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心,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舍得,是一種人生成功的智慧。隻有做到寬心,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得失自若,感悟人生的平淡和快樂;隻有看透得失,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寬心是一種精神,一種領悟;舍得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寬心,才能在平淡人生中,享受快樂和幸福;舍得,才能得大千世界,左右逢源,有所收獲。
有容人之量,方能成人之事
有句形容大度彌勒佛的話叫做“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姿態之高,令所有人神往。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微笑著麵對生活,對人,對事多一份寬容與大度。隻有懂得寬容,才會懂得感恩,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會體會到生活的幸福。
人生在世,更應有崇高的理想和寬闊的胸懷;待人及物應不拘小節,為區區小事而耿耿於懷不但徒增自己的煩惱,而且還於事無補。其實,不管是處世還是做事,隻要你能有一個雍容大度、坦坦蕩蕩的胸懷,路就會越走越寬。相反,如果處處針鋒相對,睚眥必報,結果隻會落得一無所成。自然也就脫離了我們的終極目的——幸福。
最初,曹操與袁紹實力懸殊極大。曹操手下的不少將士,文人謀士都與袁紹一方有秘密書信往來,以備萬一曹操被袁紹兼並,能有個退身之地。對此,曹操心知肚明,隻不過迫於時局而不便挑明。
不久,“官渡之戰”爆發。曹操利用奇計大敗袁軍,取得了徹底勝利。曹軍在清理戰利品時,從袁軍大營繳獲一大筐書信,都是以前曹操的部下寫給袁紹的密件。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紹,貶低曹操,說自己身在曹營心在袁軍;有的表示隨時可以叛曹降袁。曹操的心腹們覺得事關重大,立即將書信交給了曹操。那些寫了信的人害怕事情敗露,個個心驚膽戰。
正當人人緊張萬分之際,曹操卻接過信件,看也沒看,就下令全部燒掉,並笑著對眾人說:“這都是過去的東西。那時袁軍地盤比我們大,軍隊比我們強,糧草比我們多。就連我自己也曾考慮過以後的退路,你們有人這麼做,也屬常理,不足為怪。”那些提心吊膽的人見曹操如此態度,又目睹那一大筐書信在烈火中化為灰燼,如釋重負,感到空前的輕鬆。同時,也都流下了無限感激的熱淚。
此事迅速傳遍了曹軍大營,一度驚恐不安的軍心,頓時穩定下來。尤其是那些寫過“效忠信”的人,為報答丞相的大恩大德;在此後的戰役中,個個衝鋒陷陣,殺敵立功,為曹操的爭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是一位大政治家的馭下之道。曹操深知寬容大度是黏合劑,能容人就是團結各種人,自己才會受人擁戴,統一大業才有希望。事實也證明,用大度的心誌去看世界,世界也會寬待你。曹操的寬容是眾人的幸運,而曹操的寬容也是自己的幸運。
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一個非常寬厚的皇帝。有一次,他向大臣表示想要起用黃宗羲,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經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清軍入關後,黃宗羲曾經召集很多人組成了反清的“世忠營”,與清朝鬥爭達數年之久。
康熙之所以想要起用黃宗羲就是因為敬佩他的才學,但是大臣們聽到康熙的這個決定以後,都極力反對,覺得黃宗羲是反清逆賊,這樣的人怎麼能讓他來為大清效力呢。
康熙聽取了大臣們的反對意見後說:“黃宗羲這樣的做法是一種忠烈的表現,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臣們見皇上不但不責怪黃宗羲,反而表示出對他的讚賞,都為皇帝的大度所震懾。
有一次,康熙在巡視西安時,召見著名的學者李禺,李禺是個有氣節的人,他覺得自己是明朝的人,所以不想去見康熙。就讓自己的兒子帶話給康熙說自己年邁多病,不便見康熙。康熙知道李禺的意思,但是並沒有怠慢他的兒子,他對李禺的兒子說:“人最可貴的就是氣節了,你父親是一個喜歡讀書並且有誌氣的人,我特意把一塊匾額賜給他。”於是,他就把一塊寫著“誌操高沽”的匾額賜給了李禺的兒子。康熙這樣寬宏的度量,一時被百姓傳為佳話。
漢代政治家賈誼說:“大人物都不拘泥細節,才能成就大的事業。”能容人者,必然能獲得人們的尊重,從而生活幸福,事業有成;不能容人,則會遭到別人的反對,事業必然日趨衰敗,其生活也必然是一團糟糕,更不要說什麼幸福了。大度一些,試著學會寬容,幸福之路才會走的更寬廣!
總之,懂得寬容別人,我們才能獲得別人的寬容、理解和支持,隻有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的事業才會成功,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意,我們的人生才會幸福。
糊塗是一劑良方,大智若愚是一種境界
針尖對麥芒在某些場合是一種耿直與正義的表現,而在與上司相處時則是一種失策的表現;糊塗時常為人不屑,但在特定情形下,則是一劑良方。
看到這樣一段話:
學生常做的習作是選擇題、是非題和填充題。
選擇題好就好在可以選擇,即使不知道答案,也可以胡亂選一個碰碰運氣。
是非題隨便答是或非,也有一半機會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