鏽病:
主要症狀:在菜豆生長中後期發生,主要侵染葉片,嚴重時莖、蔓、葉柄、莢均可受害。葉片和莖蔓染病,初見邊緣不明顯的褪綠小黃斑,直徑0.5~2.5毫米,後中央稍突起,漸擴大出現深黃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出紅褐色粉末。後在夏孢子堆或四周生紫黑色皰斑,有時葉麵或葉背可見略突起的白色皰斑。寄主衰老後,葉片枯死。莢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皰斑,表皮破裂後,散出褐色孢子粉。
防治方法:用50%粉鏽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等噴霧,7~10天噴1次,共2~3次。
細菌性疫病:
主要症狀:菜豆細菌性疫病又稱火燒病、葉燒病,是菜豆的常見病害。該病除危害菜豆外,也可侵染豇豆等。菜豆地上部分葉、莖蔓和豆莢均可發病,而以葉部為主。被害葉片、葉尖和葉緣初呈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像開水燙狀,後擴大呈不規則灰褐色的斑塊,薄紙狀,半透明。幹燥時易脆破,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圈,嚴重時病斑相連似火燒狀,全葉枯死,但不脫落。潮濕時腐爛變黑,病斑上分泌出黃色菌膿,嫩葉扭曲畸形。莖上病斑呈條狀紅褐色潰瘍,中央略凹陷,繞莖一周後,上部莖葉萎蔫枯死。豆莢上病斑多不規則,紅褐色,嚴重時豆莢萎縮。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選用50%加瑞農、70%可殺得、75%百菌清、50%百菌通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30%DT殺菌劑400倍液,200毫克/千克農用鏈黴素,200毫克/千克新植黴素、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7天噴1次,連續噴藥3~4次。
灰黴病:
主要症狀:菜豆的莖、葉、花莢均可染病。莖部感病先從基部向上11~15厘米處開始出現雲紋斑,周邊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黃色。幹燥時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纖維狀,潮濕時病斑上生灰色黴層。有時病菌從莖分枝處侵入,使分枝處形成小漬斑,凹陷,繼而萎蔫。成株葉片感病,形成較大的輪紋斑,後期易破裂。苗期子葉也受害,呈水漬狀變軟下垂,最後葉緣出現清晰的白灰黴層。
防治方法:用10%速克靈煙劑每畝250克,或45%百菌清煙劑每畝250克,傍晚閉棚點燃。遇陰雨天可用10%萬黴靈粉塵劑,每畝1千克噴粉。晴天也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每7天噴1次,連續噴藥3次。
菌核病:
主要症狀:菜豆菌核病主要發生在保護地栽培的春菜豆和秋延後菜豆上。發病時,多從莖基部或第一分枝分杈處開始,初水漬狀,逐漸發展呈灰白色,莖表皮發幹開裂,呈纖維狀。潮濕時,在病組織中間生成鼠糞狀黑色菌核,病斑表麵形成白色黴層,嚴重時導致植株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及時噴藥保護,常用藥劑有10%速克靈煙劑,每畝每次250克,傍晚點燃;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對老葉與植株基部土壤重點噴藥,每10天噴1次,共噴藥2~3次。
花葉病:
主要症狀:菜豆感染花葉病後葉片呈明脈、缺綠或皺硬,新長出的嫩葉則呈花葉,其綠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呈袋狀,有些品種感病後變為畸形,病株矮縮或正常,果莢一般正常。
菜豆黃色花葉病毒所引起的症狀比其他毒株所引起的較為嚴重,花葉的色澤較黃,葉片向下彎曲也較嚴重。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0.5%抗毒劑1號300倍液噴霧,10天噴1次,連噴3~4次。
常見蟲害:菜豆常見蟲害有豆莢螟、豆蚜、美洲斑潛蠅、溫室白粉虱。
豆莢螟:參見豇豆“病蟲害防治”部分。
豆蚜: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美洲斑潛蠅: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溫室白粉虱: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莧菜
1.生長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莧菜原產於溫帶和亞熱帶,為喜溫作物,在平地到海拔2200米的溫帶和熱帶都有分布。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對莧菜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種子在10~12°時緩慢發芽,14~16°發芽較快,22~24°發芽最快,但超過36°時發芽和出苗均受阻。生長適宜溫度為24~26°,低於10°或高於38°時生長極慢或停止。莧菜不耐寒,生長中遇0°就受凍害,並很快死亡。
莧菜喜濕潤的氣候條件,適宜的分布區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的地區。種子發芽需水不多,但土壤相對濕度低60%時發芽緩慢。根部發達,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由於大部分根係集中在表層土壤中,因而不耐旱,現蕾至開花期水分不足時,會降低高度,分枝減少,而持續幹旱還易引起病蟲害。
莧菜耐澇性較差,過度潮濕或地麵積水,都會影響生長,甚至死亡。遇多雨大風天氣,容易倒伏。
莧菜為短日照作物,8~10小時的持續短光照促進提早開花結實。
莧菜為喜肥作物,通常以土層深厚、連年施肥的改良土壤為適宜,最好是肥多的菜園地。貧瘠的沙地、結構不良的黏土地、冷黏低濕地等都不適宜種植。莧菜對土壤適應性較好,酸性土壤和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但以pH值6.5~7最為適宜。
2.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1)茬口安排
莧菜從春季到冬季均可種植,早春利用塑料大棚、小棚和地膜進行反季節栽培,一般2月播種,4月中上旬上市。夏秋高溫時,用遮陽網覆蓋降溫栽培莧菜,可以堵伏缺,解決夏秋淡季的葉菜供應。近幾年來,在越冬茬利用設施保溫進行栽培,特別是利用塑料大棚種植茄果類、瓜類的同時,間套莧菜,在冬季也可以有莧菜上市了。
(2)常用品種
反季節莧菜品種應根據本地市場需要選擇食口性好、產量高、抗逆性較強的品種。現將莧菜主要品種介紹如下,以供選擇。
按葉色分類:莧菜除野莧和籽用莧外,按葉片顏色可分為三種:
紅莧:如武漢、廣州的紅莧。葉長、葉柄及莖都為紫紅色,葉肉厚,葉麵皺縮,口感綿軟。
青莧:如廣州的綠莧。葉和葉柄青綠色,葉麵開展,株高較紅莧高,口感稍偏脆硬,較耐熱,適於夏、秋季栽培。
彩葉莧:如常州的彩葉莧、廣州的花紅莧、杭州的一點紅。
莖部綠色,葉邊緣綠色,近葉脈處紫紅色,葉片上半部嵌有紫紅色的斑塊,葉麵稍皺,早熟,耐寒強,適於早春播種。
按葉形分類:莧菜按葉形分為尖葉和圓葉兩種。
圓葉莧菜:成株高30厘米左右。全株15片葉,大葉長7厘米,寬可達6厘米,葉呈長卵圓至闊圓形,先端鈍圓,葉麵常有皺紋,葉緣近全緣;葉片正麵綠色(或綠色夾有紫紅色斑塊,或全為深紫紅色),背麵青綠色,葉炳及莖均綠色(或深紫紅色);莖、葉上均有白色短茸毛。產量高,嫩莖葉柔軟宜熟食,別具風味。但生長較慢,成熟較晚。其耐熱、耐旱性強,耐寒性弱,抗病蟲能力強,有時易患白鏽病。在溫暖、水肥充足條件下,播後40餘天可收獲。采收要及時,否則纖維增多,品質降低。一般畝產2000千克。如重慶大紅袍、上海米莧、南京大耳莧等。
尖葉莧菜:成株高30厘米以下。全株12片葉,葉片較狹長,大葉長7厘米,寬3.6厘米,呈寬披針形,灰綠色帶深紫色或全為深紫紅色,葉緣近全緣;葉柄及莖均為紫紅色,葉、莖上布滿白色短茸毛。幼株肉質略粗,含纖維多,宜熟食,品質稍差。耐熱、耐旱性強,耐寒性弱,但比圓葉莧菜稍耐寒,抗病蟲能力較強。植株生長較快,生長期30~40天,早熟,畝產1500千克。如杭州的一點紅、上海尖葉紅米莧。
(3)整地作畦
前茬作物收畢,土壤翻耕曬垡。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千克,餅肥20~25千克,高效複合肥15~20千克作基肥。然後做畦,畦寬2.8~3米,畦間挖寬25~30厘米、深18~22厘米的溝,畦麵整細整平,上虛下實。
(4)精細播種
莧菜種子細小,一般以直播為主。直播每畝用種1~3千克,如早春氣溫低,為保證足苗高產,需增加畝用種量。播種時為了能均勻撒播,可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後撒播,播後蓋草木灰,並澆濕畦麵(注意不能用水淋潑,以免衝走種子)。期間,為了提早莧菜出苗時間,低溫季節需用地膜覆蓋,防寒增溫,高溫季節需覆蓋遮陽網降溫。
(5)栽培管理
播種後,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應及時撤去遮蓋物,並拔除雜草。待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每畝施尿素2.5千克(兌腐熟稀薄人糞尿1000千克);苗高7厘米左右時,結合澆水再畝施尿素5~8千克。每次采收後,追1次肥,每畝追施尿素5~8千克,共追5~6次。
一般澆水在上午8時或下午4~5時進行,施肥則在晴天下午進行。雨天不要施肥,以免引起爛根。
(6)適時采收
莧菜是一次播種、分批采收的葉菜。莧菜長到4~6葉時,株高10~15厘米即可采收上市。第一次采收,多與間苗相結合。一般在播種後30~40天開始采收。
采收時要掌握收大留小、留苗均勻的原則,以增加後期產量。
每次在拔收時,注意除草,以保證莧菜的產量和品質。嚴禁用汙水清洗莧菜,合理包裝、貯運,防止二次汙染。
(7)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莧菜常見的病害有白鏽病和病毒病。
白鏽病:
主要症狀:主要危害葉片。葉麵初現不規則褪色斑塊,葉背生圓形至不定形白色皰狀孢子堆,直徑1~10毫米,嚴重時皰斑密布或連合,葉片凹凸不平,終至枯黃,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一是從無病株選留種,播前用種子重量0.2%~0.3%的25%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拌種。二是加強肥水管理,適度密植,清溝排漬降濕,避免偏施氮肥。三是發病初期選噴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甲霜鋁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上述藥劑如與增產菌每畝30~50毫升或植寶素6000~9000倍液混合噴施,並注意交替使用,可起到促進生長及減輕病害雙重作用。
病毒病:
主要症狀:全株受害。病株葉片卷曲或皺縮,有的出現輕花葉,有的出現壞死斑。
防治方法:可用抗毒劑1號300~400倍液防治,由苗期開始,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或5%菌毒清水劑200~500倍液,每7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常見蟲害:莧菜的蟲害主要是蚜蟲。可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西葫蘆
1.生長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西葫蘆是短日照植物,對短日照條件反應最敏感的時期是1~2片真葉展開時。在苗期管理上應盡量縮短日照時數,保證每天8小時左右的日照,這樣可以多形成雌花。到初花期保證11小時光照,使西葫蘆多結瓜。
西葫蘆是一個喜強光的果菜類蔬菜,光照充足可提早第一雌花的開放,進入結果盛期更需要強光。光照弱植株表現徒長,葉色淡,葉柄長,葉片薄。如遇連陰天光照不良,再加上高濕條件,極容易引起化瓜。
西葫蘆屬於喜溫蔬菜,但對溫度的要求比其他瓜類蔬菜低一些,整個生育期的生長最適溫度為18~28°,發芽期最適溫度為25~30°,幼苗期最適溫度為18~20°,開花結果最適溫度為22~25°。西葫蘆也比較耐寒,經過耐寒鍛煉的秧苗,能耐短時間的0°低溫。
西葫蘆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一般需田間最大持水量在85%。在西葫蘆栽培中,坐果以前的幼苗不需要過多的水分,一般不用澆水,如果給水過多,容易旺長造成減產。結果期,則需較多的水分和養分,空氣濕度不宜過高,尤其是白天空氣相對濕度偏大時不利於授粉受精,且易引發病害。
西葫蘆根係發達,具有很強的吸肥能力,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也很強,因此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為了獲得早熟、高產、優質的產品,仍以沙質壤土或壤土為宜。最適宜的土壤pH值為5.5~6.8。
西葫蘆吸肥力很強,一生對鉀的需要量最多,其次是氮,第三是鈣,第四是磷,第五是鎂。據測定:每收獲1000千克產品需從土壤中吸收氮3.92千克,磷2.13千克,鉀7.29千克,氮、磷的吸收量均超過黃瓜。在其生長初期,吸氮較多,栽培上前期必須有充足的氮肥,中期磷鉀的吸收量逐漸增多。
至結果期,吸收鉀、磷、氮達到高峰,因此生產上應有足夠的肥料供應,以確保高產。
2.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1)茬口安排
秋冬茬: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初開始育苗,9月下旬至10月定植,10月中下旬開始采收,到翌年1月上中旬結束。
冬春茬:一般是從12月中上旬育苗,翌年1月下旬定植,2月上中旬開始采收,直到5月上中旬結束。
越冬茬:一般是10月上中旬開始育苗,11月中下旬定植,元旦前後開始采收,到“五一”前後結束。
(2)常用品種
反季節西葫蘆無公害栽培應選擇抗病、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種子質量要符合以下標準:純度逸85%,淨度逸97%,發芽率逸80%,水分臆9%。
目前生產中應用較多的幾個優良品種是:阿太一代、一窩猴、花青西葫蘆、黃河超青、晶瑩一號、綠寶石和早青一代等。
阿太一代: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早熟雜交一代種。植株矮生,蔓長30~50厘米,葉色深綠,近葉脈處有灰白色斑點。雌花密。瓜長圓筒形,嫩瓜皮色深綠,縱徑28~30厘米,橫徑約14厘米,嫩瓜重2~3千克,肉質細嫩,風味好,品質佳。早熟,播種50天後可始收重0.25千克的嫩瓜。耐寒,抗病。適宜春季露地及保護地栽培。一般畝產5000千克以上。
一窩猴:為天津市北郊的地方品種。植株莖蔓短,分枝多。葉綠色,密布茸毛。第一雌花著生在主蔓第八節,可結瓜3~4個。瓜長筒形,縱徑36厘米,橫徑16厘米,單瓜重1~2千克,嫩瓜皮青綠色間有細密網紋,肉質鮮嫩,品質佳。
老熟瓜皮紅黃色,肉乳黃色。早熟。較耐寒,耐熱性差,易感病毒病、白粉病。適宜溫室或大棚春季早熟栽培。畝產3500千克左右。
花青西葫蘆:為內蒙古開魯縣和平鄉新品種研究所從俄羅斯引進品種中選育成的優良品種。植株矮生,株高約50厘米,開展度70厘米左右,葉柄直立,粗糙有棱刺,無側蔓。
瓜呈長圓筒形,嫩瓜外皮呈白色或淺綠色,瓜麵光滑。單株結瓜3~8個,多者可達12個。早熟,播種45天後即可摘重0.6~0.75千克嫩瓜。畝產量可達10000千克。適應性廣,抗病性強,抗逆性強,抗旱,耐鹽堿,抗寒,瓜不易老化。
黃河超青:為山西省金鼎生物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日本引進材料中選育的雜交一代種。無蔓型,生長勢強。株高50~60厘米,開展度45~50厘米,枝葉茂密,深綠,深裂葉,4~5節著生第一雌花,瓜碼密,坐果率高。瓜圓柱形,瓜皮翠綠鮮嫩,一般商品瓜280克左右,單株結瓜5~8個,畝產4500千克左右。早春播種,50天即可采收嫩瓜。適應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季種植,抗病、耐寒,適應性廣。
晶瑩一號:由山西晉黎來蔬菜種子有限公司育成。極早熟,矮生種,生長勢較旺,坐瓜比早青早5~7天。瓜條勻稱,色澤亮,瓜皮色較淺,大瓜皮色不變深。行株距60厘米伊60厘米。播後38天可采收250克左右的嫩瓜。
綠寶石: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育成的早熟、優質西葫蘆雜種一代。瓜長柱形,皮色深綠光亮,口感脆嫩,瓤小,果肉較厚。營養豐富,胡蘿卜素、維生素C、鈣、鐵等營養成分含量明顯高於現行推廣品種。嫩瓜可食,可做為特菜供應市場。單產可達5000千克。早熟,植株生長較旺,抗逆性強,在低溫下坐果能力強。主蔓結瓜能力強,側枝稀少,節間短。第一雌花著生節位6~8節,單株結瓜數平均為8.5個,單瓜重200~500克。適於各地保護地及早春露地栽培。
早青一代: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矮生種,株形矮小。極早熟,種植45天後可采收嫩瓜,結瓜性能好,雌花多、瓜碼密,同時可結2~3個瓜。瓜長筒形,嫩瓜皮色淺綠,畝產5000千克。
(3)育苗
苗床準備:
營養土配製:選用無病蟲源的田園土1/3,爐灰渣(或腐熟馬糞、或草炭土、或草木灰)1/3,腐熟農家肥占1/3;或無病蟲源的田園土50%~70%,優質腐熟農家肥30%~50%,三元複合肥(15頤15.15)0.1%。不宜使用未發酵好的農家肥。配製好的營養土均勻鋪於播種床上,厚度10~15厘米。
床土消毒:每平方米播種床用45%福爾馬林30~50毫升,加水3升,或72.2%霜黴威水劑400倍液噴灑床土,用塑料薄膜悶蓋3天後揭膜,待氣味散盡後播種。或按每平方米苗床用15~30毫克藥土作床麵消毒。藥土配製方法: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各8~10克(按1.1混合),與15~30千克細土混合均勻後撒在床麵。
種子處理:
藥劑浸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小時,或45%福爾馬林300倍液浸種1.5小時,再用10%磷酸三鈉浸種15~20分鍾,撈出洗淨催芽。
溫湯浸種:將種子用55°的溫水浸種,邊浸邊攪拌至室溫,然後用清水衝淨黏液後晾幹再催芽。
浸種催芽:消毒後的種子浸泡4小時左右後撈出洗淨,置28°催芽。包衣種子直播即可。
播種:
播種量:每畝栽培麵積育苗用種量200~400克,直播用種量400~800克。
播種方法:催芽種子70%露白後即可播種。播種時選擇晴天上午進行。播種前澆足底水,種子均勻撒播,覆蓋營養土1.5~2厘米。每平方米苗床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克,拌上細土均勻撒於床麵上。冬春播種育苗床麵上覆蓋地膜,夏秋播種床麵覆蓋遮陽網或稻草。幼苗頂土時及時撤除床麵覆蓋物。
苗期管理:
溫度:夏秋育苗需遮陽降溫,冬春育苗要增溫保溫。
光照:冬春育苗采用反光幕或補光設施等增加光照,夏秋育苗要適當遮光。
水肥:播種和分苗時水要澆足,以後視育苗季節和墒情適當澆水。苗期以控水控肥為主,在秧苗2~3葉時,可結合苗情用0.3%尿素根外追肥。
覆土:種子拱土時撒一層過篩床土,加快種殼脫落。
分苗:當幼苗子葉展平,真葉顯現,移入直徑10厘米營養缽中。也可在育苗床上按株行距10厘米伊10厘米劃塊分苗。
有條件的,最好直接播在直徑10厘米營養缽中,或在苗床上按株行距10厘米伊10厘米播種,不進行分苗。
煉苗:冬春育苗,定植前1周,溫度控製在白天15~25°,夜間6~8°。夏秋育苗逐漸撤去遮陽網,適當控製水分。煉苗結束後,幼苗的環境條件應盡可能與定植田環境條件一致,以利於定植後緩苗。
壯苗標準:子葉完好,莖基粗,葉色濃綠,下胚軸較短,無病蟲害。
(4)移栽定植
前茬:前茬要求為非瓜類蔬菜。為防止病菌傳播、蔓延,可與大蒜、大蔥、韭菜、辣椒等抗病、耐病菜類輪作。
施肥作畦:根據土壤肥力和目標產量確定施肥總量。
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2/3、氮肥1/3作基肥。基肥以優質農家肥為主,2/3撒施,1/3溝施,按照當地種植習慣做畦。
棚室消毒:棚室在定植前要進行消毒,每畝設施用80%敵敵畏乳油250克拌上鋸末,與2000~3000克硫磺粉混合,分10處點燃,密閉1晝夜,通風後無味時定植。
科學定植:
定植時間:冬春季節,在地下10厘米處最低土溫穩定通過12°後定植。秋季根據苗齡確定定植時間。
定植方法及密度:定植前2天苗床或營養缽要澆透水。
冬春季節,定植應選擇晴天的上午進行,定植壟要覆蓋地膜。
保護地可采用大小行栽培。根據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及栽培習慣,一般每畝定植2000株左右。長季節大型溫室、大棚栽培,每畝定植1300~1700株。
(5)栽後管理
溫度調控:通過揭蓋草簾,通風等措施來實現溫度控製。緩苗期:白天28~30°,晚上不低於18°。緩苗後:白天20~25°,夜間不低於13°。
光照管理:采用透光性好的耐候功能膜,保持膜麵清潔,白天揭開保溫覆蓋物。日光溫室後部張掛反光幕,盡量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夏秋季節適當遮陽降溫。
濕度調控:根據西葫蘆不同生育階段對濕度的要求和控製病害的需要,最佳空氣相對濕度的調控指標是緩苗期為80%~90%,開花結瓜期為70%~85%。
二氧化碳管理:有條件時,冬春季節棚內應補充二氧化碳,使設施內的濃度達到800~1000毫升/立方米。
肥水管理:定植後及時澆水,3~5天後澆緩苗水,根瓜坐住後,結束蹲苗,澆水追肥。一般7~10天澆1次水,10~15天追1次肥,每畝追肥量為腐熟人糞尿1000千克和硫酸銨20~25千克。冬春季節不澆明水,而且要選晴天的中午進行。
植株調整:
吊蔓或插架綁蔓:長季節栽培,用尼龍繩吊蔓或用細竹竿插架綁蔓。
摘除側枝、打底葉及疏花疏果:保護地栽培應及時摘除側枝,采用落蔓方式調整植株高度。病葉、老葉、畸形瓜要及時打掉。若雌花太多應及時進行疏花疏果。
輿人工授粉:西葫蘆反季節栽培需進行人工授粉。根據栽培方式、栽培季節及品種的不同,授粉應在上午7~10時進行,選擇當天開放的雄花給當天開放的雌花授粉,每朵雄花可授2~3朵雌花。
(6)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西葫蘆常見病害有菌核病、灰黴病、蔓枯病、綿疫病、霜黴病、炭疽病、病毒病等。
菌核病:
主要症狀:西葫蘆菌核病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其危害部位主要是莖蔓和瓜。發病初期莖蔓上出現水漬狀淡綠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病部變褐,軟化腐爛,表麵長滿白色黴狀物。而後在病部表麵形成灰黑色菌核,最後病部以上莖蔓整個枯死。瓜條感病後,先形成水漬狀病斑,軟腐,隨後病部長滿白色棉絮狀白黴,最後在發病部位長出灰黑色菌核。幼苗發病時在近地麵幼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病斑,病斑很快繞莖一周,幼苗猝倒。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或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50倍液塗抹病斑。一般每隔1周噴1次,噴藥時注意噴在莖的基部、老葉、土表及瓜條上,連噴3~4次。大棚用10%速克靈煙劑或30%百菌清煙劑熏煙,每畝每次250克;或5%百菌清粉劑噴粉,每畝每次1千克,7~10天噴1次,視病情連續3~4次。
灰黴病:
主要症狀:發病時,病菌先侵染開放的花朵。長出灰色黴層後,再侵入瓜條,造成臍部腐爛,受害瓜迅速變軟,萎縮腐爛,病部密生灰色黴層。染病的花落到葉片上,引起葉片發病,產生大片枯斑。病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邊緣明顯,表麵生有少量灰黴。莖蔓受害,引起局部腐爛,嚴重時使莖蔓折斷,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未發病前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或1.1.240波爾多液噴霧進行預防。田間出現病株後及時噴藥。使用的藥劑有50%腐黴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嘧黴胺(施佳樂)懸浮劑12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如病菌對速克靈、撲海因、多菌靈等產生抗藥性,可選用甲黴靈、施佳樂。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保護地還可以用30%百菌清或10%速克靈煙劑熏煙;或5%百菌清或6.5%甲黴靈粉塵劑噴粉。
蔓枯病:
主要症狀:西葫蘆苗期發病,多在莖的下部,病部呈油漬狀,後變黃褐色,稍凹陷,表皮龜裂,常分泌出黃褐色樹脂狀物。嚴重時病莖折斷,導管不變色。成株發病,病莖表皮呈黃白色,枯幹,潮濕時變黑褐色,後密生小黑點。葉片上病斑黃褐色,圓形,有不明顯的同心輪紋,上生小黑點。病斑擴展至葉麵1/3以上時葉片便幹枯。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春雷氧氯銅(加瑞農)600~800倍液,或64%霜錳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葉、蔓要噴布均勻。
綿疫病:
主要症狀:葉片染病,初見黃褐色斑,後生白黴腐爛。
莖蔓染病,現綠褐色斑,多呈濕腐狀。果實染病,初在近地麵處出現水漬狀黃褐色斑,後病斑凹陷,病部密生白色棉絮狀黴,嚴重時病瓜腐爛。
防治方法: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M8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在發病中心要重噴,每隔5~7天噴1次,需防治3~4次。
霜黴病:
主要症狀:霜黴病是瓜類蔬菜中普遍發生的,而且是危害嚴重的病害,常在葉片上發病。苗期發病時,葉片開始褪綠變黃,最後枯死。成株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呈水漬狀黃色小斑點,逐漸發展呈多角形,後期病斑邊緣黃綠色,幹枯時易破。
在高濕條件下病斑背麵長出灰黑色黴層,嚴重時病斑連片,全葉黃褐色枯萎。
防治方法:從苗期即應開始田間病情調查,發現中心病株後,立即拔除並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或70%乙磷鋁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克露、克抗靈、克霜氰)800~1000倍液。也可以用1.5億活孢子/克木黴菌可濕性粉劑267克兌水50升噴霧。每5~7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炭疽病:
主要症狀:幼苗發病時,子葉邊緣出現褐色半圓形或圓形病斑。莖基部受害,患部縊縮,變色,幼苗猝倒。西葫蘆莖和葉柄感病後,病斑呈長圓形,稍微凹陷,初呈水漬狀,淡黃色,以後變成深褐色,病部如果環切莖蔓、葉柄一周時,上部隨即枯死。葉片受害時,最初出現水漬狀小斑點,後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的紅褐色病斑,病斑外圍有一圈黃紋。葉上病斑多時,往往互相彙合形成不規則形的大斑塊,幹燥時病斑中部破裂形成穿孔,葉片幹枯死亡。病斑後期出現許多小黑點,在潮濕時長出粉紅色黏稠物。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兌8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混合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農抗120水劑200倍液,每畝用藥液60~70千克,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
病毒病:
主要症狀:西葫蘆病毒病由於病原種類不同,症狀有黃化皺縮型、花葉型和兩者的混合型。
黃化皺縮型:自幼苗至成株均可發病,病株葉片先表現沿葉脈失綠,並出現黃綠斑點,以後整葉黃化,皺縮下卷,病株節間短縮,矮化。未枯死的植株後期花冠扭曲畸形,色較深,雌蕊柱頭短曲,大部分不能結瓜,或瓜小而畸形。
花葉型:自幼苗4~5片真葉開始發病,新葉出現明脈及褪綠斑點,後表現為花葉,嚴重時頂葉畸形,變為雞爪形狀,病株矮化,不結瓜或果實畸形。
防治方法:一是蚜蟲遷飛前鏟除瓜田周圍的雜草,並治蚜。苗期開始噴藥,直到定植後繼續防治蚜蟲。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20%菊·馬乳油2000倍液等。田間可鋪掛銀灰膜避蚜。二是發病初期噴灑20%鹽酸嗎啉胍·銅(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10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常見蟲害:西葫蘆常見蟲害有蚜蟲、白粉虱、紅蜘蛛、黃足黃守瓜、美洲斑潛蠅等。
蚜蟲: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溫室白粉虱: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紅蜘蛛: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黃足黃守瓜:
危害狀成蟲、幼蟲均可危害。成蟲咬食葉片成環形或半環形缺刻,嚴重時呈網狀,還能咬斷瓜苗,食害花和果實。
幼蟲剝食根皮或蛀入根內形成隧道,使植株枯萎。也能蛀入瓜果內危害,引起腐爛。
防治方法:關鍵主要是在瓜苗期及時防治成蟲和防止成蟲產卵。一是瓜苗移栽前後到5片真葉前,及時噴藥保護。
常用藥物有: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600~3000倍液噴霧防治成蟲。二是防治幼蟲可用90%晶體敵百蟲1500~2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澆根。
美洲斑潛蠅: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