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3 / 3)

學校已於994年4月在全國首批通過“2工程”部門預審,並已建成中國高速信息網絡示範工程——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西南地區中心。

由於專業設置合理,培養條件好,學生素質高,校風、教風、學風優良,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校址在成都市區東北部,占地800餘畝,建築麵積40餘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0餘萬冊,儀器設備8萬餘套,學生近000人,其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00餘人,教職工3000餘人。

學校現設有7個學院、20個係、0個專業。擁有通信與電子係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係統、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半導體與微電子學、電子材料與元器件、計算機應用、光學等9個博士點和包括工商管理碩士(A)在內的27個碩士點,其中個博士點為國家重點學科,7個博士點招收博士後。學校還建有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係統技術、大功率微波電真空器件技術、抗幹擾通信、國家863計劃強輻射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設有計算機輔助工程、光電記錄技術、特種顯示器件技術等個工程研究中心和3個研究所。

在電子學與通信領域,學校已培養出的博士、碩士生數量和擁有的博士、碩士點、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均屬全國所有高校首位。已形成了完整地覆蓋電子信息科技領域的科學體係。學校教師人均科研經費,科研成果鑒定數和獲獎數進入全國高校前五名,在軍事電子技術研究方麵的經費和成果居全國高校首位。並以自己所擁有的具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成果組建了一批股份製產業,為發展民族電子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現有教師300餘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教授80人、副教授600餘人。青年教師絕大部分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建校以來已培養畢業生四萬餘名,很多人已成為各行業,特別是電子信息領域的領導、業務骨幹和學術帶頭人。有的已成為國際知名學者。

學校現與世界上24個國家和地區的00餘所大學、研究機構、大公司保持經常性的聯係,與22所大學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書。成功地舉辦了幾次頗具影響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國家重點學科

信號、電路與係統、電子物理與器件、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2西南交通大學

學校概況

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是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成立於896年。928年2月改唐山交通大學。930年9月改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92年月改唐山鐵道學院。972年3月改西南交通大學。學校設在四川省成都市。校舍建築麵積萬平方米。

學校現有教師00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48人,講師0人。

國家重點專業

橋梁-隧道及結構工程、機車車輛、鐵道牽引電氣化與自動化

重慶建築大學

學校

建校時間為92年0月,校名是重慶土木建築學院。94年4月更名為重慶建築工程學院。994年月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學校概況

座落在唐興慶宮南苑的西安交通大學,占地麵積980餘畝,建築麵積67萬平方米,布局合理對稱,造型美觀。校園內有花園草坪,假山亭台,並和噴泉雕塑相映影,展現出獨具匠心的優美景觀和育人環境。

西安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教委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七五”“八五”期間全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西安交通大學,其前身是南洋公學,896年創建於上海,92年改稱為交通大學,至今已有00年的悠久曆史。9年,國務院根據國家建設和工業布局的需要決定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9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

在校教職工近000人,全日製學生3000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

全校設有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工程與力學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工程與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和成人教育學院,43個係共覆蓋3個專業,有49個專職研究所和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8個實驗室和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教學實驗中心、計算機網絡與信息中心、電教中心等;有6個校辦工廠、2個出版社和座以校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名字命名、造型別致、藏書80萬冊、總麵積達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

全校現有教師800餘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00餘名,博士導師40名,國家級專家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有7個學科(專業)可授予碩士學位、33個學科(專業)可授予博士學位,其中被國家列為重點學科的有個,有9個博士後流動站。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西安交通大學形成了重視基礎、嚴格要求、注重實踐的優良傳統。嚴謹的治學精神,穩定的教學秩序,保證了培養人才的質量。989年,在建國以來首次舉行的全國普通高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評選中,該校共獲獎9項,其中特等獎2項,優秀獎7項,榮居全國高校之首。993年,全國第二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該校獲獎數與清華、北大並列第一。

自978年以來,全國完成鑒定和科研項目共計096項,其中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09項,省部級獎494項,是全國高校成果最多的學校之一。

目前該校已與美、英、法、德、加、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協作關係。近年來共派遣了800多名留人員,並每年派遣近200名教師出國訪問、進學或進修。每年主辦4到次國際學術會議。平均每年約有30多個國家的00餘名外國專家、教授來校講學、參觀及參加學術會議。

建校及西遷以來,該校共培養了7000多名畢業生,其中傑出人才燦若星河。如上個世紀末的白毓昆、蔡鱷等,20年代的陸定一、鄒韜奮、茅以升、邵力子、黃炎培等,30年代的錢學森、吳文俊、張光鬥等,40年代的江澤民以及王安博士等,0年代的丁關根、胡兆森等,60年代的熊有倫、蘇君紅、陳惠波、屠規彰、李義懷等等。這些都是作為交大人引以自豪的,是廣大師生心中的楷模。

國家重點學科

固體力學、機械製造、生物醫學儀器及工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工程、電器電工材料及絕緣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係統工程、工業管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