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無公害蔬菜的標準及其生產加工的關鍵技術(1 / 3)

蔬菜種類繁多,營養豐富,內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糖、酸等物質。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蔬菜種植麵積不斷擴大,人均蔬菜擁有量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對蔬菜由量的需求向質的要求發展。適銷對路的安全、優質、無汙染的無公害蔬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求並贏得市場的青睞。

(一)什麼是無公害蔬菜

無公害蔬菜是指農藥殘留、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和病原微生物不超標、不造成環境汙染的商品蔬菜。從廣義上講,無公害蔬菜應該是集安全、優質、營養為一體的蔬菜的總稱。

安全主要是指蔬菜不含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或將其控製在安全標準以下,從而對人體健康不產生危害。優質主要是指商品質量,不僅要發育正常,成熟良好,而且要求質地口味俱佳。營養是指蔬菜的內在品質,是人們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的主要來源。

無公害蔬菜屬於綠色食品的範疇,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標準:

蔬菜產品的生產和原料產地必須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各種有害物質的殘留量應符合國家規定的允許標準。

原料蔬菜的栽培管理,必須遵循一定的技術操作規程。對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安全使用標準。灌溉水質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水質標準。

蔬菜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貯運、銷售等各個環節,必須符合我國食品衛生法的要求。

最終的蔬菜產品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按標準驗收,達到合格標準。

(二)生產無公害蔬菜對栽培環境的要求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必須無工業廢氣、廢水、廢物和醫療廢棄物汙染。因此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必須選擇生態環境良好,遠離工業和醫院等汙染源3000米以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水利設施齊全的地域。對擬作為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土壤、灌溉水、空氣應進行檢測,符合《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環境質量要求》下限標準方可確定作為無公害蔬菜基地使用。

(三)蔬菜汙染的主要來源

1.農藥汙染

長期不合理、超劑量使用化學農藥,使得害蟲和病原菌種群的抗藥性逐年增強,抗藥性的增強又迫使蔬菜生產者不斷加大農藥的用量,增加使用農藥的次數,且農藥的使用濃度越用越大,同時高殘留農藥和劇毒農藥的使用也越來越廣,致使蔬菜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越來越高。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不但直接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還嚴重破壞菜田生態環境。

2.肥料汙染

為了獲得一定的產量,大量使用無機化肥,尤其是片麵大量使用無機氮肥,不僅導致蔬菜產品組織內硝酸鹽大量積累,而且造成地下水的高度富鹽基化,人體攝入後危害身體健康。

用未經充分腐熟的有機糞肥對蔬菜進行追肥,也可能造成蔬菜的生物汙染。

3.工業“三廢”汙染

工業“三廢”是指廢水、廢渣和廢氣,含有的有害物質包括二氧化硫、氟化氫、氯、乙烯、氮氧化物、酚類化合物、鉛、鋅、銅、鉻等20多種物質。工業“三廢”通過汙染周圍環境中的水、土壤和空氣,從而汙染蔬菜。

4.有害微生物汙染

從醫院排出的汙水以及城鎮生活汙水,含有沙門氏杆菌、病毒、大腸杆菌、寄生性蛔蟲等,流入菜田,造成蔬菜汙染。速生葉菜生產過程中潑澆人糞尿,使有害微生物汙染更為嚴重。

另外有些菜商在販運、銷售蔬菜過程中用汙水浸泡和清洗蔬菜,常導致蔬菜的二次汙染。

5.激素和保鮮劑汙染

果菜類蔬菜為了促進坐果,常使用各種保花保果的生長調節劑;為了促進果實成熟和提早上市,經常依靠激素催熟;有些蔬菜在貯存期間常使用保鮮劑,以延長保鮮期。不適當地濫用激素和保鮮劑,都會使蔬菜產品受汙染和降低其風味品質。

(四)無公害蔬菜的采後處理技術

我國蔬菜資源豐富,蔬菜產量約達5億噸,居世界第一位,而蔬菜腐爛損耗率達到40%~50%,嚴重製約著蔬菜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積極發展蔬菜加工業,不僅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產後附加值,還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和區域性高效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發展蔬菜產後加工十分必要。

蔬菜采收以後,仍然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繼續進行一係列生理生化變化,稱為後熟或呼吸作用。這個過程再繼續進行,蔬菜將軟化、解體,稱作衰老階段。通過對蔬菜采後環境條件有效控製,能達到保鮮保質,延長供應期的目的,可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1.采前應注意的事項

蔬菜從栽培開始就應考慮到如何減少采後貯藏的損失。

在選用品種上,除了其他因素外,利用耐貯藏的品種也是措施之一。在栽培過程中增施磷肥、鉀肥,控製氮肥用量,增加產品中幹物質含量,減少水分含量;增施鈣肥,減少貯藏期生理病害;采前半個月適當控製澆水,減少產品水分。依據蔬菜品種特性、貯藏時間的長短和氣候狀況,各種蔬菜有不同的采收適期。采收過早,果實尚未充分發育,在貯藏期間容易失水,果皮易皺縮,有時還會增加某些生理病害的發生率;采收過晚,有些品種會大量落果,果肉鬆軟發綿,運輸時碰壓傷率高,同時,果實衰老快,縮短貯藏期。

2.正確的采收操作技術

果實的表麵結構是一個良好的保護層,損傷破壞這個保護層,就會破壞果實的貯藏性能,使其易感染病菌,造成腐爛。

因此,必須掌握正確的采收技術,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在采收過程中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以保證果實完整無損和防止折斷果枝。隻有認真做到輕摘、輕放、輕裝、輕卸,避免造成指甲傷、碰壓傷、刺傷和摩擦傷,才能達到保證品質和減少損耗的目的。為防止采後蔬菜病蟲危害、果實腐爛變質,延長蔬菜保鮮期,采前應噴施無公害農藥。

3.整理和清洗

許多蔬菜在分級前後需要整理和清洗。整理和清洗是為了去掉蔬菜表麵的泥土、雜物、農藥、化肥等汙物,摘除黃葉、老葉等不宜做商品的多餘組織器官,使蔬菜更加美觀、幹淨,便於分級、包裝,或塗被一些保鮮劑及其他防腐處理。不同的蔬菜清洗方法不同,莧菜、芹菜可用普通清水衝洗,番茄可用1%漂白粉水溶液清洗,防止病菌的傳播。清洗後一定要晾幹表麵水分,再做其他處理。有些蔬菜不能進行清洗,如青花菜清洗後易腐爛,更不耐貯藏。

4.果菜的分級

果菜分級的主要目的是使其達到一定的商品標準。分級時,將大小不勻、色澤不一、染病及有損傷的果菜剔除,再按照分級標準進行大小分級及品質選擇,不合格的作為等外品處理。分級方法主要憑感官為手工操作。

5.果菜的包裝貯藏

(1)包裝果菜包裝是標準化、商品化、保證運輸和貯藏的重要措施。在現代商品運輸中,包裝尤為重要。它不僅起著保護果菜品質的作用,而且是降低費用、擴大銷售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了合理的包裝,才有可能使果菜在運輸中保持良好的狀態,安全地到達目的地。合理的包裝可以減少因互相摩擦、碰撞、擠壓而造成的機械損傷,減少病害的蔓延,避免果菜發熱和溫度劇烈變化所引起的損失。

要根據蔬菜的種類,選擇合理的包裝方式和包裝材料。

包裝方式主要有:塑料薄膜袋包裝、紙袋包裝、篾簍裝等。包裝材料種類繁多,如塑料薄膜按功能分有:防露薄膜、乙烯吸附薄膜、抗菌性薄膜等。在包裝袋中放置乙烯脫除劑、脫氧劑、二氧化碳吸收劑等保鮮劑,可降低蔬菜的呼吸等後熟作用,延長蔬菜的保鮮期。包裝後,對蔬菜進行電離輻射、等離子體和臭氧處理、低能和高能電子輻射、短波紫外線照射和高負電位處理,都可抑製蔬菜呼吸作用,延長蔬菜的保鮮期。

(2)貯藏

溫度:從菜園到收購站和加工廠的短期運輸中,國內農民不可能采用降低蔬菜體溫的預冷工作設備。為了減少高溫造成損失,運輸可在陰涼的早晨或傍晚進行。出口蔬菜集中到收購站或加工廠後,應立即預冷,並放入貯藏庫中貯藏,使蔬菜處於適於貯存的低溫環境中。在可能的條件下,蔬菜在采後應一直處在適宜的低溫下,如番茄、黃瓜為10~12°,芹菜為1~3°。適宜的低溫是減少蔬菜采後損失的主要措施。

濕度:蔬菜采後從運輸到貯藏,也應給予其適宜的濕度環境。喜潮濕環境的蘿卜、黃瓜等蔬菜,應給予空氣相對濕度90%~95%。如果運輸或貯藏環境空氣幹燥,則上述蔬菜易失水萎蔫,降低商品價值。貯藏期喜幹燥環境的圓蔥和大蒜等,應給予80%以下的空氣相對濕度,如空氣濕度過大,則易引起腐爛變質。蔬菜在貯藏庫中的濕度可用通風或噴水來調節,在運輸過程中,可用浸濕包裝材料和通風來調節。

調節氣體成分:調節蔬菜貯藏環境中的空氣成分含量,是延長蔬菜貯藏期的有效方法。一般是用不透氣的塑料薄膜袋包裝蔬菜的辦法,利用蔬菜的呼吸作用,自然降低包裝物內氧氣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來抑製和降低蔬菜呼吸作用,達到延緩蔬菜衰老、延長貯藏期的目的。一般黃瓜貯藏的適宜空氣成分為氧3%~5%,二氧化碳8%~10%;菜豆為氧2%~3%,二氧化碳低於2%。當氧氣含量過低時,應適當通風排出部分二氧化碳,通入氧氣,以免因氧含量過低,發生無氧呼吸,造成蔬菜中毒,縮短蔬菜貯藏期。在貯藏過程中,應注意通風,排出蔬菜放出的乙烯氣體,降低貯藏環境中的乙烯濃度,防止乙烯濃度過高,促進呼吸作用增強,加快蔬菜後熟和衰老。

病蟲害防治:需要貯藏的蔬菜,必須嚴格挑選出已有病蟲害的產品。很多病蟲害會從田間帶入貯藏庫中繼續危害。為此,收獲前應及時噴藥防治。在貯藏庫中發生病害時亦可用藥防治,如馬鈴薯在貯藏中發生環腐病和晚疫病時,每立方米空間用14克50%的仲丁胺熏蒸12分鍾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