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名人眼中的巾幗英雄(2 / 3)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名家巡禮

宋祁:(998-1062),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字子京。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天聖初(1023)與兄宋庠同舉進士,當時稱為“二宋”。累遷同知禮儀院、尚書工部員外郎,知製誥。又改龍圖學士、史館修撰。修《新唐書》,為列傳一百五十卷。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諡景文。

翦伯讚眼中的文成公主——西藏文明的使者(?-680)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太陽是一隻金鳥,它棲息的地方是一片幸福安寧的樂土;西部雪域——西藏,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西藏有一個寧靜而祥和的地方——貝納溝,這是一條大峽穀,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山上鬆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這裏是中國的“三江之源”,是聞名於世的藏族歌舞之鄉。

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公主從遙遠的長安來到這裏,播種文明與希望;一千三百年後,這裏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人民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翦伯讚從曆史的角度認為文成公主是最成功的女外交家。

此時的唐朝,正是“貞觀之治”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那時,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家富強,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世界各地的商人雲集長安,和唐人做生意,他們以來到長安為榮。這些商人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為中原地區和各少數民族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唐朝的強大,使得周圍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表示臣服,為了加強自己和唐朝的親密關係,都爭先恐後地派使者向唐求婚。

就像柏楊先生說的,中國史上越是強悍的朝代,如漢唐,就越是喜歡和親,越是孱弱自卑的朝代,就越是沒有和親的資格。唐朝的和親與漢朝不同,漢武帝之前,由於戰亂而國力孱弱,漢朝是以被動和親而換得七十年邊界安寧。而唐朝的和親則完全顯示了一個大國的強盛之音。

與此同時,鬆讚幹布已經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鬆讚幹布非常重視與唐朝的關係,從公元634年開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讚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

唐太宗考慮到當時的吐善已經擊潰了吐穀渾,是西南地區舉足輕重的強邦,隻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唐太宗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給予協助,使吐蕃感激和追隨大唐,並決定將文成公主嫁於吐蕃。就這樣文成公主肩負著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吐蕃。

公元641年,唐太宗終於同意了鬆讚幹布和親的請求。

文成公主,唐太宗的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端莊聰慧,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帶著一份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對家人的眷戀,在貞觀十五年的一個冬天,離開了長安。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

送親的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都在送親的隊伍中,就像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文成公主及送親的隊伍來到了黃河的發源地——河源。隊伍一路從風沙迷茫的荒原走來,突然見到這樣一個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天堂之地,大家都很高興,心情也格外舒暢。於是送親隊伍決定在這裏停留休息一下。

正在這時,鬆讚幹布也率領迎親的隊伍趕到了河源。江夏郡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相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儀態端莊,氣度文雅。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文成公主,頓時為她的雍容和美麗而傾倒。文成公主也被鬆讚幹布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英武之氣所打動。二人可謂一見傾心。

翦伯讚老先生認為文成公主的到來,給吐蕃帶來了希望。他在《文成公主說了話》和《給文成公主應有的曆史地位》兩文,熱情地歌頌了文成公主將漢族的先進文化帶到吐蕃,促進了吐蕃文化的發展。

當時藏族沒有文字,記事時用繩打成結,或在木頭上刻一些符號來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鬆讚幹布派人專門研究,創造了二十個藏文字母和拚音造句文法,從此,漢文書籍就可以用藏文翻譯出來,發展了藏族的文化。

西藏過去沒有完整、可靠的曆法,以麥收的三月為一年的開始。文成公主入藏後采用了漢族的曆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文成公主帶去的樂隊,豐富了藏族的民間音樂。

還有那些工匠,這時也發揮了作用,他們幫助藏族人民發展手工業,掌握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農業上也采用了新式的農具和漢族的種植方法。文成公主帶去的種子也在藏族的土地上生了根,傳了代。據說既耐寒又抗旱的藏族蕪菁(蔓菁),就是其中的一種。

從此以後,漢藏兩族經濟和文化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鬆讚幹布將貴族子弟送到長安去學習文化,還邀請了漢族文人到西域為他們繕寫漢文的公文。唐高宗初年,文成公主派人再次要求唐朝派工匠傳播先進技術,得到了滿足。於是漢族的冶金工藝、農具製造以及紡織、建築、製陶、碾米、釀酒、造紙、製墨等技術都先後傳入西藏。同時,西藏的特產犀角、麝香以及馬、金器等也流入唐朝。唐人陳陶《隴西行》中這樣描寫道“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就充分說明了文成公主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的影響,她在當地也就成為了女神。

現在,在藏民中間流傳著一首歌,歌中這樣唱道:

今天文成公主來西藏

獅子進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

不落的太陽高高升起

西藏從此幸福太平

……

名家巡禮

陳陶:(約812—約885),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遊名山,後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其《隴西行》四首之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把殘酷現實與少婦美夢交替在一起,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至今仍膾炙人口。

翦伯讚眼中的武則天——無字碑上刻無言,是非功過後人論(624-705)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摘絕抱蔓歸。”當次子李賢作這首唱詞給母親聽時,不知武則天心中作何感想。俗話說:虎毒不食子。而她,一位小女子為了自己的地位已經親手害死了兩個親骨肉。那個沒有名分的小公主,成了她走向皇後之位的犧牲,而長子李弘也成了她走向帝位的障礙,於是這位太子年紀輕輕便“暴卒”了。李賢進駐東宮後,麵對母親對權力的敏感與鐵腕作風,心中倒是整天惶惶然,一首《黃台瓜辭》使得一個憂心忡忡仍不免死於母親之手的悲劇王子的形象,恍然若現。

確實,走向權力巔峰的路總是充滿著血雨腥風,何況是在封建時代,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裏,要一個弱女子從若幹的權謀家與政治家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付出的東西要比別人多上何止千萬倍,但武則天做到了,她一步一席一叩首,在忍耐、等待與主動出擊的政治遊戲中,她遊刃有餘,她終於甩開了庸才丈夫,廢掉了第三子,更加平庸的兒子李顯,自己坐上了那個從來都是由上天的兒子獨占的寶座,以女兒身,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朝第一君。那是公元690年,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而這一年她已是六十七歲的高齡。

一朝江山在手,這位政壇“鐵娘子”將她的治國之路走得甚是精彩。這正應了那句小女子翻身的話:誰說女子不如男。武則天在太宗李世民身邊,耳濡目染,頗得其幾分風韻,因此將整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世的“貞觀遺風”便是對她最好的評價。

史學家翦伯讚認為武則天之所以是一個傑出的曆史人物,不僅因為她善於利用她的美貌和機智,更重要的是她作為一個被放逐到“感業寺”的宮女(尼姑),經過幾番努力又回到宮中,並且逐步做到昭儀、皇後、天後,最後敢於冒封建社會的大不韙,宣布自己為一國之君,更重要的是她一生在政治上的舉措,基本上順應了曆史發展的潮流,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中國封建社會向前發展的作用。她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叛逆者,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功臣。……替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確實如翦伯讚先生所說,在武則天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麵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說起武則天治國之法,最值得一說的是她對人才的重視與選拔。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製度,並且允許自舉為官、試官,還設立員外官。

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製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幹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同時也不應該忽視的是,開元時代的政治家大都是武則天時代培養的。

武則天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可見她也悟得了“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三昧,先解決農民的命根子:糧食問題,從而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國家。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

同時她在抗擊外來的入侵,改善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上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行為。使不少貪官汙吏橫行一時。

他們刑訊逼供,任意誣陷其他官員,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這使得她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功與過的交織中,武則天的皇帝生涯漸漸走向了盡頭。病入膏肓時,她留下了廢除帝號的遺詔,與一塊無字碑,便撒手人寰。而這塊屹立在鹹陽乾陵的“無字碑”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讓後人們去想象、去猜測。關於“無字碑”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

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她作為一位女子,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並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所以,武則天幹脆將自己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做出評價。

無論哪種說法,湮滅不了的是一代女皇的豐功偉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翦伯讚先生也認為:“武則天是自認為她在位時,扶植寒弱,打擊豪門,發展科舉,獎勵農桑,繼貞觀之治,啟開元全盛,政績斐然,彪炳史冊,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高蓋世。”

一代女皇,以一塊無字之碑保持著自己沉默的姿態,這一沉默便是千年。千年前,那個“抱在娘懷也嬌嫩,不愛胭脂愛乾坤”的女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紀裏,可曾想到,自己將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獨一無二”,留給史書一頁新,卻惹得後人論古今……

名家巡禮

宋慶齡:(1893-1981),少年時代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製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後在東京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世稱“國母”。

康震眼中的李清照——一朵開在亂世的傲菊(1084-1155)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一年的百脈湖,蓮花灼灼的深處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姐妹,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這優美怡人的場景讓人覺得意猶未盡,耐人尋味。在相隔千年之後,我們讀到一個時代的嫵媚。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秀發香腮,麵如花玉。她躺在閨房中,或者傻傻地看著沉香嫋嫋,或者與侍女鬥一會兒嘴。李清照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並得到文化的教育,這在千年封建社會中並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並沒有按常規初識文字,嫻熟針繡,然後就等待出嫁。她飽覽著父親的藏書,她跟隨父親學作詩,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內秀如竹,十六歲那年,《如夢令》出,整個汴京都在爭相轉述。直至千載之後的今天,我們都不得不為“綠肥紅瘦”之絕妙而驚歎不已。

可以喝到酩酊大醉,可以用柔美雋麗的詩詞寫著美好的人生。不久之後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她的愛情不似羅密歐與朱麗葉,經曆千難萬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一開始就跌在蜜罐裏。

夫婿趙明誠是一位才華少年,兩人可謂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文學的雅興外,還有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封建時代的父母之意婚姻下,二人能有這樣的愛情,真是天賜良緣了。中國文學史上,陸遊與表妹唐琬留下愛的悲傷,李清照最初的愛情則為我們留下了愛的甜美。“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賦,此花不與群花同”,清照頗帶幾分調皮地嬉笑於花枝花簇間與夫君耍玩的纏綿闖入我們的眼簾。

然而這樣的時光,在清照漫長的一生中,是極為少見的。不幸的事件接踵而來,父親李格非因“元祐黨爭”遠謫邊郊,公公趙挺之非但見死不救,甚至還有落井下石之嫌,他對年幼的兒媳的態度,也如日落西下轉變。在那個父為子綱的時代裏,這自然也連帶影響了趙明誠對自己嬌妻的態度。趙明誠是無意為愛而拋棄一切,甚至要想保住乃至升遷自己的職位。於是她隻有遠避娘家。而這樣的打擊與苦難對於年僅二十歲的李清照來說,才剛剛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