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膠人工晶狀體的物理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好的臨床效果。柔軟和親水性減少了與色素膜和角膜內皮接觸而致的損傷。水凝膠人工晶狀體的親水性表麵表現出極佳的生物相容性,很少引起術後炎性反應。水凝膠記憶型人工晶狀體比丙烯酸酯和矽凝膠人工晶狀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與矽凝膠和PMMA 人工晶狀體相比,水凝膠人工晶狀體減少了晶狀體上皮細胞的纖維化。
水凝膠人工晶狀體比矽凝膠和丙烯酸酯人工晶狀體有一些優點:首先,不會由於折疊而在人工晶狀體表麵留下痕跡或損傷。這可能因為較高的含水量使之質軟、易折疊。水凝膠人工晶狀體比矽凝膠人工晶狀體更耐受Nd:YAG激光損傷,受矽油的影響也最小,與正常晶狀體囊膜沒有顯著的不同。
最新設計的Iogel 2000S型人工晶狀體襻的硬度可使人工晶狀體在術後早期保持在瞳孔中心位置,而不使囊袋扭曲,避免了前凸緣設計而致的人工晶狀體後凸的問題。晶狀體前後囊膜和光學區邊緣與襻相接的部位融合,使人工晶狀體穩固地固定。一組觀察表明,在術後早期及以後囊膜纖維化的幾個月內,人工晶狀體均位於瞳孔中央。
新型記憶型人工晶狀體的臨床試驗也令人滿意,而且比傳統材料折疊式人工晶狀體有更多的優點。其化學結構使之可在65℃以上折疊,如果溫度很快冷卻,人工晶狀體則變硬,保持原有的形狀。
在植入眼內之後,人工晶狀體緩慢地變暖展開呈原形,“記憶”形狀的恢複在沒有其它影響的情況下通常需要90秒。臨床試驗由於人工晶狀體可在術前折疊,從而減少了手術時間。
水凝膠人工晶狀體的相關並發症如下:
1.人工晶狀體脫位
早期盤狀襻PC-12和1103型Iogel人工晶狀體的主要問題是容易產生偏心和脫位。有報道YAG激光囊膜切開術後發生人工晶狀體向玻璃體後脫位。晶狀體邊緣的曲度被認為是導致並發症的原因。新型Iogel 1003解決了 YAG囊膜切開致人工晶狀體向後半脫位的問題,但偏心和與虹膜的接觸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此外,人工晶狀體光學區與後囊膜間產生空隙為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提供了空間。由於水凝膠的滲透性,營養物質可以穿透至人工晶狀體內,使晶狀體後間隙的Elschnig珠的增殖更加旺盛。
2.其它並發症
這種人工晶狀體的折疊角是有極限的,已有人工晶狀體襻損壞的報道。此外,有關poly-HEMA 人工晶狀體植入後的營養不良性鈣化也有報道,盡管它發生的機製還不完全清楚,但提示我們當植入poly-HEMA 人工晶狀體時磷酸鹽溶液的使用要謹慎。
第十節 術後散光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因其切口小、手術時間短、手術動作規範等特點,成為現代眼科臨床最具代表性的手術技術之一。就白內障手術而言,術後視力恢複快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人工晶狀體計算方法更為精確以及人工晶狀體質量日趨提高,這一目標已經達到。
然而,術後散光,這個作為嚴重影響術後視力恢複的臨床問題,一直阻礙著這一目標的實現。隧道小切口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術後散光的發生率和程度,但距“無散光手術”恐怕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散光控製仍是目前白內障手術麵臨的重要臨床課題。
一、散光基本概念
(一)定義
1.循規散光
角膜垂直子午線(90°±30°)的屈折力大於水平子午線,即垂直子午線上的角膜曲率小於水平子午線。換句話說,垂直子午線更陡。
2.逆規散光
與上述相反,角膜水平子午線(180°±30°)上的屈折力大於垂直子午線。
3.斜散光
陡峭與平坦子午線分別位於30°~60°和120°~150°範圍內。
4.規則散光
角膜陡、平子午線垂直相交,可通過圓柱透鏡加以矯正。
5.不規則散光
角膜陡、平子午線非垂直相交,且無規律可循。一般情況下不易矯正。但硬性角膜接觸鏡可通過改變角膜平麵而改善視力。
6.散光軸及柱鏡軸
散光軸即為角膜最大或最小屈折力所在子午線;柱鏡軸則為用於矯正的圓柱鏡的軸向。
7.散光性角膜切開
垂直於角膜平麵的非穿透性切開,用於減少陡峭子午線上的屈光力。
8.鬆解
減少陡峭子午線屈光力的手術,使這一子午線角膜變平。
9.角膜切除
增加扁平子午線屈光力的手術,使這一子午線角膜變陡。
(二)矯正散光的基本原則
1.大約85%的白內障患者術前有1.5D的散光,無需手術矯正。
2.白內障切口縫線壓力往往產生短期或中期的角膜屈折力增加;切口愈靠近角膜,增加越明顯。
3.隨時間延長,切口所在子午線有變平趨勢,如切口在上方,有可能轉變為逆規散光。
4.如果可能,白內障切口最好選擇在陡峭或扁平子午線上,以避免產生不規則散光。
5.任何改變一個子午線上屈折力的手術,同時影響與之垂直子午線上的屈折力,但並不等值。其結果是使球鏡值同時發生變化,這一點在進行人工晶狀體度數計算時要加以考慮。
6.鬆解手術產生的結果要比切除術更可靠穩定。
7.鬆解手術時,切口長度與矯正散光效果成正比。
8.散光性角膜切開,總是選擇在陡峭子午線上進行,以使這一子午線角膜變平。
二、術後散光
很多因素可以引起術後散光,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切口的大小、位置和方式;縫線的種類和縫合方式;無創傷手術程度。
(一)白內障手術切口
手術切口影響術後散光這一事實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承認。有資料表明,3.0mm的角膜緣小切口可產生明顯的術後散光;已有超聲乳化白內障摘出術後產生13D的散光的個案報道。此外,切口的方式、位置等同樣會對術後散光產生明顯的影響。
1.切口大小:切口越大,術後散光越大,兩者成正比。常規白內障摘出術,切口一般均大於10mm,為大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摘出術或軟性白內障吸出術,切口一般均小於5mm,為小切口。Masket報告,大切口術後一周為循規性散光4.00D,術後4個月轉為逆規性散光2.00D,變化了約6.00D;而同期小切口變化僅為1.50D。Flahary報道大小切口術後散光分別為8.15D和1.83D(緊結紮切口),以及3.98D和0.69D(鬆結紮切口)。
大切口容易引起較大術後散光,主要是拱頂構形遭到較大的破壞引起畸變,從而使複原機能喪失。
2.切口位置:切口距角膜愈遠(鞏膜切口),對術後散光影響越小。Jaffe報道了角膜緣前、中、後不同切口術後散光結果分別為2.69D、1.56D和0.77D。
3.切口方式:傾斜切口或多平麵切口,使創口對合更為嚴密,且提供了使切口遠離角膜的機會,愈合快、抗變力強,因此對術後散光影響較小。用於超聲乳化手術的標準鞏膜隧道切口則使術後散光程度減小。
(二)縫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