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國家重點學科

農業機械設計製造、汽車設計製造

長春科技大學

原長春地質學院創建於92年,初名東北地質學院。97年更名為長春地質勘探學院。長春科技大學是地質礦產部直屬國家重點學院。學院座落在東北工業重鎮長春市朝陽區。校舍建築麵積2403萬平方米。

現有在職教師66人。其中教授60人,副教授7人,講師232人。

哈爾賓工業大學

學校概況

哈爾濱工業大學於920年創建。是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校舍建築麵積224萬平方米。學校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

學校在職教師總數632人。其中教授274人,副教授3人。講師706人。

國家重點學科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鑄造、焊接、計算機應用、機械製造、飛行器導航控製係統、光學 燕山大學

學校概況

燕山大學是隸屬於機械工業部的全國重點院校。其前身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係及相關專業,99年在工業重鎮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地成立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學院。960年獨立,改名為東北重型機械學院。98年南遷秦皇島,997年底,經國家教委批準,正式改名為燕山大學。

燕山大學設4院、6係、2部、3個中心。即機械工程學院、材料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成人教育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係、管理工程係、外語係、人文社會科學係、土木工程與力學係、數理係、研究生部、體育教研部、計算中心、電教中心、培訓中心。有29個本科專業,個專科專業。其中,2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部級重點學科。現有教職工800餘人,其中教師70人,副教授23人,教授04人。

哈爾濱工程大學

學校概況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是我國第一所高等軍事科學技術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學院創建於93年,它曾有過盡人皆知的輝煌曆史,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970年,根據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在該院完整建製的海軍工程係的基礎上組建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994年又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是我國船舶工業係統唯一的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

996年月,學校通過“2工程”立項審核,成為全國第一批通過可行性論征和立項審核的20所院校之一。

學校現有兩個學院、個教學係部(中心),有本科專業39個,專科專業個,在校生總數7000人,29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8個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的水聲工程專業被國家列為重點學科點,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可以接收博士後科研人員。學校還設有水聲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海洋綜合技術研究中心等個科研機構,以及近0個校內外實習基地、上百個專項實驗室,形成了教學科研並重的全方位辦學體係。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200餘人,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600餘人,講師、工程師700多人。在教師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以及博士生指導教師等學科帶頭人。他們當中既有身為船舶與海洋工程諸學科奠基人的老一代科學家,也有近幾年破格晉升教授、副教授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在師資隊伍中充實了大批博士、碩士畢業的研究生。

學校十分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從987年起,學校積極探索教育改革,試行學分製,同時試行雙學位製、主輔修製、“本科—碩士”連續製,為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和拔尖人才,采取了一係列教育改革的措施和辦法。

在教學中學校貫徹“加強基礎、突出主幹、拓寬專業、注重能力培養”的基本思想。同時,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外語教學和計算機應用等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參與人才市場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校摸索出一整套提高教學質量的新路子,使人才培養的質量穩步提高,先後為國家輸送了上萬名合格人才,近幾年,學校本科生報考研究生的升學率逐年提高,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統考的通過率年年保持在全國重點院校的先進行列。學校的畢業生以基礎紮實、適應性強、思想素質好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讚譽。

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學校重視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近千項,其中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0多項。

學校重視開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已與美、日、法、德、意、加等二十幾個國家有影響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係。

國家重點學科

水聲工程

大慶石油學院

學校概況

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學院座落在黑龍江省安達市,建築麵積267萬平方米,96年9月東北石油學院正式建院。97年7月改名為大慶石油學院。

學院現有教師73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講師268人。

同濟大學

學校概況

同濟大學地處上海市東北隅,分三個校區,校園占地3公頃,建築麵積80萬平方米。

同濟大學是國家教委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其前身是德國人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我國早期建立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擁有醫、工、理、文、法五個學院。92年,經曆了院係調整,又通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同濟大學得到了全麵的迅速發展和壯大,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兼有經濟、管理、文、法的多科性大學,並在建築和土木學科等領域形成了明顯優勢,在機電、應用理科等領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70年代末開始,同濟大學恢複對德國的聯係,已發展成為我國對德科技文化交流的中心。

同濟大學目前設有經濟管理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商學院、文法學院等9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函授與繼續教育學院、高等技術學院和由德國政府與德國高校支持辦學的中德學院、職業教育學院。全校設有34個係、42個本科專業、68個碩士點、22個博士點、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含4個學科專業)。近年來,同濟大學積極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和建設,發展新興學科,使學校各類專業教育與國際同類高層次專業教育接軌,使學校的畢業生成為高層次外向型科技人才。

同濟大學目前擁有38個研究所,7個獨立研究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專業實驗室,3個國家教委開放實驗室,擁有城市汙染控製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建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有汽車設計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9個跨學科綜合研究中心,以及與建設部合辦的3個高級行政,技術幹部培訓中心、與法國合辦的國際燃氣培訓中心、與德國合辦的CI培訓中心、留德預備部、科技德語中心和為教學科研服務的現代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測試中心、CA軟件開發中心、電教中心、出版社、圖書館等。

同濟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師3300多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3人,教授等正高級職稱407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926人。他們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學者專家,如曾獲德國十大字勳章、國際結構工程功績獎的李國豪院士、曾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的馬在田院士、曾獲“蔣氏科技成就獎”的張曙教授。

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豐碩,自98年以來,獲國家級和省部級成果獎430多項,完成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部委有關項目2000多項,承擔科技谘詢項目20000多項,每年發表學術論文逾千,出版專著近百,申請國家專利0餘項。同濟大學還積極參與上海和華東地區及北京、廣東等地的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學校不斷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以占領高新技術領域為目標,使科技向高水平、出大成果、發揮綜合優勢的方向前進。

同濟大學在國際上有著廣泛的交往,現已和德國、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60多所大學及工業企業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988年以來,學校主持召開了40多次國際學術會議,訂立了0多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派往國外留學、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教師000多人次,來校長、短期講學的專家2000多人次,其中包括貝聿銘、林同炎、哈斯、派爾等多名國際上著名的學者。

同濟大學在過去漫長的曆程中,為國家培養了0萬多名高級科學技術人才,貝時樟、李國豪、許厚澤、夏堅白、童第周、王之卓、王守武、唐有祺、吳孟越、裘法祖等70多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都曾任任教或就讀該校。

國家重點學科

結構工程(含橋梁遂道)、岩土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城市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