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內心改變自我(1)(1 / 3)

自我評價決定自我行為

你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人,你就會按照那種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識的努力,即使你具有很強的意誌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別的行為。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失敗型的人”,你就會想盡辦法失敗,盡管你有良好的願望、頑強的意誌力,甚至機遇也完全對你有利。把自己想像為不公正的犧牲晶,認為“注定要受苦”的人,就會不斷地尋找各種環境來證實自己的觀點。

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或一個基礎,人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舉例來說,一個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的學生或者“算術不開竅”的學生,他就總會在自己的成績單上找到證據;一個自以為沒人喜歡的女孩子會發現自己在舞會上、總是沒人理睬,別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愁眉苦臉、低三下四的態度,急於取悅於別人的焦慮,或者對周圍人的下意識的敵意,都會把她本來能迷住的人拒於千裏之外;一個推銷員或者商人抱有同樣的態度,他也會發現自己的實際經驗能夠“證叨”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確的。

由於有這種客觀的“證據”,很少有人會發現問題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評價上。可是一旦說服他們改變自我意象,學生的成績和推銷員的收入就會發生奇跡般的變化,而他隻不過還是原來的自己。

心靈點擊:

羅曼·W·皮爾說:“凡對自己缺乏信心、無法自我控製或者永遠無法忘懷失敗的人,都需要做根本的自我改造。人本來每天都在變化之中,使自己永遠處在悲慘狀態,實在是一件很愚昧的事。”

成功來自於自我認識的改變

一個人難以改變他的習慣、個性或生活方式,往往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圓周上而不是圓心上。很多人認為:“積極心態”我已經嚐試過了,但它對我不起作用。但如果進一步追問他們就不難發覺,這些人是在運用或者試圖運用“積極心態”,他們首先改變的是自己特定的外在環境、特定的習慣或性格缺陷,卻從來沒有想到要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有的人特別怕見生人,過去很少出門,現在卻以公開演講為生;有一位推銷員曾認為自己“不是幹推銷的材料”而寫了辭職信,6個月之後卻成為100位推銷員中的佼佼者;一位牧師因為“神經緊張”受不了每周一次布道的壓力而考慮退休,現在他除了每周布道一次外,平均還有三次“外出約談”,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緊張”。

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不同結局的例子舉不勝舉,因為他們都做到了一點:改變自我認識。

心靈點擊:

自我認識決定自我價值。從現在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就會擁有全新的人生。

相信改變中的自我

如果我們在心裏把自己想像成被恐懼包圍、沒有鬥誌的末等角色,我們必須立即拋棄這幅圖像,堅定地抬起頭來。這是一幅錯誤的圖像,必須加以根除。上帝把我們看成能夠完成偉大業績的兒女,相信我們沉著、自信和開朗。上帝不把我們看做生活中可憐的犧牲品,而是生活的藝術大師。我們不需要憐憫,相反,我們能給別人以幫助。所以,我們越來越少地考慮自己,充滿內心的不是關注自我,而是愛和歡樂,是為別人做貢獻的欲望……讓我們正視真正的自我,它在我們相信它存在的那一刻就真正存在了。我們必須認識改變的可能性,相信處在改變過程中的自我。舊的失敗感必須清除,它是錯誤的,而我們不應該相信錯誤。

心靈點擊:

相信改變中的自己,方能從失敗中解脫出來,迎來真正的成功。

認清自己的潛在能力

在你的體內還未使用的驚人的創造力很可能仍在酣睡之中,不能任由你的潛力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枯萎死亡。

你要做的就是放棄消極的思想,對自己采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培養信心,也就是要信任自己潛在的才華和能力。

要仔細思考,思考之後還要祈禱。這樣的思考和祈禱就能引發奇跡。在這兩個要素外再加上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就能發現連自己也沒有認識的才能,並充分發揮這種才能。

這樣才能在心中明確描繪出自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美好的一天必將來臨。

心靈點擊:

傑姆斯·M·巴裏說:“在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欣慰的是,幾乎沒有人會真的跌到穀底。最可悲的是明明有能力飛,但很少有人飛到高處。”

接受平凡的自己

納瑟夫·迪阿瑞戈,一個曾經在學校很普通的學生,如今擁有了一家百萬資產的公司。

“我總是把自己看做普通人,”迪阿瑞戈告訴別人,“所以我總是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還喜歡向別人學習,向那些比我好的人學習。最後,我發現他們並不是比我高明多少的天才。他們也和我一樣,是平平凡凡的人,如果他們都能夠實現他們遠大的夢想,那為什麼我不能?”當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就去做了,而且取得了成功。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人,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你不會期望在最短的時間裏獲得最大的成功,不會因為願望不能立即實現而煩躁和不快,你會踏實安靜地等待成功的到來。

心靈點擊:

羅斯福說:“成功的平凡人不是天才。他是一個有著普普通通品質的人。但他充分挖掘了自己這些普普通通的品質,從而達到了一個不一般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