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頂級老板以領袖的心態經商(5)(2 / 3)

清末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的這段話,正是李嘉誠由勤奮獲得成功的寫照。

頂級老板善於利用機會

機會有時是擺在那裏的,你能信手拈來,也是一種創造。

白紙好畫圖

頂級老板一般是從貧窮中走出來的人。正像貌不驚人的男士一心一意地追求漂亮的女子往往能成功一樣,貧困的人因為感受到了貧窮的切膚之痛而愈有賺錢的欲望。

人生最難是如何邁出第一步,因為不知向何處去,又不知怎樣行動。這就是零起點的痛苦。但反過來講,零起點又是最具人生意義的,它能決定你的一生方向。

從李嘉誠的成就看,他既然並非天生幸運兒,那麼一定從祖上繼承了極佳的商業基因,是個商業天才了?

答案恰恰相反。

李嘉誠的祖上雖然不曾出過高官富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書香世家。據李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第10世。

李氏家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李嘉誠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李氏家族是當地的望族,家門之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貢旗,深得四鄉村人崇敬。

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未仕進,閑居村野。20世紀初,正值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西學漸進的時代。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毅然送兒子李雲章、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學成回國後,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13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列全校第一名。時值家境式微,無資供他升讀大學,李雲經受蓮陽懋德學校之誠聘,開始了執教生涯。

數年之後,李雲經棄教從商,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三寶壟5間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不久因時局動蕩,李雲經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銀莊任司庫與出納。不久,又因時局動蕩,銀莊倒閉。

李雲經的經商失敗,隻好重返教壇,在隆都後溝學校做教書匠。仿佛他天生是個教書匠,重執教鞭後,因教學有方而聲譽日隆,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1937年,李雲經被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直至潮州淪陷,舉家輾轉香港。

時逾半個多世紀,人們很難考證李雲經棄教從商的真實動機。不少著作說:李雲經是因家境貧寒,時局所迫,因為他仿佛天生就缺乏經商的頭腦。

不過他的經商也有環境因素。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潮汕地區現時擁有人口1000萬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國的潮汕人約六七百萬,如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汕人,人數在1000萬以上。

潮汕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汕人大批移居海外,始於明清。潮汕海外貿易發達,老板重利輕別離,安土重遷意識淡薄。潮汕人的遷徙,不可僅僅歸結為貧窮。積極開拓,是潮汕文化的獨特景觀。潮汕人的遷徙,還不同於山東人闖關東、寧波人闖上海,他們的足跡仍在國內,而潮汕人放眼海外。

潮汕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於19世紀中葉。1861年汕頭開埠,每年輸出的契約華工達數萬。據廣東海關史統計,1876-1898年,從汕頭經香港或直達東南亞的華人有150萬,其中絕大部分為潮汕人。國內有不少反映華工血淚史的影視文學作品,契約華工遠離家園,是受欺騙、被脅迫甚至遭綁架。這是真實的曆史,但不是曆史的全部。大部分勞工是出於自願的,他們心懷憧憬,前赴後繼,蔚然成風。潮汕人極富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潮汕人移居海外,勞工逐年遞減,老板與年俱增。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漸漸停息。

李雲經生活在這個大的文化氛圍中,接受的是傳統家教,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著海外遊子建業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於希望,仍構成潮汕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

不管李雲經動機如何,他是他們中的失敗者;亦不管時局如何動蕩,商場如何險惡,他還是回到原點——重執教鞭。李雲經或許接受了太多的傳統道德,重義輕利,安貧樂道;或許更熱衷教育事業,視教育為強國利民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