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憲群眼中的呂雉——中國史上第一位當政的奇女子(前241-前180)
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有一個成功女人”。更有人戲謔說“一個成功女人的背後肯定有無數個成功男人”。這兩句話說得其實都蠻有道理。
呂雉之所以後來可成為漢王朝第一夫人,得益於兩個男人,一個是他爹,一個是他的夫君劉邦。前者似乎天生是個算命的,長了天眼會看相,說劉邦身上有祥光,後必震撼一方,結果就把女兒呂雉嫁給了當時還是個小混混的劉邦。劉邦雖然出身行伍,但是卻是個不世出的強人,自亂秦後,開創一代天朝,呂後也就位尊皇後了。
但是,如果我們用前一句話,即“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有一個成功女人”說劉邦,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服氣。會有人站出來大吼說,呂雉算什麼成功女人,你是在為殘忍的呂後開脫。這也怪不得別人,呂後為人所知道,恐怕多數是因為“人彘”事件。她由於強烈的嫉妒心,竟然活生生地將戚夫人四肢砍斷,眼睛挖掉,耳朵弄聾,嘴巴毒啞,放在廁所裏任人欺辱踐踏,這事情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栗。怪不得好好一惠帝,經過此事後,竟然性情大變,從此縱情聲色不理朝政。
於是,殘忍成了呂雉身上最亮的一個標簽,掩蓋了她另外的光芒。中國曆史上真正當皇帝的女人僅有一個,那就是唐朝的武則天,但真正掌權的女人倒不僅僅是武則天,像呂後、孝莊、慈禧都是掌權的女人。雖為垂簾,但與皇帝無異。不過這其中孝莊太後,最為賢明,較之呂後、武則天少了跋扈與霸氣,可母儀天下。晚清妖後慈禧的昏庸、腐朽、專橫、殘暴則顯得太小家子氣,不能與其他幾位同日而語。
而開女人專權之先河的呢,就是這個呂雉了。這個女人其實不簡單。司馬遷的《史記》甚至沒有給惠帝立本紀,而給呂後立了本紀。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她並不單單是個殘忍的女人。卜憲群先生在《百家講壇》上說呂後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中國古代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建立以後,第一位當政的女政治家。給我們展現呂後另外的一麵,就是有謀略,善於搞政治。
漢初,天下大定,功臣不少,因此封地賞田出現了問題,異姓王們又有功高蓋主的嫌疑,所以劉邦有清理他們的意思。於是呂後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了統一的局麵。後人有說呂後手段殘忍的,確實不假。從長遠來看,確實是利大於弊,有益於國家的穩定與經濟的複蘇。劉邦死後,呂後之子惠帝繼位,尊呂後為皇太後,惠帝寬仁懦弱,因此實際大權全被呂後包了下來。後來惠帝駕崩,呂後連立兩帝,但是實際上一直是她專政,她先後掌權達十六年。
在這十六年內,呂雉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實際維護和延續了漢朝的統治。她還是推行劉邦的“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一切按照人民的想法去辦,因此當時社會風氣也比較開放。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可以說由於有她的統治,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全麵而堅實的基礎。
呂雉還有另外一麵,就是其沉穩冷靜的政治家風度。有一個故事很有名,匈奴冒頓單於在劉邦死後,下書羞辱呂後說:“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翻譯過白話來,他的意思就是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咱們都不快樂,沒有什麼可以解憂,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就是說我們結婚吧。這種口吻可以說流氓得很,其程度比魯迅筆下阿Q跟吳媽說“困覺”,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呂後呢,竟然能聽了勸告強壓怒火,平心靜氣回複他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化一場大戰於無形,為此匈奴自覺理虧,後派遣使者向漢朝認錯。
當然呂後這個人也有其獨斷專橫的一麵,她在劉邦離去後,扶持呂姓家族的人,使得外戚勢力擴展,全然不顧劉邦的白馬之盟。所以才有後來的一幕:呂後死後,諸呂叛亂,為周勃、陳平所平,漢王朝天下,才又回到劉姓。
說到呂後的死,這個問題在曆史上也比較有趣。一般認為,可能是得狂犬病而死。根據就是《史記》裏的“呂後八年,三月中,呂後祓,還過軹道,見物如蒼犬,據高後掖,忽弗複見。”當然也有人說呂後是心理疾病,因為“見物如蒼犬”的一個“如”字,說明大家都沒有人看見到底是不是狗,而且忽然就看不見了,應該是呂雉的幻覺。更有人舉例來支持這一學說,《史記·呂太後本紀》裏有這麼一段:“己醜,日食,晝晦。太後惡之,心不樂,乃謂左右曰:‘此為我也。’”呂雉認為日食是因為她而出現的。可見她當時的疑神疑鬼,當然從一個側麵也反映了呂後生前殺了不少人,也做不少虧心事。
後人對呂後是毀譽參半。而卜憲群認為中國曆史上曆來有把王朝的滅亡和腐敗歸咎於女性的這種說法。夏朝有妹喜呀,商朝有妲己呀,周朝有褒姒,好像天下就因為她們這幾個女人弄滅亡的。這完全是封建史學家的觀點,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呂後的出發點。觀呂後的一生,她除了殘忍嫉妒和扶持呂姓外,別的做得還並不是太差。在她專權的時候,按照劉邦遺命,重用元老,與民生息,卻是不可抹殺掉的功績。能夠為了天下安定而容忍冒頓的性騷擾更體現了一個女人的不凡。司馬遷為她撰寫的本紀,對其評價也是一分為二的。這個女人,她殘忍到了極點,卻也聰明到了極點,她沒有當一天皇帝,卻掌權十六年,也為後世開了女性為王的先河。
名家巡禮
卜憲群:1962年出生於安徽南陵,1984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曆史係,1987到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所進修史學理論,1985年獲社科院博士,現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秦漢官僚製度》等。於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演講“傳奇太後之呂後”而知名度大增。
王安石眼中的王昭君——琵琶一曲將相和,千古芳名傳到今(前52-前19)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杜甫的《詠懷古跡》明妃曲含蓄委婉道心聲,一句“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說不盡的悲涼淒慘。穿越莽莽林海離去的王昭君是怎樣的眷戀?在胡地對故土是怎樣的怨恨憂思?她的淚水浸濕每個仰望她的人的心靈,人們歌頌她主動和親,為漢族和匈奴兩個民族之間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們為這個來自民間的女子,唱出了一首首婉轉哀怨的淒美歌曲,並為之寫下了數不盡的詩詞歌賦。她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女英雄。杜甫這首詩歌裏渲染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感覺。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昭君出塞在公元前33年,已經是漢朝把匈奴打得體無完膚時候了,為什麼還要和親?這就要說到曆史的背景。原來是匈奴的貴族們爭奪權力,幾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其中的呼韓邪單於,被郅支單於打敗,力量的失衡使他決心跟漢朝和好,來謀求幫助。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元帝時候派兵幫助呼韓邪單於殺死郅支單於後,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元帝允許。漢盛匈奴弱,昭君與別的和親女子出自王公貴族不一樣,她是在後宮選的女子,也是主動選擇了去匈奴的。
從這一點出發,有別於眾多為昭君惋惜哀歎的觀點,王安石則認為對於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也許隻有王安石的“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說到了昭君的真實心境。從任何角度來說昭君都是懷美貌而不遇伯樂,入宮“數歲不得見禦”,才主動選擇了去匈奴的,因為怎麼說去西域也比死在深宮大院裏強,況且當時漢朝強盛,也不同於以往的不得不飽含眼淚和屈辱去蠻邦,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作背景,去了也不會受委屈。也許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她押了一局——主動出塞,就是這種見識與魄力,恰恰避免了自己成為曆代白頭宮女的更大悲劇。因為她出塞後四個月,漢元帝就去世了。時也?命也?如果她被留下,那彈自冷宮的琵琶聲裏又會是什麼樣子?君不見寥落古行宮中,白頭宮女一個個閑坐著訴說舊事情。
出塞也使得昭君躋身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她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地離開了長安,向匈奴進發,由於她長得太漂亮了,天上南飛的雁子,還降落下來,一睹尊容,這就是傳說中的“落雁”。她去了受到匈奴人的熱烈歡迎,還被封為“寧胡閼氏”,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後來和他生了一子。如她當初所想一樣,由於地位的尊貴,她是沒有受到什麼委屈的,並漸漸習慣了那裏的生活,她一麵勸單於不要打仗,一麵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豐裕著當地人民的生活。同時漢朝也希望她能給周邊國家帶來安寧和平,漢朝國號改為竟寧,想來就是希望和平和安寧的意思了。所以說周邊各族維持六十多年的和平,其中不乏昭君的作用。
也許唯一令她不能接受的是,和以前出塞的公主一樣,遭遇了風俗不合的情況:呼韓邪單於去世後,按照當地風俗她得再嫁呼韓邪單於的長子雕陶莫皋。所以,她向漢元帝帶話捎信,想回到漢朝。但是漢朝的皇帝享受著昭君帶來的和平,希望她入鄉隨俗。不得已她就又嫁了丈夫的大兒子,史載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二人生了兩個女兒。
綜觀遠離自己家鄉的昭君一生,拋開中原地區大漢族主義的心態,她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不像以前出塞的公主那樣悲淒,甚至細聽風時,都覺得自己是在哭泣。無怪乎王安石在另一首《明妃曲》中發出“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的感歎,以人性的角度來看,昭君也未嚐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
是呀,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王昭君其實是聰明的女人,自己贏得到的比在漢宮中強很多。匈奴人很熱愛她,因為久經戰亂,他們同樣迫切希望和平與安寧,是這位女子委身下嫁匈奴,以一個女人的胸襟,融化了戰爭的刀林箭叢與錚鎪鐵蹄,給他們帶來了長久的歡樂生活。因此他們都感恩戴德。在她死後,匈奴人還厚葬了她,並留下許多美好的傳說。至今她的墳墓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南郊,讓後世無數的文人墨客感歎。每年的秋天,別人的都是一片枯黃,而唯有她的墳塚一片青色。也許是上天在冥冥之中表示著莫大的理解和深深的愛戴。當女人若如昭君,又何嚐不是人生一種境界?
名家巡禮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世人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慶曆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身後爭議極大。
孟憲實眼中的長孫皇後——一朵光照百代的盛世牡丹(600-636)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麵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詩是長孫皇後所作的《春遊曲》,所有的人都說,這詩是長孫皇後的自我寫照。詩中描繪了這樣一幅情景:在一個草長鶯飛、桃花盛開的時節,一名美麗的女子徜徉於宮廷的深院中想心事,因為她的美麗,新桃也來偷麵色,嫩柳也來學腰身。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是誰呢?不用問,她的風流出眾早就美名遠揚了。
自然,這個詩中的女子就是長孫皇後。從詩中,我們不難發現,長孫皇後超凡的審美趣味。桃麵是外在的,身輕是外在的,翩翩舞姿是外在的,如鶯的聲音也是外在的。這些,隻有在健康精神的凝聚之下,才可以概括為風流。長孫皇後雍容典雅、恬淡端莊、慧黠毓敏、坤載萬物宛如一朵光照百代的盛世牡丹。真正的風流除了外在的美色更重要的是精神。長孫皇後的精神就在於她生命中所散發出來的理性的智慧之光。正如孟憲實先生認為的長孫皇後給人突出的印象是理性,理性地分析時局,理性地對待他人,包括理性地對待生命。
長孫皇後出生士族家庭,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北宋宋祁、歐陽修編寫的《新唐書》上說她“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自小便顯示出非凡的一麵。手不釋卷,寒暑不改。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經驗主要來自間接獲得而不是直接獲得,讀書就是獲得間接經驗的最重要途徑。從下麵一件事可以看出:有一次唐太宗要殺宮廷裏的養馬人,因為一匹皇上喜歡的馬無疾而終。長孫皇後知道後,馬上出麵提意見,最後唐太宗火氣消解了,還對房玄齡說,“皇後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而皇後所說的話,幾乎就是《晏子春秋》的翻譯。
長孫皇後理性的一麵還表現在她能理性地分析時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了至高無上的皇後,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
雖然長孫皇後出身顯貴之家,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治國政策的施行做出了榜樣。
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曆代都是極少有的。比起隋文帝的獨孤皇後靠專製的政策和手腕來治理後宮,長孫皇後的行為更加讓人信服與欽佩。
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幹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李世民也就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在他以後處理朝政時候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僅此項來說,就足可使這位盛世牡丹流芳百世。孟憲實認為長孫皇後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後宮眾嬪妃和朝廷大臣們的一致讚譽。她雖然沒能陪伴唐太宗一起走完貞觀盛世,但是無論是在生前還是死後,她都對唐太宗李世民,對大唐盛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長孫皇後一心為國,從不為自己考慮利益得失。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勳,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後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卻以漢代呂後的前車之鑒奏免。理性讓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光芒四射,那是美麗,是莊嚴,是高貴。
在她生命的最後時段,太子承乾希望請佛教人士來講經做法事或者通過大赦天下來治愈她的病情,而在當時,那是通行的辦法。可是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隻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