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 2)

其實,不僅卡珊德拉,在古希伯來,在伊斯蘭教史,在很多民間傳說中,先知都承受著類似的命運。洞悉未來的能力成為他們與常人間的鴻溝,他們成了眾人眼中的瘋子,他們對未來的預見聽起來總像胡言亂語。想想諾亞是怎麼苦苦哀求大家上他的船吧,那時他真是一個怪物和笑柄。可見預言未來是多麼吃力不討好的事,多麼“脫離現實”、不可取信。

漢語也真有趣,“未來”從字麵上理解就是“還沒來”,“將來”就是“快要來了”。可是,將來而未來的世界啥模樣,真的沒有草蛇灰線、蛛絲蟲跡嗎?英語語法裏有種時態叫“將來進行時”,還有“過去將來進行時”、“過去將來完成時”、“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聽起來複雜拗口,道理卻簡單。佛法說“三法輾轉,因果同時。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招果為因,克獲為果”。過去、現在、未來,環環相連,事事因承。現在是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埋在現在,審視當下的生活,回顧過去的曆史,分明就能看見未來的身影,也聽得見未來走近的腳步聲。唯一能真正擁有未來的方式是認真挖掘過去。所以,就以未來的名義,審度過去,直麵當下吧。

全書所錄,是我近年來散見於各報刊的隨筆、雜文、書評和散文,也包括少數未刊文。分成三大板塊。第一部分與曆史有關。以史明鑒,曆史天然是未來的鏡子,章節名取自唐太宗那句盡人皆知的名言。第二部分的章節名典出《禮記·學記》的“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選文自然皆關乎教育。教育是麵向未來的事業。人生百年,立於幼學,不誇張地說,教師手裏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也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第三部分美其名曰思想隨筆,是“涉獵頗廣,心得全無”的駁雜小文。雨果說過,未來屬於在思想的人。而我近來越來越認定,思想在和宿命賽跑。勝者的獎勵是對未來的控製權。思想走在前頭,人便能引領和決定未來,否則,便隻得任由命運或時代的擺布。人類全部的尊嚴來自思想,其實,人類的未來也取決於思想。還是泰戈爾說得詩意而精準:“閃射理想之光吧,心靈之星!把光流注入,未來的暮靄之中。”我的文章,就是我的光流,是我對未來的一份期許,一個祈盼,我投射向未來的一點亮。

最後要感謝幾個人。對我來說,叢書主編吳岩教授在師友之間。想起他來,總是背著大大的雙肩包,走路飛快的樣子,笑得嘴角歪歪的。怪了,一般人嘴歪都顯得壞,他的歪卻透著憨和真,不知是怎麼做到的。鄭文光傳記《親曆中國科幻》本來是他寫的,我不過因緣和幫著做了些文字修訂整理工作,最後卻署了我的名,名利都歸我,跟我交往他真是虧。本書部分文章刊發於《博覽群書》、《書城》、《中華讀書報》、《人民日報》等報刊,所以要感謝各位編輯,呂文浩、徐馨、王洪波、陶媛媛。尤其是文浩,要不是他把我當牙膏來擠,以我的疏懶,怕是一半文字產量都沒有。感謝莊子和慧能,他們活著時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滋養了千年後的我。雖然我沒法昧著良心說全是好的影響。但如果有來世,我仍然願意遇見他們。

除了感謝,還有致歉。這套叢書的其他作者多是科幻界大佬,陣營裏不知怎麼混進我這麼個另類,年輕敬業的責編高然本來箍好了一個挺牛氣哄哄的大木桶,可有了我這塊該死的短板,隻能欲哭無淚了。還有我的父母、外子和兒子,與這四個人生命相連是上帝對我的眷顧,卻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有什麼辦法呢?上帝時不時也會犯錯的。你們就跟責編一起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