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刺法(二)(1 / 3)

三、針刺的角度和深淺

針刺操作中,正確的掌握針刺方向和角度、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發生的重要環節,取穴的正確性不僅是指體表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結合起來才能充分收取治療效果。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與皮膚形成的夾角。其角度大小,主要是根據針刺腧穴部位和治療目的而決定,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和平刺3種。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垂直刺入,適用於全身大多數腧穴及肌肉豐厚部位,如四肢及腹部穴位多用直刺。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角傾斜而入,適用於骨骼邊緣的腧穴,或內有重要髒器不宜深刺的部位。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透穴刺法,有時也用這種針刺角度。

針刺的方向即進針時針尖要朝著一定的方向刺。針刺的方向往往需要根據腧穴分布的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情況而定,後者是決定針刺方向的重要因素。另外,為了使進針後的針感達到病變所在部位,針刺的方向也有重要意義。針刺的方向與角度是密切相關的。如頭頂部腧穴多向前後平刺;麵頰,眼區穴多直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向周圍斜刺;胸部正中的任脈腧穴多向上下平刺;側胸部腧穴多沿肋骨向外斜刺;上下腹部腧穴多直刺;腰背部腧穴多向上或向脊柱斜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直刺。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又不傷及重要髒器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標準在前麵已經介紹過,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運用中,必須根據腧穴的部位和患者的病情、年齡、體質以及經脈循行的深淺,不同時令等情況而定。

年齡:老年人氣血衰退,以及兒童嬌嫩,均不宜深刺;年輕力壯,氣血旺盛的人可以深刺。體質:人的體質和形體有肥瘦強弱之分,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可適當深刺,部位:凡在頭麵及胸背部腧穴者刺宜淺,四肢、臀、腹部腧穴可適當深刺。經脈循行深淺:循行於肘臂,腿膝部的經脈較深,所以可深刺;循行於手足指,趾部的經脈較淺,故宜淺刺。另外,可根據經脈的陰陽屬性,如《靈樞》:“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病情:一般來說,陽證,表證,新病宜淺刺,陰症,裏症,久病宜深刺。時令:由於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針刺必須因時而異,臨床上,一般按照春夏宜淺、秋冬宜深的原則。

四、針刺手法

進針後為了取得針感或進行補瀉而旅行的各種手法是刺法的重要成分,通常稱為針刺手法(也稱作行針),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後將針從淺層插向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稱為提插法。提插的幅度、頻率,需視病情和腧穴而異。一般來說,提插幅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撚轉法:針刺進入一定深度後,用拇、食指一前一後來回撚動針柄,稱為撚轉法。撚轉的幅度在180°~360°左右,並且注意不能單向撚轉,以免肌纖維纏繞針身,增加病人局部疼痛,或造成出針困難。一般來說,撚轉的角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撚轉的角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輔助手法:循法:針刺後如無針感,用手在經絡上下輕輕循按。循法多用二於二氣至遲緩的虛證。是一種催氣手法。彈法:是在針刺後的留針過程中,用於輕彈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得氣感應的手法。刮法: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用指甲刮動針柄,稱為刮法。如以右手拇指抵住針柄頂端,同時以食指或中指指甲從針柄下端向上刮動,稱“單手刮法”,刮針法可以加強針感的擴散,用於催氣、行氣。搖法:針刺達一定深度後,以手持針柄將針搖動,即為搖法。用這種方法行氣,並可使感應在一定的方向上傳導。搓法:是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右手持針柄作單向撚轉。如搓線,每搓3~5周。用此法催氣,行氣,也用於補瀉。飛法:先以拇食指以較大幅度撚轉數次(一般3次左右),然後放手,拇食指張開,如飛鳥展翅之狀,一撚一放,反複操作。用於催氣,行氣。震顫法:以右手持針柄,作小幅度,快速提插,使針身發生微微震顫。提插時一般針刺深度不變。若作較大幅度的連續提插,則稱為“搗”。搗時針尖的方向,深淺要相同。此法主要用於增強針感。

以上行針的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臨床上即可單獨使用。幾種手法的應用,可根據不同情況的選擇。如刮法、彈法可用於一些不適宜作大幅度撚轉的腧穴;飛法,震顫法,均可以用於肌肉豐厚處的腧穴;搖可用於較淺的腧穴。

五、得氣與行氣

針刺所以治病,主要是因其具有“調氣”的作用。得氣是指當針刺入穴位後產生的特殊感覺和反應,又稱“針刺感應”。得氣的標誌是患者有酸、麻、脹、重的感覺,有時還可以出現涼、熱、癢、觸電、蟻行、水波等感覺,醫生的手下有沉、緊、澀、滯的感覺。如不得氣,則醫者針下虛滑,患者也沒有什麼感覺。關於得氣與療效的關係十分密切,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一般而言,得氣迅速者療效好,得氣較慢療效稍差,如無得氣則可能無效。

影響得氣的因素很多,臨床上不得氣則可能無效,所以在以下兩個方麵上加以注意:①醫生取穴不準,或針刺的方向、角度、深淺不適當,以及手法不熟練所致。②患者病情較久,正氣虛弱,經氣不足,或局部感覺遲鈍所致。此時應采用以下方法促使氣至。催氣法,即使用前述提插,撚轉及彈、刮、搖、飛、搗等行針手法,激發經氣,促使氣至。候氣法:在旋以適當手法仍不得氣者,可將針留置於穴內等候氣至。循攝法:在不得氣時,還可以使用循攝法,即在針刺腧穴所屬經脈上下,旅以循按、爪切等方法促使氣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