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養生
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卦·象傳》
譯文
天道運行周而複始,永無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下去。
闡釋
“乾卦”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
“乾”的本意是指日出時,光氣舒展的形象。在構成宇宙的陰陽二元中,它具備陽的活力。純粹是由陽氣構成的,最大的就是天,所以用陽的符號重疊而成,命名為“乾”,相當於天。“乾”是指天的功能,強調複雜的天道變化和功用。
關於“乾卦”,《周易·乾卦·象傳》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此,《周易》指出了“乾卦”的精神實質,即剛健努力,奮發向上。
《周易》含有“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思想,天道運行的標準即春夏秋冬的交迭變更、晝夜的不斷變換,且誰也不能阻擋。因此,《周易》認為,人也應該效法這一精神,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由此可見,《周易》強調積極進取的人生觀,這是《周易》從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日月更替的自然現象中感悟出來的。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蠧”,“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是我們成就事業、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養生之道
進取心有利於健康長壽。因為,無論哪一種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人體生理和防衛功能的完整需要依靠中樞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這三個係統的聯係和作用,不良心理和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它們轉化為病理過程。抑鬱、強迫性傾向可引起消化腺分泌失調而患潰瘍病;易怒、情緒不穩定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導致小動脈痙攣,久之可能患高血壓、冠心病;嚴重的精神創傷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這是癌症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事實上,進取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人的精神支柱。
有進取心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善於安排工作、學習、運動和休息,生活有節奏;有進取心的人,不會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煩惱而憂愁,遇事能泰然處之,始終保持愉悅的情緒。這樣,他們體內各種生理功能都能正常活動,新陳代謝旺盛,從而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我們身邊,一些科學家、發明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壽命比一般人長,其奧秘也正在於此——有正確的人生觀,有理想抱負,有執著追求,始終對人類、對社會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積極進取,勤奮不息,無私奉獻,不圖名利。
如我國明代醫學家李時珍(1518~1593,75歲)、傑出的氣象學家竺可楨(1890~197484歲)、英國物理學家牛頓(1642~172785歲)、美國發明家愛迪生(1847~193184歲)等名人。他們的科研成果是人類的無價之寶,他們的進取精神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他們心理保健的良藥,是他們保持生命之樹長青的源泉。
總之,有進取心的人少煩惱而多快樂、少懶惰而多勤奮,他們對知識學而不厭,對工作樂此不疲,所以,他們也就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擁有更多的健康和更長的壽命。
養生典範
說“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典範,我們就不能不提先賢孔子。
孔子認為,天之所以能夠運行不止,是因為它處於永恒的運動之中,人也應該效法天,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有所追求,有所作為,有所奮鬥,在自己的人生道理上自強不息。
所以,孔子最喜歡“自強不息”的學生,如顏回;最不能容忍懶散的弟子,如宰予。
孔子這樣嚴格要求弟子,也這樣嚴格要求自己。
孔子青少年時期,努力進行人生儲備,他勤奮好學、思維敏捷、博聞強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為後來提出“仁”的學說和創立儒學奠定了基礎。
中年時期,孔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辭勞苦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共會見國君和權臣七十餘人,但卻處處碰壁,雖備受磨難,但卻目標堅定,從未有過動搖,他的意誌也從未有過消沉。
老年時期,孔子對統治者失望以後,隨即又為自己確立了新的人生目標——新辦私學,著書立說。他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求學精神,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麵整理。孔子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孔子一生,雖大部分時間不得誌,經曆了許多生活的紛擾,但他始終保持著“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他活到了73歲。人生七十古來稀,無疑孔子是長壽的,他的長壽與其“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密切相關。
以德養生
原文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坤卦·象傳》
譯文
坤象征大地,君子應效法大地,胸懷寬廣,寬容萬物。
闡釋
有了天,與天相對的就是地,所以“乾”卦之後便是“坤”卦。“坤”原意為“伸”,也含順的意思,與太陽光氣舒展的形象相對,為地氣舒展的形象。在構成宇宙的陰陽二元中,它具備陰的柔順。而純粹是由陰氣構成的,最大的就是地,所以用陰的符號重疊而成,命名為“坤”,相當於地。“坤”是指地的情勢,表示純粹的陰、最柔的順。
《周易·坤卦·象傳》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朱熹對此的解釋是:“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無窮,至順極厚而無所不載也。”
筆者認為,明人林希元的解釋似乎更為妥當,他說:“地勢坤,言地勢順也。於此就見其厚,故君子以厚德載物。蓋坤之象為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地之形勢,高下相因,頓伏相仍,地勢之順,亦唯其厚耳。不厚,則高下相因便傾陷了,安得如此之順。唯其厚,故能無不持載,故君子厚德以承載天下之物。夫天下之物多矣,君子以一身任天下之責。群黎百姓,倚我以為安。鳥獸昆蟲草木,亦倚我以為命。”以此而論,君子須有寬厚容人之德。
如《文言·坤》所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孔穎達說:“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德不孤’也。”“德不孤”,必有鄰,內心品行純正,行為適宜,內心和外化的行為完美的結合起來,美德才能廣布,德性才能周正,於事於物才能亨通暢達。
君子惟有具備了這樣的品格才能以“寬厚之德容載萬物”,才能身心安康,享受天倫之樂。
由此可見,《周易·坤卦》暗含了以德養生之義。
養生之道
關於以德養生的主張,孔子提出了“仁者壽”的觀點。
《論語》中有:“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明代養生學家石天基也說:“善養生者,當以德為主,而以調養為佐,二者並行不悖,體自健而壽命自可延年。”他明確指出,道德修養是主要的,身體調養是輔助的,如果主輔結合,匹配得當,就一定能身體健康,心理順暢,從而“壽命自可延年”。
那麼,為什麼道德高尚的“仁者”能夠長壽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孔子家語》通過哀公與孔子的一問一答對此作了解釋:
“哀公問於孔子曰:知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幹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此三者,死於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說宜乎。”
這段話講了三個意思:首先是以肯定的態度回答了哀公的提問,認為有高尚道德的人確實是可以長壽的。然後指出,人的死亡本應是生命發展的必然結果(“命”),但有些死亡卻並非如此,而是由於人們養生不善而導致的,即所謂“已取也”。最後分析了“仁者壽”的理由和依據。這就是:身體保養合乎節律,動靜結合恰到好處,當喜而喜、當怒而怒,才不會傷害人的身體。
漢代董仲舒明確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就是說,一個道德修養好的人,可以免除貪欲之心,使自己保持“內清靜”、“心平和”,從而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可以說,無論是孔子“仁者壽”的觀點,還是董仲舒所說的“德”能養生的主張,皆是《周易·坤卦》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即道德高尚的人,節製貪欲、調控喜怒、心理平和、情緒不亂、氣機通順、血脈暢達,自然會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尚的德行確實有益於健康長壽。這是因為善良、高尚的品性,內無貪欲,外無煩擾,有利於保持心理平衡。這種良好的心態,能促進機體分泌更多的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物質。這些分泌物能把人體的血液循環和神經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人體抗病機能。
反之,那些敗壞社會道德風氣、行為悖於社會倫理的人,其內心虛恐、內疚、自責、寢食不安,精神高度緊張。這種不良情緒,必然會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功能的失調,人體各組織器官係統受到強烈擾動。長此以往,必然誘發各種身心疾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等疾病,導致機體早衰,進而壽命縮短。
所以說,我們應重視並努力挖掘弘揚以德養生思想,促使人們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更加自覺地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素質,摒除各種有悖於社會人倫道德的行為,淨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做到對自身,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對社會,做一個厚德載物的君子。
養生典範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據史學家考證,晏子活到了95歲,這一年齡即使在今天也屬高壽。
那麼,晏子是因何活到了如此高壽的呢?
事實上,曆史文獻中並沒有關於晏子長壽秘訣的記載,但從有關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晏子的長壽與其道德修養是密切相關的。
晏子廉潔無私
晏子連續被齊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世國君重用為相,執掌朝政數十年,但他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他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晏子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同僚求他辦事,他從不徇私,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衣物、車馬,他都予以拒絕。不但如此,晏子還時常拿出自己的俸祿接濟親戚朋友和窮苦百姓。他廉潔無私、善良坦蕩的德行是他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晏子主張仁和
“仁”是儒家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重要原則。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政以幹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愛民”。遇到災荒,他就先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區人民,然後勸戒君主賑災,因此他深受百姓愛戴。對鄰國,他主張和平相處,不事爭戰,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吾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他的這一行為得到了許多諸侯國的讚譽。晏子對內對外的施政主張,正是他道德修養的極好體現,正所謂“萬人稱譽,多壽祛病”。
晏子儉樸寡欲
晏子十分注重儉樸的德行。他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吃粗茶淡飯、素食;穿的是“緇布之衣”,就是最平常的衣服;上朝坐的是“駑驪弊車”;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晏子不但生活儉樸,而且清心寡欲。他不但“戒得”,而且“戒色”。景公見晏子的妻子“老且惡”,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晏子堅決推遲不肯接受。晏子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晏子“生活儉樸,清心寡欲”,這亦是他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
勤奮養生
原文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周易·蒙卦》
譯文
承受教化,就會通達順利。不是我去求蒙昧的幼童,而是蒙昧的幼童來求我。承受教化應該虔誠、一心一意,不能反複無常。這就像占卦一樣,第一次求占靈驗,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占,就是褻瀆神靈,就不靈驗了。承受教育必須有堅守的心意,才會受益有用。
闡釋
《周易·蒙卦》的序卦辭說:“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意思是說,承受教化,就會通達順利。不是我需求於無知的幼童,而是無智能的幼童需求我。承受教化應該虔誠、一心一意,不能反複無常。這就像占卦一樣,第一次求占靈驗,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占,就是褻瀆神靈,求占就不靈驗了。承受教育必須有堅守的心意,才會受益有用。
這裏以“求占”為比喻,第一次“求占”,表現了虔誠;再三“求占”,實際上是不相信前次的“占言”,所以就談不上虔誠了。
這就是說,接受教化要誠心誠意,同時還應主動求教。
這裏“蒙卦”的卦意不單單是說教育,它還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同求知一樣,疏懶是不可以的,隻有勤奮、主動才能有所得。
養生的道理亦在於此——要健康長壽,必須“遠離疏懶,勤奮主動”。
養生之道
有一句諺語:“沒有一個長壽者是懶漢。”這句話很有道理。
所謂勤勞,就養生來說,就是身體多動,大腦勤用。勤於鍛煉身體,可以增強體質;勤於使用大腦,多思考,能夠延緩衰老。身體健康有助於大腦靈活,大腦靈活促進身體健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