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那一抹紫色的回憶(2 / 2)

葡萄是一種詩化了的水果。葡萄熟了,也正是傳說中的牛郞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日子,凡人躲在葡萄架下就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私情話。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一位村民漫步在村邊田野,觀看著月下葡萄的美景,走著、走著,突然,他聽到了一陣竊竊私語,時遠時近,他想起了那遙遠的牛郞和織女,莫非今晚他們真的下凡了?他尋聲走去,想探個好奇,原來是一對情男情女相會在葡萄架下。月光灑在幽靜的葡萄滕上,編織了一個又一個浪漫的故事。

葡萄是種老少皆宜的果實。七月,在葡萄飄香的季節裏,所在地方市場內外,到處擺滿了剛從不同田野采摘來的葡萄。看著滿街的葡萄,我的腦子裏浮現了幾個因葡萄而起的記憶片段。記得以前曾在一個權力部門工作,迎來送往時客人點名要浦江葡萄,浦江葡萄也隨他們的小車從鄉村田野走進了大都市。還有一次是在酒足飯時,一位上級領導說到浦江時,就情不自禁地說到了浦江葡萄,浦江葡萄讓他至今口齒生香回味無窮。他說:“浦江葡萄特別的鮮甜。”說到此時,他吃葡萄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歲月流逝而鮮甜尤在。

還記得那年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和同伴鑽進葡萄大棚裏,隻見葡萄綠葉蔭蔭,串串葡萄從葉子縫裏垂了下來。就像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來的,又活像顆顆巨大的紫色珍珠,個個水靈靈的,閃耀著碧玉般的光澤,那麼清澈,那麼晶瑩,同伴快速地按動著快門,記錄下了冬天葡萄的美景。攝影之餘,主人熱情的摘下一串葡萄讓我們品嚐,看著那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我們輕輕地剝去葡萄皮,小心的放進嘴裏,滿口的鮮甜讓我們不忍輕易下咽。別樣的味道產生了別樣的靈感。

想起葡萄還讓我想起了那首忍俊不禁繞口令詞:“青葡萄,紫葡萄,青葡萄沒紫葡萄紫,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我們就吃到了這種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葡萄,我們輕輕剝去薄皮,感覺到很難剝去,這時,村裏人告訴我,這種葡萄根本不用剝皮,是一種賽過美國提子的葡萄——“粉紅亞都蜜”。“滿筐圓實驪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園知此味,露華應不乞金盤。”元·鄭允端。《葡萄》詩,把我們從小吃的葡萄帶到了另一種境界,也讓我們吃到了別樣的葡萄美味,誘得我們一行人口水漣漣。吃著葡萄,說得葡萄,想象著葡萄般的生活明天。極目遠望那滿野飄香的浦江葡萄,串串葡萄尤如鑲嵌在豐安大地上串串紫珠,顧目生盼,耀眼生輝。

新疆和內地很不一樣,每個城市幾乎都是戈壁灘、沙漠上的綠洲,古時這些城市國家各自為政分分合合,不像漢地政權那麼穩固,到有點像中世紀歐洲或者古希臘古羅馬的城市國家。

途徑大片的戈壁灘和沙漠地,一片昏黃無邊無沿。新疆的曆史、城市、古跡有多少在沙漠戈壁灘下麵,想想這些不禁心驚。沙進人退的趨勢沒有被遏製,反而有加速的跡象。

沙漠或是戈壁灘裏白天一般也不會有太好的視線,總是彌漫著一層煙霧騰騰汙濁的空氣。不久你的右前方霧騰騰的出現山的影子,紅色灰色赭黃裸露的石頭上麵,隱約連綿的雪峰就是天山。

這是東天山的一部分。

真是天山。天上的山。一片混沌大漠中隻有雪峰暗暗泛著銀色冷光。

新疆對於車輛的限速很嚴,城市和主要城鎮的限速一般在時速40公裏,超速也可以,你就是想給當地交警送獎金,人家不會拒絕的。不僅外地車規規矩矩按限速開車,當地車也是慢慢悠悠,所以比較好的辦法,如果你弄不清當地的限速,就看看對麵或者前麵的當地車,一般不會出錯。

因為限速車開不快。過鄯善、火焰山,下午到吐魯番。

火焰山是一片紅色的石山,上山前可以看到連片的黃色土屋和路邊招攬生意的當地維族大爺。土屋頗有特色,幾乎鏤空,風幹葡萄幹的。除了葡萄幹,哈密瓜幹、甚至風幹羊肉也都是當地的特產。吐魯番的羊主吃堿性草和葡萄葉,味道不錯。

吐魯番市沒什麼可看的,市郊有大片的葡萄交易市場。直接開到葡萄溝,也就是葡萄鄉所在地,裏麵的路長有3-4公裏,時上時下,葡萄溝的盡頭在一座幹旱的沙山之下。

陽光灼人。

新疆最熱的也就是這一段。甘肅到星星峽的戈壁灘裏9月白天最熱也就在20多度30度上下,火焰山有37-38度,葡萄溝有36度左右。但除了遊客和當地拉生意的人很少有在火焰山停留的,葡萄溝可是這個鄉幾千維族生活居住的地方。

雖然熱,好在有水。

一股水流出坎兒井延堤壩激流直下,說是泉水小了點,說是河又感覺不太像河,就是在夏天流動的水也是冰冷刺骨。這是坎兒井由幾百裏外引來的天山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