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節蔬菜栽培采用了溫室、大棚、小拱棚等保護地生產設施,與露地相比,作物生長的小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棚內溫度、濕度明顯升高,光照強度明顯變弱,作物的長勢、長相及相應的病蟲害發生了諸多變化。露地的常規蔬菜栽培技術已不再適應設施生產,必須采取針對性的管理對策,把握好五大技術關鍵,才能確保反季節栽培的圓滿成功。
(一)降低棚內濕度,控製病蟲害的發生
1.棚內濕度明顯偏高原因
覆蓋薄膜進行反季節栽培後,由於薄膜的氣密性較強,棚內土壤水分蒸發和作物蒸騰使棚內空氣濕度明顯提高。根據筆者多年的連續跟蹤觀測,塑料大棚內空氣濕度平均比外界增加18%。
在冬季很少通風的情況下,特別是陰天、夜間,大棚空氣濕度基本處於飽和或接近飽和的狀態。這種高濕狀態,對所有的蔬菜都是不適宜的。
2.濕度過高的危害
濕度過高,會引起作物莖葉生長過旺而徒長,影響作物開花結果,並導致各種病害的發生和迅速蔓延。如茄子綿疫病、菜椒疫病、大白菜軟腐病等,這些病都會在短短的幾天內暴發成災。
所以說,降低設施內空氣濕度,控製病害發生是大棚管理的第一要務!
3.降低大棚濕度的七項措施
一是深挖外圍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二是經常通風,散出大棚水汽。三是大棚覆蓋無滴膜,增加透光量,提高棚溫。
四是棚內采用地膜覆蓋,減少地表水分蒸發,從而降低空氣濕度,並能除草、保墒。五是在病蟲防治中少用水,盡量噴細霧或使用煙霧劑。六是冬季噴藥應在晴天上午或中午進行,便放風、排濕。七是澆水要科學,禁止漫灌,以抑製地表蒸發。
澆水時盡量澆到根部,使水分直接補充到作物根際。有條件的盡量進行滴灌;冬季和早春澆水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濕。
(二)解決連作障礙及土壤的酸化、鹽堿化難題
1.舊棚裏土壤的無機養分經常不平衡
農民普遍地重視氮肥施用,而大多忽視磷鉀肥的使用。
特別是鉀素營養,一方麵施用少,另一方麵,蔬菜對鉀的吸收以及轉移量大,長此以往,形成了氮過剩、磷富集、鉀不足的無機養分不平衡狀態。
2.棚內土壤酸化、鹽堿化的原因及危害
由於反季節栽培中大量施用氮素化肥以及人糞尿,使土壤中硝酸鹽濃度逐年增高,引起土壤酸性化。另外,反季節栽培中,土壤內的鹽分難以淋溶,鹽分隻能隨水分的蒸發向上運動,在耕作層不斷積聚,導致土壤的次生鹽漬化(鹽堿化)。
危害是增加鋁、鐵、錳的可溶性,降低鈣、鎂、鉀、鉬的可溶性,從而引起鈣、鎂、鉀、鉬的缺素症及鋁、鐵的中毒症。
3.連作障礙的產生原因及症狀
由於土壤多年連作,同一類作物吸收的養分單一,同時作物的分泌物及病殘體留在土中,隻適合特定的生物、微生物生存,從而打破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與有害微生物之間、有益生物與有害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使土壤理化性質變壞,團粒結構變差。土中營養元素失去平衡,微生物種群失去平衡,就會產生連作障礙。
長期連作後作物生長不良,發育遲緩,並導致病蟲殘留嚴重,土傳病蟲害猖獗。
4.避免土壤連作障礙及次生鹽漬化的八大技術對策
一是盡量施用有機肥。有機肥營養充分,元素齊全,並能培肥地力。二是增施磷、鉀肥,特別是補鉀。根據作物的生長需要合理搭配使用氮、磷、鉀,減少硝態氮的危害和對土壤的破壞。三是進行二氧化碳施肥,可以減少氮肥的施用。四是實行地膜覆蓋,抑製表土積聚鹽分。五是滿足作物對微量元素、敏感元素的需求,從而降低肥料用量,提高施肥效率。六是利用夏季高溫種植生長速度快、吸肥能力強的玉米或蘇丹草,可從土壤中吸收大量遊離的硝酸鹽,從而降低土壤溶液濃度。七是利用雨水淋鹽,或夏閑時灌水洗鹽。八是種植耐鹽的作物(水果、花卉、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