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說話要注意分寸(1)(3 / 3)

說話要禮貌周到

我們生活的國家是著名的禮儀之邦,講究禮數向來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而這種對禮儀的崇尚在與人談話中也有體現。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有事需與某人談話,可待別人談完;有人主動與自己說話,應樂於交談;發現有人欲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若談話中有急事需離開,應向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談話時若超過三人,應不時與在場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同個別人隻談雙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談的問題不便讓其他人知道,可另約時間。

在交際場合,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另一方麵在別人講話時,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的看法。對於對方談到的不便談論的問題,不應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要善於聆聽對方的講話,不要輕易打斷,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別人講話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煩的樣子,或做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對不起”、“打擾了”、“再見”等。見麵一般先問好,如“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順利嗎?”分別時講“很高興與你結識,希望今後再見麵”,“晚安,請代向朋友(夫人、丈夫等)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說話要言之有物

《周易·家人》有警示後來人說:“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別人做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麵講得很熱鬧,下麵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不知所雲。聽眾最怕聽到的演講就是言之無物,抓不到重點的。

為什麼會出現言之無物的情況呢?究其根本問題在於談話者、演講者沒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說話,怎麼能期待給聽眾一個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演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困難,簡單地說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在演講、講話之前比較透徹地理解問題,才能在演講時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國一個內閣成員對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簡短的演講表示讚賞,並問他需要花多長時間去準備。威爾遜告訴他說:“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假如我講10分鍾的話,那麼我要準備一個星期。”從這個實例上我們可以看到,重要場合說話前的事先準備是何等重要,要避免重要場合說話時出醜,就要事前充分準備。

說話要會用比喻

在說話的技巧中,比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手法。它可以使很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枯燥乏味的問題變得生動有趣。我們不妨認真讀讀下麵這兩則故事,看看能夠品味出什麼妙處。

中國的法學家王寵惠在倫敦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外交界的宴會。席間有位英國貴婦人問王寵惠:“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經過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啊!而我們,都是經過長期的戀愛,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後才結婚,這樣多麼美滿!”王寵惠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後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還有一個故事是在紐約國際筆會第48屆年會上,有人問中國著名作家陸文夫對性文學是怎麼看的。陸文夫不失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當著別人的麵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離開以後才打開盒子。”與會者發出會心的笑聲,接著是雷鳴般的掌聲。運用這種似乎與本體事物風馬牛不相及的類比物形成的奇妙比喻能使聽眾有新奇的感覺,也常常使我們的說話增色不少。

說話要善於抓人心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年齡小的時候,總有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教導,長大一些又有朋友之間的交流,這都是談心。談心就是打開雙方的心房,通過良好的溝通促進彼此的理解,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談心呢?不見得。你也許可以高談闊論三兩個小時而麵不改色,卻不一定會輕聲細語地談心,而這種方法有時候更適合解決問題。

下麵我們就討論一些談心的原則。

首先,融洽關係,製造談話的氣氛。製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說句笑話,講點讓人高興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離,效果就會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