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馬化騰:QQ不是工作,是興趣(2)(2 / 3)

馬化騰的生活裏有三問:

一問:這個新的領域你是不是擅長?馬化騰的競爭對手多半對商務、利潤、資本感興趣,卻不一定把握客戶的真正需求,而馬化騰憑著對網絡市場一種朦朧卻又相當有預見性的理解,用近乎偏執的興趣和近乎狂熱的工作熱情搭起騰訊的架子,牢固堅持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理念,極端專注於技術開發和提升質量,當然能高出對手一籌。

二問:如果你不做,用戶會損失什麼嗎?曾經做軟件工程師的經曆使馬化騰明白,開發軟件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創作者的自娛自樂:“其實我隻是個很愛網絡生活的人,知道網迷最需要什麼,所以為自己和他們開發最有用的東西,如此而已。”

三問:如果做了,在這個新的項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1999年下半年,騰訊在網絡尋呼係統市場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銀”,然而也麵臨著重大選擇:一方麵尋呼行業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麵,騰訊的QQ用戶數達到了100萬,而且還在迅猛增長。早先,QQ隻是作為公司的一個副產品存在的,當時馬化騰他們對QQ所蘊涵的巨大市場價值並沒有足夠的認識。而且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資金上,他對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並沒有把握。當時騰訊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齊下”:一是繼續鞏固傳統網絡尋呼係統帶來的大量利潤;二是將精力更多集中在改進QQ功能和開發新版本上;三是尋找風險投資的支持。

據說QQ郵箱在2008年的400多個創新點中,有近300項是由馬化騰本人發現和提出的。馬化騰發現這些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反複使用。一年中,他在與QQ郵箱研發團隊的溝通過程中拒絕使用其他通信工具,全部交流都通過QQ郵箱來進行,近300個改進意見正是在他使用的過程中被一一提出來的。

虛懷若穀使得馬化騰在鮮花和掌聲麵前沒有迷失方向,時時有山重水複,柳暗花明。

2006年1月,在境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又開始有了驚人的變化:騰訊(0700.HK)在香港聯交所的市值突破300億港幣,一舉超過當時的網易(NTES.NASDAQ)在美國納斯達克的市值。而在2005年,網易一直是中國互聯網概念股的“一哥”,其市值在2005年超過了2004年的“盟主”新浪和盛大。

騰訊董事會於2006年3月22日通過決議,公司擬根據2005年4月27日股東大會授予的一般性授權及上市規則,在市場上再回購款額最高達3000萬美元的公司股份。

2006年9月12日,騰訊聯席CTO熊明華表示,騰訊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了,騰訊的市值是40億美金,等於新浪+搜狐+盛大+TOM。

熊明華何以如此狂妄?騰訊真有那麼玄乎?我們來看看。

2005年2月10日至2月17日期間,搜狐一周內回購了88萬餘股普通股股票,相當於吸收了6%的股權,張朝陽自己也回購了80萬股股票。雅虎公司也宣布在未來5年內將總計回購價值3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

2005年4月27日騰訊在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騰訊股東授予董事會一般性授權,回購不超過177217560股公司股份。騰訊發行的普通股總數約為17.7億股,1.77億股即為10%,從2005年該次股東大會到2006年5月23日期間,騰訊約以4520萬美元於市場上回購了3260萬股股份。其中從2005年12月28日到2006年2月15日,幾乎每個交易日都在收購,共22次,最大規模的一天是1月25日,花了3549萬港幣。

從2004年到現在,騰訊控股的業績一直呈現穩步上揚的良好態勢,業績表現一次比一次亮麗,股價也在節節攀升,以騰訊當時的自身業績和整個香港市場的大環境而言,騰訊壓根不用靠回購來提升股價。然而,事實就是,騰訊自身的回購計劃正在不斷把股價推高,“創造”的市值已經是好幾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價值總和了。

2006年11月10日,騰訊控股的股價一度衝至22.40港幣,以此計算,騰訊控股總市值折合美元已達50.68億,成為第一家市值超50億美金的中國互聯網公司。11月10日收盤時,騰訊控股股價最終收於21.40港幣,總市值跌回50億美元以下,約48.42億美元。而在騰訊實施收購計劃前,騰訊的股價為5港幣,約為收購後2006年12月29日股價27.20元的1/5。截至2006年11月10日,中國互聯網公司總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共有6家,除騰訊外,還有百度、網易、攜程、新浪、盛大。其中,百度的市值在30億美元以上,其他4家的市值則在10億~20億美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