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吐魯番那孜庫姆(1 / 2)

每每聽到那激昂的鼓樂齊鳴優美的旋律,目睹舞者優美的舞姿,在電視屏幕的那孜庫姆完整的舞蹈,身著白色內衣內褲,腰間係一條紅色的彩帶,穿黑色外套,頭戴花帽,腳蹬黑色皮靴的十二位小夥子首先登場亮相,在一支由兩女六男樂手組成的現場樂隊伴奏下,盡情舞蹈;身著黑上衣、紅裙子,頭戴花帽,腳傳白色皮鞋的十二位少女相繼出場,盡展自己優美的身段和高超的舞技。

小夥子們一邊屈膝像矮子一樣走路,下頜向前一伸一伸,五指並攏,雙手一先一後向前伸屈,一邊擠眉弄眼,時而搖頭晃腦,做出各種詼諧、滑稽的動作,時而模仿動物、瘸子等有缺陷的人的滑稽舞蹈,時而模仿勞動生活中有趣的動作。不論模仿什麼動作,都隨著音樂而舞,節奏感極強。

舞到高潮,一位身穿紅外衣的男子上場,不斷的挑逗同伴們,瀟灑的小夥子們以各種剛勁風趣的舞姿在姑娘麵前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美麗的姑娘則以輕盈的舞姿始終保持著矜持與清高。這時,一名叫再吐娜汗的姑娘故意將頭上戴的鮮花抖落在地上,引得小夥子們爭先恐後地去搶。整個過程幽默風趣,最終,那位穿紅外衣的小夥子經過施展絕技以身伏地,用嘴銜起鮮花獻給再吐娜汗,舞蹈進入尾聲。

電視裏的那孜庫姆是正規的舞蹈,民間的那孜庫姆則自由靈活,更能體現火辣辣的情感。當地人在婚禮、喜慶節日和晚會中都把那孜庫姆作為壓軸的節目,之後才是大家的麥西來甫。

那孜爾庫姆是維吾爾族男子競技性對舞形式的民間舞蹈,流傳於吐魯番的那孜爾庫姆是其中的奇葩,風格獨特,極富韻味,且有專門的曲調。舞蹈以《吐魯番木卡姆》樂曲開篇,中途用《再吐娜汗》舞曲過渡,最後轉入高潮開始表演那孜爾庫姆,舞蹈過程中始終有歌相伴,高亢激昂,震撼心靈。

吐魯番的那孜庫姆繼承了“高昌樂”的基本特點,吸收了漢族的鼓點節奏和跨腿跳轉技巧,融合了蒙古舞動肩等。舞蹈模擬勞動與日常生活動作,極盡詼諧、幽默、滑稽。是一種非常富於生活氣息,又非常輕鬆有趣的舞蹈形式。音樂節奏明快、曲調通俗,樂隊常用熱瓦甫、彈撥爾、艾介克、嗩呐、納格拉、手鼓伴奏,有的鄉村隻使用嗩呐和納格拉鼓。

吐魯番納孜庫姆的最大特點是能充分發揮舞者的獨創動作,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發揮,隻要樂器奏響,當地參加活動的人就會歡快的旋轉起舞。舞蹈動作各種各樣,有的以跨腿、聳肩及獨特的蹲步為主,有的輔以擠眉弄眼、搖頭晃腦等動作,詼諧、歡樂,極具喜劇色彩,有人說她是維吾爾版的“迪斯科”和漢族的秧歌舞,的確,那孜庫姆民間色彩十分濃鬱,她不需要特殊的技藝,隻要有點節奏感的人,就能隨音樂起舞。這是吐魯番獨有的一大特色,當地維吾爾族姑娘輕巧自如的舞姿,身著艾德萊絲裙瀟灑翻卷、黑亮的長辮子自由甩動、從柳葉眉中傳遞出來的柔情,火辣辣的溫暖著每位觀者的心。

那孜庫姆源於普通百姓的生活,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她的來曆有許多種說法。一說,“納孜”是古代一位民間藝人的名字,“庫姆”是擊鼓聲。很久以前,吐魯番有一位國王的兒子患有殘疾,不能走路。王宮裏有一位叫納孜爾的仆人,經常模仿雞、鴨等動物的樣子逗小王子開心。小王子覺得有趣,就極力模仿,時間久了,居然可以行走了。國王大喜,便舉行大型舞宴以示慶祝。後來,這種舞蹈就在吐魯番民間流行開來,取名“納孜庫姆”。

二說,“那孜”是吐魯番魯克沁王女兒的名字,“庫姆”是公主出嫁的日子。在那孜公主出嫁的日子裏,整個魯克沁鼓樂喧天,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賀。魯克沁王大悅,就將人們激情舞蹈命名為那孜庫姆。

三說,古代有一位善良美麗的仙女叫那孜,為了追求幸福真誠的愛情,衝破重重阻力來到人間。善良的小夥子們便用各種幽默誇張,詼諧風趣的動作以博取她的歡心。這些動作演變成為固定的舞蹈,遂叫那孜庫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