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在伊犁還有一個日程,傍晚(天還大亮),我們乘飛機離烏市直奔伊犁。飛行一個小時,平安降落在伊犁機場。在新疆境內,到達各州,出行最快捷最便利的要算是乘飛機了,由此可見新疆之地廣,隻是途中費用就要高出許多。
伊犁位於烏魯木齊西約500公裏,是祖國的西北邊陲。這裏的太陽約在晚上11點落下,時差比烏市又推遲了半個小時。所以,當北京已是夜深人靜之時,這裏才剛剛華燈初明。
伊犁地區是我國現行政機構唯一的一個副省級地區建製。它東西長350公裏,南北寬280公裏,形似三角。東北與塔城、博爾嗒拉自治州相鄰,東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接壤,西麵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邊境線長437公裏。
伊犁地區有漢、維、哈、蒙、錫、俄羅斯等41個民族。世紀末人口204.56萬人。伊犁的氣候屬濕潤大陸性中濕帶氣溫,年平均溫度9.2℃--2.8℃,平均降水量200--1000平方毫米,是新疆區內降水量最為豐沛的地區。這種氣候在我國北方也是不多的。伊犁獨享天惠的條件是它獨特的地理形勢。它位於天山腹地伊犁盆地的東部,天山南、北、中數脈相隔,三麵環山,西部敞開。天山之水和豐沛的降雨使伊犁水資源非常豐富,其內大小河流120多條,年均地表水經流量為165.6億立方米,占全境地表水總量20.7%。人均占水量為全國的3.7倍。伊犁河及支流縱貫全境,從而形成伊犁河穀,喀什河穀、鞏乃斯河穀、特克斯河穀及昭蘇盆地等五大自然區域。天賜甘霖,孕育了肥沃的田疇,沐浴了豐茂的草原。伊犁地區共有草場361.3萬公頃,占其土地總麵積的64.3%。其中天然草場354萬公頃。伊犁河流域的森林資源也十分可喜,占土地總麵積的9.2%,作為主要森林資源的雪嶺雲杉分布在天山西部海拔1.8--2.5千米的亞高山陰坡、半陰坡上。其活木總蓄積量5393.3萬立方米。伊犁地下還有著豐富的寶藏:金、煤、銅、鐵、銖等多種礦物。另外其野生生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僅中藥材品種植物一項就有697種之多;野生動物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就有60多種,有一類保護動物雪豹、貂熊、新疆虎、白肩雕。
在伊犁的對外宣傳物上,有這樣兩名話: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來到新疆,來到伊犁,這兩句話也是我的切實感受。
伊犁之美不僅表現在自然資源上,它還有其豐富的文化曆史內涵和人文景觀。伊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草原文化的中心之一。在這裏也曾進行過各族人民反抗外敵入侵和反對分裂活動的英勇鬥爭。
熟知伊犁這個名字還是在多年前參加高教自考從近代史教科書中得以印記的。鴉片戰爭後,清王朝更加衰弱,1851年沙俄迫使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伊犁塔爾巴哈通商章程》,這一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使沙俄在新疆地區的中俄貿易中牟取了巨額暴利。十三年後,沙俄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強占我國44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這其中就包括占伊犁地區的4/5的伊犁西路。但這並未能滿足沙俄的貪欲,之後的1870年6月,沙俄大軍占領了伊犁南部的穆紮爾特達阪,進爾進駐霍爾果斯口岸,占領了麻劄爾。沙俄同時從南麵克特緬山和北線同時向伊犁進犯,我邊疆各族軍民頑強地與俄軍激戰,但最終失敗,使伊犁九城7萬平方公裏土地淪為沙俄之手。直到1882年伊犁才回到祖國的壞抱。但伊犁霍爾果斯及以西則割讓給了俄國。讀近代史,使我知道,沙俄通過和清政府的不平等條約,先後從我國掠走了1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當我站在霍爾果斯口岸向西望去,廣闊的土地、延綿的山巒,原本和祖國的大地連為一體,現今界碑矗立,鐵網將其分割,它永遠和祖國分離,痛惜!這一刻我才更深地體會到什麼是落後就要挨打,衰弱將遭人欺侮。振興中華,不隻是一句口號,這裏麵包括了多少血淚和屈侮。民族不自強就將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