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曼真園的桃花(2 / 3)

楊宙康二人抬腿邁步走進大門。副官模樣的人見來者氣度不凡,供查驗的證件中有張治中手令及教育部任命書,便請他們在蔡子池邊的小亭中等候,自己立馬去通報。

蔡子池呈長方形,麵積約五畝,池水泛黑色,相傳是漢代蔡倫造紙時的水池。小亭中豎有褐色巨石,據說也是漢代之物。

他們在亭子邊坐下。楊宙康說:“際閭兄,這裏曾造出人間第一張紙,人類文明由此而跨進一大步。有曆史學家說,兩千年來,中國施之於日本者甚厚,有造於日本者甚大,百年來日本報之於中國者極酷,為禍中國者獨深。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創痛,雖然不能說

全部來自於日本,但實際上以日本給予的最多最巨。眼下,這窮凶極惡的小國,置我們這樣的大國於萬劫不複之境,國民成了流離難民,政府成了流亡政府,真是豈有此理!”

李際閭歎道:“隻有振興教育,為國儲才,才能拯民族於危亡!宙康,我們一定要把校址選好,把學校辦好,為抗戰建國出力!”

說話間,見屋中走出一群軍官,像是軍事會議剛散。副官來傳,薛長官在會議室接見。

二人趕忙走進去,見室中尚有三位將軍。站在門口,向他們伸出手來的年輕將軍,肯定是薛將軍了,其他二位不認識。

這位綽號“老虎仔”的薛將軍,一眼看去便知是廣東人無疑:個頭不高,寬額高顴,瘦削清秀,精明能幹,氣度不凡。他十六歲便進入保定軍校,以後從士兵升到將軍。一九三七年八月,被任命為19集團軍總司令,在淞滬會戰中,他乘坐的轎車被日機轟炸,司機和衛兵全被炸死,車子爆炸起火,他卻奇跡般脫險。武漢會戰後,薛嶽升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成功指揮了第一次長沙大會戰,成為抗日英雄。

薛嶽握了握楊宙康的手,又伸手給李際閭,笑道:“不用介紹,這位一定是李先生了。你二位同是留日名士,卻一土一洋,雙璧相映,有趣得很!為國立中學選址的事,省教育廳把你們告到我這裏。我主要是指揮打仗,湖南省主席的帽子剛戴上,哪有時間管你們學校選址?”他有些不滿地一口氣說下去,不容楊李二人插嘴,“據查,日本一張軍事地圖上,沒有占領湘東酃縣的意圖,教育廳認為,學校辦於粵漢鐵路以東的酃縣較為安全。你們卻堅持在粵漢鐵路以西的武岡設校,是何道理?”

見這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老虎仔”咄咄逼人,楊宙康微微一笑,從容道:“報告薛長官,國立中學選址,我們已實際調查研究多次,現已確定為武岡縣竹篙塘鎮。其理由是:竹篙塘遠有雪峰山為屏障,近有湘黔公路和資水為交通,與重慶教育部聯絡方便。學校設與他們粵漢路西,既可避開敵人騷擾,又有大西南廣闊地區可資回旋。若孤懸路東敵後,一旦經費供應斷絕,必難以維持,此其一。其二,竹篙塘是一小平原,盛產稻穀、甘蔗、油菜,有山有水,是學子讀書修業的理想之地。離洞口鎮、桃花坪及武岡城僅一天路程,能保證學校數千人糧油柴之所需。其三,此地在抗戰前為富庶之地,有各姓大祠堂六座,空置的公屋數十間,學校可以因陋就簡,借屋辦學,省去大興土木之糜費……”

李際閭插嘴道:“其四,更為重要的是,當地民風純樸,地方士紳熱心辦抗戰學校。當地百姓和鄉政府聽說我們要去辦中學,都極表歡迎,掃榻以待。我們對竹篙塘的了解,就是在竹篙塘本地人士,湖南第二民眾教育館的歐陽剛中先生和康鄉鄉長曾興炎大力支持下進行的……”他一口巴陵土話,聲高音尖,土氣得令人發笑。

薛嶽傾聽他們的申述,微微一笑,寬容道:“你們調查如此紮實,思謀如此周密,看來,二位都可以當我的參謀長了。”

坐在一旁,一直沒有作聲的李明灝將軍,站起身慈祥地對薛嶽說:“伯陵,既然讓他們辦學,就讓他們自主放手幹,不要聽教育廳那些酸腐官僚的。那些老爺們坐在辦公室裏,不做調查,指手畫腳……”

另一位有一雙鷹眼,威風凜凜的將軍一直繃著臉站在窗前,忽然插話說:“二位先生大膽去幹,辦好學校是正經事。我叫王耀武,隻要兄弟我能幫上忙,當盡力而為。”

楊李二人再三向三位將軍道謝,喜滋滋退出蔡侯祠,租了快馬,一路飛奔而回。

曼真園堂屋中,籌備處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員加工友十五人,召開工作會議。除幾個工友,一色的留日學生,一色光頭。

十九世紀晚期以來,凡留日男學生都剃光頭。這並未見諸官方文書規定,而是不約而同。半個世紀中,約有三萬留日學生,絕大多數男生都剃光頭,女生剪齊耳短發。這些留日學生都是有誌之士,都抱著拯救祖國、振興民族的思想,考取官費或自費去日本的。日本同學那種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那種精幹果敢'像是隨時準備與人搏鬥的武士道做派,都令他們震驚。學日本同學的精神和做派同時也是對那個積弱衰微、長辮拖身的腐朽王朝的痛恨

和反叛。留日學生剃光頭,他們終身都保留這個習慣。

現在,籌備處這些先生們的光頭,也帶來了未來中學全體男生的光頭,決定了全校師生的精神麵貌,影響了一個時代。

楊宙康站在堂屋上首,環視大家一眼,摸摸自己的腦殼,取笑說:“這樣多燈泡,以後辦公不用點燈,可以節省辦公經費。”大家都笑起來,“今天首先要宣布的是,我們的學校按全國統一編號,命名為-國立十一中’,國十一,豎寫即是‘國土’,預兆我們學校是.國士,的學校,是國家棟梁的搖籃。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國破家亡的年代,我們肩負起民族的重任,把學校辦好,把每個學生教好,決不辜負國家的期待……”

楊主任的一席話,使籌備處的每個人都充滿激情。半年多以來,湘北重鎮嶽陽失守,長沙“文夕大火”,數十所中小學一夜之間化為瓦礫,抗日民眾訓練班停辦,全省流亡失學青少年已達二萬餘人。這些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啊。辦好學校,為抗戰建國培養人才,真是迫在眉睫的事。大家都感到肩頭擔子的分量。這沉重的擔子,需要每個人的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