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月的故事(2 / 3)

時光飛逝,阿根和阿明在阿雯的經濟支持下,也都熬過了大學的學習階段,正式有了工作。

阿根被分配在上海一個軍工廠裏當技術員,他勤奮踏實,謙和待人,深得廠內醫務室的護士陳小莉(大家愛叫她莉莉)的好感,他們開始交往了,約好在食堂裏一起吃飯,還喜歡買了飯菜一起合著吃。不久,阿根周末會常去莉莉家玩玩,因為莉莉的父母都是軍隊裏的幹部,調來上海時,部隊裏分給她們一幢小洋樓,樓下一大間和一小間,一個作客廳,一個作客房,樓上兩個房間作臥室。莉莉的姐姐出嫁後,隨丈夫定居南京,弟弟服兵役後,隨部隊留在東北長春工作,這裏原來是熱鬧的一家五口,現在卻成了一家三口。20世紀50年代,上海百姓的住房較緊張,有人常比喻說,上海老百姓的住房寸土寸金,所以莉莉父母在當時的上海可算是按級別分房的幸運者。上海徐彙區、盧灣區、靜安區、長寧區等在解放前夕或初期,有許許多多有國民黨背景的大商人、從政要員,以及軍隊長官和地方幫派體係的各路大亨們,紛紛棄房(高級的公寓,或大、中、小的各種洋樓……),搬遷去港台或外國定居,留下的許多空房屋被房屋管理局接受為公共房屋重新分配使用。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後,新調入上海來的各位高、中級黨政軍幹部,帶家屬進入上海城市為人民服務時,房管局就按職位、級別分配了住房。一切似乎順理成章,這些幹部子女進城後立即享受了父母的光環,成長在與普通老百姓不一樣的起跑線上。然而大多數的幹部子女還是不忘黨的恩情,知恩圖報,服務於社會大眾,莉莉就是這些人群中的一員。她在醫務室裏工作時,經常下車間為外傷而忘記換藥的工人換藥,提醒感冒病人複診等,事無巨細,是一個心中時刻有病人的好護士。

阿根從小就一直崇敬姐姐阿雯,當他與莉莉交往後,發現在莉莉的身上有姐姐的影子,為此,阿根與莉莉互有好感,談戀愛準備結婚了。他們一公開此意,就得到了莉莉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阿根內心一直牽掛著老家鎮上孔校長之事,在他與莉莉戀愛初期,就把自己的身世和想法告訴莉莉。孔校長的太太得了尿毒症已有三年之久,她的血透費和用藥的自費部分早已將家庭的經濟情況拖入了低穀,陷於困境。他們婚後多年,才開始生了兩個女兒,至今還處於上中學和小學階段。孔太太幾個月前去世時,阿根和阿明一起回老家奔喪(阿雯剛去國外進修學習,他們決定不去驚擾她了)。

兩兄弟目睹了孔校長處境後,商量決定將孔校長的小女兒帶回上海由他們一起撫養,因為小女兒從小喜歡與兩位好叔叔一起玩,彼此很熟悉的。兩兄弟按上海領養的條例,辦妥了一切手續,這位小女孩也從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阿根收養之事,受到莉莉的理解和尊重,再加莉莉父母家的房子比普通上海市民寬敞,莉莉父母原本就希望莉莉婚後,阿根搬來與他們住在一起,大家可以互相照顧和互相熱鬧,聽說了阿根的收養故事後,對阿根的品德更為欣賞。莉莉父母立即整理東西搬往樓下的客房居住,讓出樓上兩個臥室,分別給她們做婚房和小孩房,而阿根卻很堅定地表示,要將客房定為新房,不想讓老人委屈。莉莉的父母誠懇地表示,老人平地活動才是最安全的享福,爬樓梯的累活留給你們年輕人吧!哈哈……

阿根的家事有此結局,他非常知足了。回過頭來看看阿明怎麼樣。

阿明考入新聞係,畢業後分配在報社當記者。他接觸的人和事比較多,所以他與妻子唐依玲(昵稱玲玲)的故事,就比較簡單化了。玲玲是一位聰明能幹、美麗活潑開朗的女孩,她在幼兒園裏當老師,愛小朋友之同時,也深得家長們的信任。前年,由於一次偶然的采訪活動,阿明與玲玲從相識、相知到相戀成婚,順順利利地完成大事。唯有阿明向報社申請結婚用房之事,拖了一年之久。他們取到房子不久,一個乖巧可愛的兒子誕生了,取名周憶順(小名順順),真是雙喜臨門。

阿根沒多久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周憶善(小名善善)。

阿雯婚後生了兩個女兒(可可與愛愛),他們三家雖然分居在北京和上海,但她們的孩子們卻每年暑假、寒假相聚在一起,從不漏掉,盡管大家的住房都不寬敞,但南來北往的勁頭,卻永遠高潮不低,原因隻有一個,阿雯與兩個弟弟之間濃濃的感情已流向了三個家庭的每個成員。想想一個平民百姓的姐弟三人,能在人間短暫的幾十年中,有這份真感情,應該是心滿意足了。

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高校結束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推薦入學,改成全國統一命題,按分數線錄取的入學政策。另一方麵,各個高校的青、中年教師們,開始有了各種公費送往國外學習的機會,有出國交流半年的短期“長見識”學者,也有出去兩年進修專業對口的拿文憑學者,學習些國外的先進內容,回國後擔任單位重點培養的學科帶頭人等。幾十年來,被凍結的海外親友關係也解凍了,使過去一直被人們歧視有海外關係的老百姓們,一下子開始見光透氣了。因為人們明白,在國外定居的親友們,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是外國特務和反革命,他們也是普通老百姓呀!所以,親友的相助,自費留學之事,在國內很快掀起了高潮,特別是上海等國內幾個大城市,更是出國熱的重點城市之一。

阿山與阿雯帶上兩個女兒去了美國,一方麵是陪伴女兒,另一方麵他們也想多做些沒有壓力的開心事。

暫居美國

阿雯出國前,在中國的托福和GRE考試成績都是高分,所以赴美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美國上大學,拿一張將來可做實事的專業文憑,她當即選擇了難度極高的法律專業。

阿山出國前,在大學任教時,除了他的專業知識比別人精通之外,他的組織管理能力也很令人敬佩,他是“文革”後第一批被領導們選上當中層幹部的專業人員之一。赴美後,他的首選主攻目標就是找個合適的工作——養家。

他們的大女兒(可可),在攻讀醫學博士學位時,選擇了將來要當一名傳染科醫生的目標,因為她從小對外公外婆和兩個舅舅的非正常死亡的記憶,既深刻又困擾,所以她立誌要當一名優秀的傳染科醫生,為解救病人和家屬的痛苦而作了這個選擇。

他們的小女兒(愛愛),取得醫學院本科畢業文憑後,馬上選擇工作,考上執業醫師牌照,當了一名全科醫生(家庭醫生)。

這一家四口的定居生活,在當地的華人群裏,雖算不上首屈一指,也可算是遙遙領先啦!此時,阿山又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崗位——受聘於英國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分公司當部門經理,薪金豐厚,再加上澳大利亞一年四季氣候宜人和澳大利亞的原居民絕大多數為人憨厚和樸實,以及那裏地廣人稀的寧靜和安逸,他們全家在對比性的思考和詳商之後,決定移居澳大利亞,留下可可在美國繼續發展。

定居澳大利亞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大量的自費留學生來到澳大利亞各個大中城市後,根據該國的家庭團聚政策,使中國各個地方移民來的中老年人數漸漸增加,從此,澳大利亞的各地就有了老齡人的“中國圈”,原因在於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對英文不通,無法融入澳洲的主流社會,彼此隻能尋找語言和文字相通的人來往和交流,這是正常和自然而然的事。

澳大利亞的最大城市——悉尼,是一個很適宜居家生活的多元文化城市,也是華人數量最多的一個城市。到達悉尼後的阿雯一家三口,首先選擇在市中心地區買了一幢房子,將生活全部妥善安置好後,阿山即去公司報到上班,愛愛也在醫生執照的轉換手續辦好之後,去了住家附近的一個聯合診所裏當了一名家庭醫生,這種診所形式是由幾個家庭醫生聯合組成的,其中有一個醫生可能是老板,也可能另有專職老板,老板負責好診所內外的一切運作開支和聘請安排好所有的工作人員,自願加入診所的每位合夥醫生,隻要將本人收入的某個百分比抽交給老板,一切就相安無事了。至於有的醫生想跳槽,去加入另外的組合,可以!或有的醫生希望自立門戶,也可以!總之,遵循的是合情合理,公平透明,自我平衡,自由選擇這些原則。

阿雯在美國獲得法律係學士學位後,曾在一個航空運輸公司裏擔任法律顧問,所以到達悉尼後,她很快轉換好了律師執照,然後,就在一個律師事務所(其實是幾個個體律師的聯合所)裏找到了工作。悉尼喬其街附近的許多大樓裏有不少律師事務所,大多數律師是專辦移民、留學等業務的“移民律師”,而阿雯參加的律師事務所有所不同,她們能辦許多法律專業項目,如出席法庭和收集證據等的事務,種類範圍廣,專業要求高,業務相當忙碌,服務質量相當高。

阿雯全家三口,平時工作上各忙各的,但阿雯下班後的賢妻良母工作,卻從未“偷工減料”過。好在悉尼的生活設施很方便,尤其外賣或送貨上門的服務內容,很受阿雯的歡迎,再加冰箱和冰櫃裏的中式或西式的半成品菜以及超市裏買的生熟點心應有盡有,所以定居悉尼後的那段生活很穩定,真可謂:全家其樂融融,個個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