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吐魯番那孜庫姆(2 / 2)

四說,很久以前,吐魯番大巴依阿斯拉拜有一個叫那孜的長工,是個能歌善舞善的癡情者,相傳,阿斯拉拜的兒子生下來就是一個跛子,不會走路。那孜就教他跳舞,阿斯拉拜的兒子不僅學會了跳舞,也學會了行走。因此有人說,維吾爾人會走路時就會跳舞。

五說,“納孜”是一個窮苦人的名字,“庫姆”是擊鼓聲。很久以前,納孜爾編了很多諷刺嘲笑反動統治者醜態的動作,深受群眾歡迎。後來,民間逐漸把它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的民間舞蹈形式,稱其為“納孜爾庫姆”。

不管哪種說法真切,都沉澱了維吾爾人深厚的文化精髓。納孜庫姆舞蹈所具有自由、活潑、樂觀、詼諧等特點,不論是即興動作還是競技性的表演,從舞蹈表現的戲劇性和喧鬧氣氛看,那孜庫姆與漢族民間舞蹈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競技部分的鼓點尤其像漢族秧歌的鼓點;“前後動肩”“抖肩”“扶膝蹲跳轉”等動作,帶有明顯的草原遊牧民族的風格特點。可以說,吐魯番的那孜庫姆是一種多民族文化因素的舞蹈形式。

說到那孜庫姆,就不能不提麥西來甫。我理解她們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

麥西萊甫是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一種以歌舞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的娛樂形式,以舞為主,配以歌唱,節奏歡快,熱情奔放,極富感染力,人人都可以參加,大家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跳舞娛樂,表情達意、抒發情懷。

在吐魯番,麥西來甫已成為少數民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固定習俗,也是他們釋放情懷的一種娛樂方式。平時,維吾爾人家中隻要遇到婚禮、割禮、滿月或聚會時,除了準備豐盛的美味佳肴招待客人外,一場喜慶熱鬧的麥西萊甫是必不可少的。席間,客人們邊吃邊聊,藝人們邊唱邊跳,客人中不時的有人主動起舞,盛情邀請大家與之共舞,此時,不分男少老少,不分身份地位,紛紛進入舞池,踏著鼓樂的節奏,舞姿時而舒緩輕柔,時而激烈奔放,整個活動高潮迭起。盡情時可以通宵達旦,歌者憑一隻獨塔爾就可以唱到天亮;舞者靠一曲十二木卡姆就可以跳到天明,隻要人不散步,就可以一直進行下去。

唐代人曾對吐魯番高昌樂舞有過描繪:“舉止輕飆,或踴或躍,乍動乍息,情發於中,不能自止。”騰躍時“跳身轉輪”“弄腳繽紛”;旋轉時如“火輪炫”“逐飛星”;鼓點急驟時,“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吐魯番麥西萊甫的影響可見一斑。

在新疆第三屆國際旅遊節暨第十五屆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期間,麥西來甫著實瀟灑了一回。吐魯番、鄯善縣、托克遜縣多點21571人同一時間齊跳麥西萊甫,創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龐大的場景成為世界的一個經典動作。

我在吐魯番火焰山下目睹了一個活動點的盛況,伴隨著輕快活潑的旋律,一群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款款起舞,舞姿如春燕展翅,優美、舒展;一群維吾爾族小夥子邁著奔放、矯健的舞步跟隨姑娘們旋轉起來,身姿挺拔、剛勁、有力。在他們的感染下,在場的少男少女跳了起來,兩鬢斑白的老人跳了起來,漢族大媽跳了起來,回族大叔跳了起來,藍發碧眼的外國友人也跳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情不自禁都跳了起來,一時間,吐魯番城裏城外,火焰山下、艾丁湖畔,鄯善庫木塔格沙山、托克遜白楊河兩岸,鼓樂齊鳴、歌舞翩躚,彙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就是吐魯番的那孜庫姆,這就是吐魯番的麥西來甫:熱情、奔放,自然、清新,情真、情切,粗獷、陽剛,獨具一格、感人至深,目睹一次、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