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月的故事(3 / 3)

話說上海,阿明和阿根兩家各生了一個兒子,由於他們的學習成績屬於中等水平,再加當年的某些原因,使79屆和80屆的兩屆中學畢業生參加同一屆的高考,讓這些考生們在爭奪入大學的有限名額“戰”中,幾家歡喜幾家愁。

阿明和阿根兩家的兒子,均在擴招的大專分數線內,雙雙被招進了一個大專學校的英文係就讀。為此事,雙方家長似乎都不太滿意,他們隻能互相商量尋找良策。最終決定把想法向姐姐坦言,希望在此出國高潮期,也能讓兩個孩子去找個更好的前途,他們盼望去澳大利亞就讀,走進自費留學的行列。

不久,阿雯全家義無反顧地答應幫助他們辦理一切手續,並且當年就讓兩個孩子來澳大利亞入學了。

事情的發展真是令人難以估計,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中國突發事件,使當時正在悉尼探望姐姐一家的阿明和阿根夫婦,成了澳大利亞政府特殊移民政策的得益者,他們兩家也成了長期居民(綠卡獲得者)。

從此,每個家庭發生的故事,以及一切環境背景的變化等,又都開始與悉尼市密不可分了。

90年代初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可可與丈夫(她的同學),決定一起受聘於上海一個傳染病研究所,搞一項專業研究,還要與醫學院的流行病學教研室等幾個相關單位合作,共同完成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研究課題。同時,可可也應分別多年的奶奶之邀,夫妻雙雙住回了老宅。80年代初期,這幢老宅,落實政策,把已占用十幾年的小工場搬走,將房子清理出來,歸還給了李家。

裝修後,李家兩位老人葉落歸根地搬遷回家安度晚年。沒多久爺爺去世,老宅中僅留一個89歲的奶奶和一個幾十年相伴左右的老保姆,老保姆28歲守寡後,一直陪伴在奶奶身邊,她倆也日久生情地相依相靠,密不可分了。可可夫妻住回老家後,奶奶看著可可就像看見了阿雯,畢竟可可在音容外表上很像阿雯,關鍵還是敬愛老人的言行,讓老人發自內心的激動和心滿意足。阿雯幾次邀她去悉尼定居,以盡孝道,但她考慮再三沒敢成行,主要是老人已熟悉周圍環境,離不開保姆全日陪同。老人隻盼望阿雯全家能抽假期常回家探望探望她,而她就準備這樣“一動不如一靜”啦!

人生的考驗

21世紀的某一天,阿山在駕車回家的路上,突然頭暈眼黑,將失控的車撞向了街沿……等阿雯趕到時,阿山已被警察送入了醫院急診室搶救……

一個星期後的醫院病房裏:阿山已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他好像不但沒有記憶,而且連吃飯和說話也變得十分困難,有時張著眼睛又似乎什麼都沒有反應,甚至大、小便也要用“尿不濕”。醫生告知家人,阿山康複痊愈的前途艱難,但也不排除會出現奇跡。

醫院的康複病房裏,不少是中風的病人,尤其是半邊癱瘓的病人,他們每天必須去做肢體鍛煉。病房內除了有專職護士指導和照顧之外,偶爾也會有個別家屬不固定地來陪同照顧。一般在病房裏,能全天和全方位陪伴病人的家屬,還是不多見的。唯有阿雯,她辭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服侍著阿山吃、喝、拉、撒、睡等。她每天無怨無悔、忍勞忍髒,對阿山之事,不分大小地親力親為。病房裏的醫生、護士、病人、家屬、探望病人的訪客等沒有不佩服阿雯的,人人羨慕阿山之“不幸中的大幸”。因為人生的真愛能達到這種程度,大家都認為這是故事裏的情景,現實中會有嗎?似乎不能相信,但阿雯卻讓大家親眼目睹了。一天天,一月月,時間在變化,阿雯的心卻不變。

新的一天開始了,早上7:30左右,阿雯輕聲輕腳提了大包、小包走進病房,對著沒有反應的阿山,在耳邊輕輕叫了一聲阿山的愛稱:小寶,早上好!然後又在麵額上吻了一下。

然後,阿雯就開始忙阿山的事了。如她要在阿山的耳邊輕輕地講講家裏的事、醫院裏的事、吃東西的事,甚至告訴他,今天帶了些什麼他喜愛而又好吃的東西等。然後請護士搭個手,將阿山抱在浴用椅上,推進浴室,用醫院裏的活動洗浴椅設備,親自為他衝洗全身並細心擦幹,換上她每天從家裏洗好、熨好的內衣、內褲,然後在外麵再套上醫院裏的清潔反穿衣,推回床上,喂他吃每天準備好的食品。她發現室內暖氣比較幹燥時,就加燒點綠豆湯,有時醫院裏的飯或麵包不太好消化,她就每天燒點粥或煲個湯,加以輪流翻花樣,阿山的胃口一天天好起來。一切服侍工作忙完後,她就坐在床邊,輕輕地在阿山耳邊讀著小說,尤其喜愛讀自己家的藏書《簡·愛》、《蝴蝶夢》、《傲慢與偏見》等。醫院規定,每天下午1:00到3:00和晚上9:30到第二天早上7:30,是謝絕訪客或家屬留在病房內的(除非特例),所以阿雯就利用這兩段時間回家,忙自己的個人事、家裏的雜事和阿山的事。阿雯每天忙這些事的時候,身旁的愛愛最心疼媽媽,阿根和阿明兩家,也是天天輪著去阿雯家幫做家務,或者去醫院幫忙洗浴。每個周末或休假的下午和晚上,都是愛愛爭搶著代媽媽去完成任務的,畢竟她是個醫生,服務質量也讓阿雯放心。

阿山在醫院的康複病房裏,一晃已有三個多月了。一天中午阿雯正在為阿山喂粥時,突然眼前站了一個人,呀!阿海哥哥!阿雯既驚訝又欣慰,立即將已經喂好的粥碗往台上一放,站起來就與大哥熱淚盈眶地相擁了。此時阿雯得到的精神支持和撫慰,早已無聲勝有聲,他們兄妹之間的交流,也在他們各自背上的雙手之輕拍中領會了、感悟了。

因為阿雯怕大哥擔心所發生的一切,打算待阿山情況好轉些再告訴大哥。不料,這次愛愛接到舅舅問候電話時,就直話直說了家裏發生的一切。沒想到的是,阿海馬上飛過來,並且二話沒說直接趕往病房,為他心愛的這對弟弟妹妹加油來了。他們這種從小建立的兄弟姐妹之情是刻骨銘心的,不是學曆、金錢、地位的改變可以衝淡的。

阿海的思緒難以平靜,他將眼前的所見所聞和腦海深處一直藏有的秘密,頓時串聯起來了。他為阿山的疾病和意外痛心,但反過來,也為此生與阿雯未能做成終生伴侶而遺憾,他知道“金無赤金,人無完人”,可在他心底裏,一直認為阿雯是“完人”,美麗而高雅,待人賢淑善良,人見人“愛”,性格隨和,心胸寬厚,知書達理,謙遜純樸。上敬父母,善解人意;中敬丈夫,全心忠愛;下愛兒女,不計付出……想想由於曆史和環境的變化,失去了爭取美滿婚姻的機會,事後在香港雖然也娶了一位富有小姐當太太,並且還生有一兒一女,平時太太雖然愛打扮也愛打麻將,但對丈夫和兒女還是照顧得很可以的,畢竟富有的全職太太,在香港之獨自消遣內容,可能都是把“花錢”看作是一種比較開心的內容吧!而阿海在忙碌的生意場上和繁雜的應酬之下,回家累得也隻想求個平安舒服的港灣息息即行,很少去想或者也沒時間去想心靈深處還一直藏有的那份刻骨銘心之初戀快樂,所以日子也就這麼平淡過去了。唯有今天,他看見阿雯如此全身心愛阿山時,才觸景生情似的發現自己老了,將來有病時會怎麼樣?會不會也有這樣一個人能愛我到死……回過頭來再想想阿山,也真是算好福氣呀!畢竟人生難得一知己,他得到了,尤其夫妻深度恩愛和美滿的那棵“長青保鮮樹”,阿山和阿雯種植成功了,因為這種恩愛和美滿的情景,阿海認為多數隻是小說和電影劇本裏的專利,現實人生中似乎不多見,是不是自己見識範圍“不廣”?,大約不是吧!是不是我對愛情和婚姻的期望、想像太多,太高,太全?也不像!走過了這些漫長的日子裏,我又擁有了什麼?回顧四周,卻發現我過的曰子就是這樣,與大家彼此彼此而己,像阿山那樣的福氣,我沒有呀!

阿海想想自己的太太,平時特別愛看市場上帶著“愛得死去活來”的強烈刺激之愛情故事,看著那種愛得死去活來的故爭、小說、電影、雜誌、電視劇等,盡管有時一邊看一邊掉眼淚,可仍然愛不釋手,再加這類故事的香港市場經久不衰,想到此時,他似乎覺得婚後對太太少了點什麼?例如真愛的傾注。雖然阿海沒有花心玩二奶之類的壞毛病,但他除了金錢上對太太比較鬆動大方之外,真正的內心溝通和推心置腹的真愛傳送,還是疏忽了不少,因此,阿海從悉尼探親回香港後,他好像領悟了什麼,又好像要重視什麼。因為人生旅途中,自己改變自已是可能的,活到老,學到老,改到老,更是可以做到的,但千萬千萬別做傻事——改變別人,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悉尼的氣候宜人,有一天阿雯為阿山擦麵時,發現阿山的眼睛有反應了,嘴巴張動時,居然有輕微的說話聲,四肢能抬動了。阿雯立即招來醫生和護士們,讓他們肯定一下,是否奇跡真的降臨在這對好人的身上了。

是的!肯定是的!此時,全病房的人都聚過來一起歡躍,大家擁著滿麵淚水的阿雯為她而高興。大家崇敬這樣一位好太太,讓阿雯開心,是大家的期望。功夫不負有心人,愛的力量終於讓奇跡出現啦!

有人講:阿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有人講:人生曲折時,才能患難見真心。

更有人講:天災人禍,世人難料,要懂得珍惜,要懂得感恩。

阿雯的故事暫且講到這裏,故事告訴我們: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一定會有好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