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書畫家所以大都長壽,就因為繪畫、書法是一種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構思、寫畫,一天到晚,體、腦不閑,使身體、大腦都受到鍛煉,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86歲的漫畫家方成養生長壽的經驗竟然是一個“忙”字,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座右銘就是“天道酬勤”。這正應了“用進廢退”的老話,多用腦,勤動身,才能永葆青春。

然而,我們許多人就是在這個“勤”字上出了問題。有的人認為奔波一生,到老應該好好享享安樂清閑之福,沒有堅持體腦雙勤,身心兼養,不但不愛活動身體,還懶得動腦筋,無所事事,散漫無聊,加速了身體老化進程;有的身動多,腦動少,表麵看很健壯,但因為頭腦遲鈍,老氣橫秋,也影響了身體健康;還有的隻動腦,而四體不勤,不注意健身,體質衰弱,神情疲憊,也難使生命之樹常青。

這些偏誤,不僅不利於強身健腦,也是養生之大忌。一些人所以未老先衰,頭腦呆滯,就是因為身、腦不勤,或是體、腦沒有並用,違反了“善養者生”的古訓。

美國教育家卡耐基說:“要忙碌,要保持忙碌,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也是最美好的藥。”天道酬勤,學有所成、建功立業如此,鍛煉身體、養生長壽亦然。

健康由“動”始,長壽從“勤”來。

養生典範

王朝聞,四川合江人,我國著名的美學家。《中華養身保健》2002年第2期發表了一篇文章,很能說明王朝聞先生的養生之道,那時王老先生已90多歲,但仍身體硬朗,思維敏捷。

文章中概括王老先生健康長壽的秘訣為:

刻章印銘“夕不甘死”

王老先生年輕時,就對自己提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矣”的求知要求,並一生嚴格要求自己。1979年,王老先生在自己70壽辰時,請著名的篆刻家曹辛之先生為他刻了一方圖章,印銘為“夕不甘死”。雖年老,但王老先生依然“還要盡殘生為黨為人民幹點事,不吃老本,不做有兩隻手,卻吃閑飯的人”。

豈肯坐享清福

王老先生認為,許多人退休以後,漸漸變得閑散懶惰起來,覺得自己辛苦了幾十年,現在也該享享清福。殊不知,坐享清福反而更容易衰老。王老先生認為,老年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以致體力和智力都懈怠下來,就會變得百無聊賴,思想空虛,失落感和衰老感便會油然而生。在這種消極的思緒中,人的精神就會變得萎靡不振。而且,因情緒的長期抑鬱,還會導致各器官和生理功能的紊亂,從而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讀書寫作不辭辛勞

王老先生已完成了十幾部著作,但依然筆耕不輟。他每天清晨4點鍾左右就開始寫作,“完成了功課才去鍛煉和吃早飯”。王老先生說,晚年他的兩件大事就是勤奮地讀書和寫作。他不僅自己辛勤勞作,而且指導著年輕的研究人員和學者。王老先生說:“在工作中我沒有吃老本,但在身體上則是吃了些老本的。”雕塑工作是不同於一般美術工作的藝術科目,除了畫筆外,它還要同粘土、石膏、青銅、漢白玉等不同的材質打交道,有時工作強度竟與泥瓦匠沒什麼兩樣,沒有好的身體是吃不消的。

百練不如一走

王老先生的鍛煉形式以走路為主,每天兩次散步。王老先生說:“在中國傳統的養生術中有‘百練不如一走’的健身法門。”王老先生認為,堅持走路是既可呼吸新鮮空氣、又可助食物消化、又可調劑心情、又可活動筋骨的一種一舉多得的運動形式,而且簡便無需費用。

中和養生

原文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周易·訟卦》

譯文

爭執的時候,惟有自我反省、把握中和,才會吉祥,如果自以為信實而逞強,就會有危險了。

闡釋

《周易》雲:“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論。”爭執的最初是由“飲食”引起的。

在人類之初,生存是第一位的。於是便為了食物分配的問題,經常發生爭執。

而在現今社會,爭執的範圍卻大得多,單純是由“飲食”引起的爭執已少有,但仍會有思想的、習慣的、好惡的、經濟的等等方麵的爭執,但從整體上來看,仍逃不出分配和利益的範疇。

爭執充斥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爭執不可避免。

那麼,遇到爭執時又該怎麼辦呢?

《周易》說:“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就是說,爭執的時候,惟有自我反省、把握中和,才會吉祥,如果自以為信實而逞強,就會有危險了。

《周易》還說:“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是說,要找一個有威望的人,來處理爭執才會有利,如果動用武力,就會不利。

《周易》告訴我們,一是不逞強,要自我反省,不因爭執而爭執,錯了就不要堅持,要做到心安理得才行;二是爭執本來就沒有贏家,不能將爭執演變為武鬥,你對別人動用武力,別人也會同樣對你,到頭來隻能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總之,冷靜地麵對爭執,安於正理,把握中和,自我反省,如此才會吉祥。

《周易》提倡把握中和,這對健康養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養生之道

中和養生,講究不及不過,凡事不及固然不好,過了也不好,過猶不及。量變可引起質變,質與量的統一即“度”,故中和養生的關鍵是一個“度”字。舉例來說:

太“勞”者不能長壽

過度的體力勞動和過度的運動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使身體中耗氧量急劇增加並產生大量活性氧,進而使器官老化,免疫力降低。因此,許多學者提出了新口號——“生命在於運動加靜養”。

太“飽”者不能長壽

過度飲食使人的胃、腸等消化係統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各內髒器官也被超負荷的利用而無法保養,容易引發胃病,會增加體內各髒器的負擔與畸形發展,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富貴病”皆為貪吃惹的禍。另外,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多少又與平時飲食量成正比。

太“素”者不能長壽

長期吃素者,會造成營養素的缺乏。這是因為,人類所需要的蛋白質有兩種:一種是完全蛋白質,又稱優質蛋白質,它含有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如奶類、瘦肉、禽蛋和魚蝦等動物性食物就是此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另一種是不完全或半完全蛋白質,它所含氨基酸的數量不足,所有植物性蛋白質都屬於此類。而長期吃素,就會使完全蛋白質得不到及時足量的補充,引起血漿蛋白的降低、貧血、浮腫、免疫力下降,以及易患感染性疾病,骨折不易愈合等。

太“喜”者不能長壽

愉悅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會喜則氣緩,即心氣渙散。心主血脈,心氣虛則不能行血,血運無力導致血液瘀滯於心脈,出現心悸、心痛、中風甚至死亡。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太“怒”者不能長壽

適度的生氣有利於氣機的宣泄和情誌的調暢,對身體是有益的。但若暴氣暴怒,“怒則氣上”暴怒傷肝,就會導致肝氣不疏,上犯頭目,出現頭脹頭痛,麵紅目赤,肝區疼痛,煩躁易怒,甚至打人毀物。或者氣極反靜,不言不語,俗稱生悶氣,這更有害健康,重者會因氣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總之,健康養生必須把握中和,即飲食起居、思慮情感等身心活動,都要有所節製,恰到好處。《黃帝內經》雲:“能中和者必久壽。”隻有保持不偏不倚的中和狀態,才能真正延年益壽。

養生典範

嚴翔,中國話劇及影視演員,原名嚴家聲,1933年出生於哈爾濱,至今仍神采奕奕地活躍在熒屏上。嚴老為何年逾古稀,仍能青春煥發,探其養生之道,“中和”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中和”,即我國儒家傳統的“中庸養心法”,據史載:清代文學家姚鼐:恪守“清心寡欲,待人及和諧,無貴賤皆樂與盡歡”的“中和之道”,壽至85歲。

率真達觀、寬容仁厚的嚴翔立身處世決不離開“中和”原則,一言一行,力求恰如其分:“自信但不自負,自慊但不自卑,自強但不自大”。以此處世,人際皆和;以此養心,夢穩神怡。

嚴老頗有感悟地說:“中和的心態極為重要,遇上不如意的事應盡快排解開去。做事不當,吃了虧,不怨不悔,怨悔最傷神。你說我好,我自知沒那麼好,不沾沾自喜;你說我壞,我自知也沒那麼壞,不惱不怒不生氣。不惱不喜,順其自然,安之若素,按部就班地去做自己的事。”

嚴老身心雙健,藝術常青,足見“中和之道”確實益於處世、養生!

寬容養生

原文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周易·師卦·象傳》

譯文

《師卦》的卦象是坎(水)下坤(地)上,是地中有水之表象。地中蘊藏聚集了大量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象征兵源充足;君子要像地中藏水一樣容納天下百姓,養育眾人,這樣就會有眾多的士兵可用。

闡釋

寬容,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理解為一種處世態度,一種自我要求。很少有人把寬容和養生聯係起來,然而事實是,早在數千年前,《周易》就已經將寬容列為了養生法門之一。

《周易·師卦·象傳》雲:“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即認為為人當以寬容待人待事,認為隻有擁有一顆寬容心,才能萬事亨通。

《周易·坤·象傳》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做人,應當效法大地,以寬容的德行,負載萬物。

《周易·鹹卦》則雲:“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就是主張人要有寬容的胸懷,對人對事要包容和接納。

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崇高的美德、一種美好的心理品質。具備寬容品質的人,他的愛心多於怨恨,他樂觀、豁達、忍讓,而不悲傷、焦躁、惱怒,因此,他自然能夠遠離疾病、健康長壽!

養生之道

說到寬容,使筆者想到馬寅初老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卷雲舒。”這就是氣度,這就是寬容。

寬容,不但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品格,而且是溝通心靈、化解矛盾的潤滑劑。要做到寬容處世,就要嚴以律己、與人為善、氣度寬宏、光明磊落。並且還要有勇氣,有愛心,有付出。具備了這些因素,就能縮短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距離,使彼此關係變得親切、溫馨、和諧。有寬容素養的人,對反對或傷害過自己的人,能容忍之過,不記前仇,忘掉舊恨。寬容忍讓並非軟弱表現,而是在小事上講風格,在大事上講原則。

寬容不僅是一種高尚的表現,而且對健康也極為有利。一個不會寬容別人的人,當遇到不如意後,往往使自己的心理處於緊張和憤怒狀態,導致人的交感神經衝動,過度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胃腸消化液分泌減少、蠕動受到抑製,出現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進入了“心理——生理——病理”的惡性循環,則不利於身心健康。

寬容是一把通向健康的鑰匙,也是養生、長壽的秘訣。寬容是用平常心待人,包含著冷靜、忍耐、諒解;寬容就是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指責,忘記昨日的是是非非;寬容就是不事事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寬容就是與人為善,不求回報,隻求耕耘,不求收獲,順其自然。一個好的心態是無價之寶,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保持心態平和協調,定會身體健康,一生平安。

事實上,人的一生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是在無數個得到與失去、歡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的不斷循環中走過。生活中,也不會永遠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它也會有太多的無奈、苦難和挫折。而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種種不如意時,我們除要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之外,更重要的還需要以一種友善、豁達、寬容的心境去處理、去對待。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一個沒有寬容心,隻知道苛求別人的人,其身心往往處於緊張狀態,自然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所以說,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學會寬容,能活得輕鬆自如,從容灑脫;學會寬容,能把平淡的日子點綴得豐富多彩,富有情趣;學會寬容,當你大度地原諒別人時,你自己也能在這種釋然的輕鬆中感到無比的快樂。寬容,能融化人與人之間的冰霜,能驅散彼此之間的憂愁和煩惱,能獲得無比的輕鬆、快樂和健康!

養生典範

在我國當代文學界,提到葉聖陶老人,人們無不欽佩他的高風亮節。葉老1894年出生於蘇州一個平民家庭。從1912年起就從事教育工作,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享年94歲。

葉老為人寬厚仁慈。他一生經曆了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和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接觸。他對人一向坦誠,為朋友們辦事盡心竭力,實在辦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釋清楚,絕不推諉。他熱心助人,樂於提攜後進。20世紀20年代他以長篇小說《倪煥之》蜚聲文壇,後任《文學周報》和《小說月報》等期刊的主編,這一時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學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他卻從不以老資格作家自居。

葉老為人豁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當他發現中小學的語文教材的質量需要提高時,就把主要精力轉向了對語文教學的研究。雖然這種繁重的工作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但他卻不在意。

葉老的這些美好品德有助於消釋心中的塊壘,使他心胸開闊,能容人、助人和體諒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幹擾,保持了泰然的心境,從而坦然地麵對生活,和善地對待人生,總是保持平和、愉悅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

交友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