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日,這個月裏最值得快樂的一件事,就是我又有素材可以講一個故事了。在醫院義務工作期間,我曾結交了一位品學兼優的有識之士,她的一切言行,幾乎可與完美劃上等號。經過多年與她交往,今天終於有靈感可以塑造出一個人見人愛的女主角——阿雯。
阿雯的故事
我的家
1944年10月14日,在海南省的一個漁村裏,伴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聲,一個新生命誕生了。
產婦陳鳳仙,剛產下她的第五個小男孩之後,由於虛弱不堪,漸漸睡著了,此時,她那酒鬼丈夫,漁民方楚剛一回家,就叫嚷:“我要喝酒”,懂事的大女兒方敏玉,立即停下手頭正在幹的清潔工作,提起酒壺就去打酒買菜,誰知方楚剛見狀卻大為惱怒,他看見妻子睡覺,沒為他準備好酒菜,所以怒火越燒越旺,大罵大嚷。這一下,不但吵醒了陳鳳仙,而且還驚動了鄰居林婆婆,她趕過來,向方楚剛說明其妻剛生完孩子,體虛起不來的原因,但這時的方楚剛,竟失去理智,不顧一切地衝向床邊,拖下被子,用力往地下一摔,不料,那嬰兒正好隨被子一起摔在地上,當時似乎沒發出任何聲音,可當林婆婆抱起孩子時,才發現小孩已經被活活摔死了。
陳鳳仙既氣又恨地扶著床邊,爬下床來,抱著死嬰,內心悲痛萬分,但卻無力大聲哭泣,全身忍不住抽搐,天呀!世上怎麼會有如此狠心和殘忍的父親,真可謂“禽獸不如”!
數日之後,陳鳳仙逐步恢複了體力,方楚剛又正好出遠海去捕魚,借此機會,她把四個子女(一女三男)叫到身邊,告知孩子們自己想逃離方楚剛,逃離這個暗無天日的“家”,出外去過另一種生活,並詢問孩子們是否願意與她一起逃離。不出所料,孩子們全都願意隨母出外另謀生路,尤其方敏玉對其父更是恨之入骨,因為父親對母親的一切言行,她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所以她與母親一直有逃離方楚剛的念頭,今天可以實施,真是無比的輕鬆和快樂。
1944年12月7日,陳鳳仙和四個孩子,一路乞討地來到了浙江省的一個沿海小漁村,經曆了一路的艱苦生活,他們身心疲憊,走投無路了,對這個世界開始失望和灰心,甚至想抱成一團集體投海,一了百了地結束痛苦不堪的生活。
此時,漁市場的老板劉長榮正巧路過海邊,看見母子女伍人抱頭痛哭的慘不忍睹一幕,非常震驚,他不由分說走上前去問清緣由,並邊看、邊聽、邊想……頓生同情之心。當時,陳鳳仙的容貌姣好,言談中肯,舉止穩妥……劉長榮特別中意,好心厚道的劉長榮,動了愛憐之心,當機立斷地決定,接他們回家去共度難關。
劉長榮自從結發妻子去世之後,至今近40歲還尚未娶妻,所以沒多久,陳鳳仙自然而然就成了劉長榮的妻子,四個孩子改為姓劉之後,也成了劉長榮的孩子,這樣組成的一個新家,每個家庭成員都充滿了幸福和快樂。陳鳳仙得到了她夢寐以求的真正好丈夫,孩子們得到了溫飽的平安好日子,從此劉長榮的家成了村裏有名的“快樂人家”。
陳鳳仙的溫柔敦厚和賢淑的品行,激發了劉長榮的愛家、愛工作和愛所有人的熱情。漁市場裏的一個職工去世後,劉長榮又把那職工留下的“孤兒”(孩子的母親早就死了),也領回家來扶養,如此全家七口人的組合家庭,在劉長榮和陳鳳仙的帶領下,過著知足常樂的平靜生活。
阿雯出生於寧波遠郊的一個漁村,父母生有她和三個弟弟,父親經營一個漁市場,兩年前父母親又收養了一個孤兒,全家七口,因父母勤勞善良,溫飽之餘,兩個大孩子還能抽空上學。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浪潮卷到了這個小漁村,全體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想樂一樂。一個漁民煮了一大鍋魚湯,讓大家嚐嚐他新開發的一種特殊魚種燒成的鮮美魚湯,真是好鮮好美的魚湯呀。
可沒多久,村裏許多人出現上吐下瀉,有的人用土製秘方,有的人趕快找醫生或診所去設法治病。總之,這次食物中毒事件,幾乎涉及這個村的每家每戶,損失慘重,再加上當地本來就在流傳瘧疾,阿雯家也不例外,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父母和兩個弟弟均相繼去世,漁市場也被一個漁民接管經營,全家僅留下三人,他們將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行走下去呢?
成長和成熟
大姐周箴雯,1934年出生(小名阿雯)。
小弟弟周子明,1938年出生(小名阿明)。
父親的養子周王根(他本姓王,被父親收養後,改姓周),1936年出生(小名阿根)。
當時阿雯在鎮上一個小學畢業後,由於父母雙亡,兩個弟弟又小,於是決定休學打工。阿雯的困境被好心的孔校長知道後,校長決定讓阿明和阿根仍留在學校裏免費上學,關於吃住費用,以勤工儉學的方法自我貼補。也就是說,他們與其他寄宿學生同樣吃住在學校,不同的是他們要在課餘時間,去幫忙做些學校內的清潔工作,因為學校小,開支緊,所以校長不再聘用臨時清潔工,而改由阿明和阿根幫忙,這樣等於各取所需了。周家姐弟對此安排很滿意,覺得很安全且無後顧之憂,他們又可以安心用功讀書啦!
關於阿雯之安排,校長決定將她介紹去上海他的表弟(名叫李定海)家,希望表弟一家能設法幫助阿雯,讓她完成繼續上學的願望,因為她的確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苗子。想當年,校長也是在獲得表弟家資助後才讀完師範學校,有了現在這份工作,所以他知道表弟家是絕對肯助人為樂的。
李定海(小名阿海),1926年出生,浙江寧波人。他隨父母移居上海已有20年了,李定海的父親是做船運生意的,由小生意做到大生意,由國內生意做到國外生意,所以他們當時在上海已有了較好的經濟基礎和人脈關係。阿海的父母仍保留著浙江寧波人的開朗性格,富有同情心。他們很信任侄子(校長)的介紹,再加上阿雯進入他們家的第一天就給他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受到阿海父母的很好安排。阿雯清純美麗,懂事乖巧,完全繼承了她媽媽的優秀品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當時阿海的父母就決定將阿雯作為養女。
阿雯不久就被安排在上海一個女子中學插班上學,阿海則在上海聖約翰大學上學,阿海家裏還有個弟弟叫李定山(小名阿山),1931年出生,當時他正在一個教會學校裏念高中,這兩兄弟自從有了阿雯這個小妹妹之後,特別願意幫助她和寵愛她。阿雯本人生性聰敏乖巧,對父母真誠敬愛,對兩個哥哥謙和尊重,很快就適應了家裏和學校裏的一切生活和人際交往,深得父母和兩個哥哥的喜歡,她的衣食住行方麵也樣樣得到優先照顧。阿雯的純厚本性加上了現代化的文明熏陶後,成了人見人愛的上海好姑娘,兩個哥哥都願意帶著她,一起去交往許多同學和親友們。
有人認為好運出自偶然,其實本人的自我內修和保持善良本性,才是好運到來的必然性。有個真實的報道:國外有個老太太,臨死前的遺囑,竟是把一大筆遺產留給一個保姆,因為那保姆對她真心付出,是她活著時的精神支撐和快樂依靠,所以她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能讓保姆也終身得到好的照顧和保障。
由於阿雯經曆坎坷和苦難多,所以她極能善解人意,情商特別高,阿海和阿山的同學們也都喜歡與她交往。例如阿海或阿山在家舉行生日聚會時,阿雯竟然也會成為客人們的“寵兒”。她的打扮淡雅莊重,穿旗袍時,身材曲線優美;穿裙子時,美在活潑中;穿西式衣褲時,美在學生氣質裏。阿海和阿山的同學們之中,常會有人願意與阿雯“交朋友”。
阿海的父母,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有這樣一個穩重、大方、可愛的養女覺得欣慰。可遺憾的是,父母發現兩個兒子都愛上了阿雯。父母認為,讓阿雯或當女兒或當媳婦,都樂意,一切順其自然吧。
1950年,阿海的父親為方便船運生意,決定移居香港。待上海恢複國際船運生意時再回來。母親和阿海隨父親一起先行,讓阿山和阿雯留守上海。他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全家一定會團聚的。待到分別時,大家淚如雨下,依依不舍,阿海再三叮囑阿雯要等他回來。
1952年阿雯考入了上海某名牌大學的英文係,1956年畢業;阿山1950年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學的醫學係,1955年畢業。他們兩人的戀愛情結,隨著阿山大學畢業後不久就“水到渠成”地結婚成家啦!
阿雯畢業分配時,提出要與阿山團聚的申請要求後,領導就將她分配在北京一個中學裏當英文老師,因為阿山畢業時,已被留校當了老師。他們在北京依靠學校分配給他們的一間結婚用房,開始過著自力更生的兩人世界的生活,應該說他們當時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話說阿雯的兩個弟弟阿明和阿根,自從姐姐去上海之後,他們在校長的安排下,邊學習邊打工,阿根不但照顧自己,還能關心和照顧弟弟阿明。最令他們高興的是,姐姐一直有錢寄給他們補貼生活,盡管數目不算大,但當時物價低,這筆錢對他們的幫助作用卻很大。他們小學畢業後,考上了縣級中學繼續念書。由於小學校長的介紹和幫忙,他們不但免費上學,還被特批為免費住宿的照顧學生。姐姐將每月省下的零花錢全寄給他們付飯錢,1956年姐姐工作後,她寧可節約自己和小家庭的開支,也從不忘記每個月要給兩個弟弟寄出生活費。阿根內心相當感恩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姐,甚至覺得比同學們的親姐姐還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