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題最難,根本無法蒙混過關。
長大了,發覺人生也是選擇題、是非題和填充題。
選擇題變得很難。
其實,是非題也不再容易,分清是非對錯,不代表你我成功了一半。
在這世上,是非對錯到底是個什麼評判標準呢?很多小時候覺得對的東西到了現在卻讓人十分懷疑,現在的社會好像也和小時候不一樣了,小的時候看東西,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很容易分的,現在卻不明白了。
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本身的是是非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顧客和售貨員為誰應負責任而爭得臉紅脖子粗;走了冤枉路的乘客和司機為誰沒說清楚而大動幹戈,事情越鬧越大;該退的貨沒退成,該節約的時間沒節約,雙方都憋了一肚子的氣。這何苦呢?有人說,我就要爭這個理兒。是,爭一個“理”,的確有一種勝利的感覺,但你想沒想到過這個理的代價呢?
反而,不爭辯,放棄無謂的辯解,有時卻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結果。下麵這個故事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您好,”王某對老總說,“昨天我交給您的文件簽了嗎?”老總轉了轉眼睛想了想,然後翻箱倒櫃地在辦公室裏折騰了一番,最後他聳了聳肩,攤開兩手無奈地說:“對不起,我從未見過你的文件。”如果是剛從學校畢業,王某會義正言辭地說:“我看著您的秘書將文件擺在桌子上,您可能將它丟進廢紙簍了!”可現在他才不會這樣說呢。既然老總能睜眼說瞎話,那又何必與他計較呢?因為結果是他的簽字。於是王某平靜地說:“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於是,王某下樓回到自己辦公室,把電腦中的文件重新調出再次打印,當王某再把文件放到老總麵前時,他連看都沒看就簽了字,其實他比王某還清楚文件原稿的去向。
是的,這也是我在與上司發生衝突時的解決方式。我不讚成在衝突發生以後一走了之,因為在新環境裏還會出現老問題,到那時你又怎樣呢?我也不讚成為了爭一口氣大鬧一場,因為吵鬧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有可能斷送了職位,還是實際些吧!說到實際,誰是誰非也並不重要,即便是我對了而上司錯了,我也會開動腦筋為上司尋找一個下台的台階,無論如何,解決衝突的前提是合作!
聰明的人會裝傻,誰是誰非不重要,好漢不吃眼前虧。針尖對麥芒在某些場合是一種耿直與正義的表現,而在與上司相處時則是一種失策的表現;糊塗時常為人不屑,但在特定情形下,則是一劑良方。
少些精明,多些糊塗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連魚都無法生存,人太精明了就沒有人願意與你共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涉及到利益關係時,切不要太精明。少些精明,多些糊塗,一個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商家才能招攬更多的顧客。
有一次,台灣作家林清玄到日本一家中國人開的餐館,要了一份他感興趣的湯。入座不久,服務生將一大盆湯放在他麵前。他一愣,問服務生:“這麼一大盆湯,我能喝得了嗎?”
服務生理直氣壯地回答:“你也沒說要一小碗啊!”
林先生一時語塞,匆匆喝了幾口,感到很不是滋味,便按一大盆湯的價格付了錢,隨後拂袖而去。
後來,他又到一家日本人開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樣的湯,也沒說是一大盆還是一小碗。不一會兒,服務生給他端來一小碗湯,並說:“如果不夠,可以再來一碗。”
他隻喝了一小碗,當然隻付了一小碗湯的錢。再後來,他每次去日本,都要到那家料理店用餐,包括喝他感興趣的湯。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切實地為他人著想,而不是處處算計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信賴,並且由此給自己帶來好處。
有的人很精明,時時刻刻都在算計別人,不允許別人占他一丁點兒便宜。這樣的人,實在不足與之共事,即使與之共事必定也不會太長久。
有位相識十多年的朋友,起初大家同在一家公司謀職,分任兩個部門的經理,後來先後辭職開辟自己的天地,一直保持著較緊密的聯係。本以為憑他的能力,他的公司肯定會迅速上一個台階,卻沒想到他做的一直都不太順利。其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記得每次見麵聊天,總是聽到他抱怨、指責別人,包括他的合作夥伴、客戶以及下屬,他會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然後抱怨同這些人共事有多麼困難,他總是找不到令他滿意的夥伴和員工。
曾幾次開導他:“有些人並不是故意同你作對,隻不過在個性、習慣上有所差異罷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人以及與人相處要盡量看對方的長處,並盡量利用他的長處,不要總盯著人家的缺點不放。
可悲的是,下次和見麵時,他依然如故。當然,他的事業也沒有趁色。
生活中,過於精明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自命清高,斤斤計較,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及好惡去衡量和要求別人。在他們眼中,別人身上全是缺點和毛病。實際上,是他們自己太苛刻,太不講人情味兒。這樣的人,很難在交往和事業上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