方式,隻有少數人熟悉它,了解它。”
周恩來回答:“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人類一定會找到普遍真理的,這也是一個自然法則。我們同意青年應該嚐試各種不同方法,以求得真理。但是有一點,你應該經常設法找到和人類大多數的一些共同點,使大多數人獲得進步和幸福。同樣,如果經過自己做了以後發現這樣做不正確,那就應該改變。這也是尋求真理的必然途徑。”周恩來最後略一停頓,又補充一句:“這是我的意見,隻是一個建議而已。”
科恩靜靜地聽著。
兩天後,一束紅玫瑰花被送進周恩來辦公的地方。玫瑰花是科恩遠在美國加州的母親通過國際鮮花組織敬贈的。美國母親感謝中國總理對她的兒子講了一席語重心長的話。
名言
沒有一種偉大思想是在會議中誕生的,但已有許多愚蠢的思想在那裏死去。
——斯科特·菲茨傑拉德
偉大的思想逐步實現,化成血和肉,播下的種子開始萌芽,它的敵人——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藏的,誰也不能將它踐踏。
——屠格涅夫
名人軼事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有一次給大學生講課。講到一半,他忽然把身體側偏過去,讓學生們看他頭部的側麵形象。他又一邊用手比劃著,一邊鄭重說:“請大家細看,我眉毛上麵是什麼?……好,說得好,是額角。再上是什麼?……是頭發根。再向後是頭頂心,再向下……是後腦勺,再下麵是頭頸,再底下是脊柱。假如由我的眉毛,沿著額角、頭頂心、後腦勺、頭頸、直到脊柱,劃一條彎曲的線,那是標點符號中的什麼符號?”
“問號!”同學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對了!我們人類頭腦的側麵形象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人生在世一定要勤於、善於提出問題啊!假如我們不善於提出問題,我們就對不起自己的模樣,就不配稱個人!”
名言
任何一種偉大的思想在最初出現時,都是一個暴君。
——歌德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隻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名人軼事
愛因斯坦接受普林斯頓大學聘請以後,他到他辦公室的那天,有位工作人員問他需要什麼工具。“我看,一張書桌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和鉛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他說。
“為什麼要大的!”工作人員不解地問。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愛因斯坦如是說。
名言
智慧和天才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高爾基
當我們得到理解的時候,智慧是不會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濺出無數火花。
——馬爾林斯基
名人軼事
與一般的詩人相比,歌德是個幸運的人。他的出身很好,又很早就成名,得到魏瑪公爵的賞識,30歲時就登上了樞密顧問的寶座。
苦難是詩人的母親。富貴的生活使青年歌德才華枯竭,再也寫不出一行詩。對歌德來說,不能寫作無異於宣判他死刑。這種痛苦一直延續到1788年。那一年,歌德和席勒在耶那相識了,從此他們成為心心相印的至交知音。
1805年5月的一天,歌德突然有了一個預感,他覺得他最好的朋友席勒將要死去。一時間他痛苦萬分,淚如泉湧。第二天一早,他的預感竟被證實:他最好的朋友席勒真的離開了人間。
詩人席勒比歌德小10歲,當過軍醫,席勒的命運卻比歌德糟糕得多。他的第一本劇本《強盜》上演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禁演,並禁止他繼續寫作。他當然不甘心放棄寫作,他遠走他鄉,做了一名收入很低的普通編輯。
席勒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貧窮中度過的,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坎坷使他身上充滿了鬱憤之氣,不到30歲,他已成了當時著名的悲劇詩人,《陰謀與愛情》是他那一時期的代表作。
席勒不受環境侵擾一心創作的生活態度讓歌德自愧不如。在兩個人的密切接觸中,詩性的歌德複活了,他一鼓作氣,寫出了敘事長詩《赫爾曼與竇綠蒂亞》、《浮士德》第一部,並修訂了早期的作品《葛茲·馮·伯利欣根》。
1797年,兩位詩人相互鼓勵,寫出了很多優美的敘事歌謠,德國文學史將這一年稱之為“敘事歌謠年”。
在歌德也佳作迭出的時候,席勒更是完成了他最後一部作品《威廉·退爾》。世界文學史這樣評價兩位詩人:歌德和席勒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峰。
席勒死後多年,歌德仍在深深地思念他,歌德在詩裏寫到:“和你在耶那相逢的一天,是我劃時代的一天。”
名言
良心啊,你好比一隻警犬,聽到大大小小的老鼠稍微動一動,你就會驚叫起來,像聽到獅子的腳步聲一樣。
——司各特
當一個人看清自己的航行路線是多麼迂回曲折時,他最好依靠自己的良心作為領航員。
——司各特
名人軼事
大仲馬和小仲馬父子同為舉世聞名的作家,為他們的家族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一般人都會以為父子倆人的關係一定非常密切,其實不然。小仲馬並不認大仲馬這個父親,小仲馬的寫作和大仲馬也沒有任何關係。
原因在於,年輕時的大仲馬生活極不檢點,跟小仲馬的母親——一名女工發生了情感瓜葛,而且生下了小仲馬。更為遺憾的是,大仲馬並不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他不但拋棄了小仲馬的母親,而且也不認小仲馬這個兒子,這些在小仲馬的內心留下了很深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