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事呢?簡單理解,就是工作上有直接關係或間接關係的夥伴。拿企業來看,一條流水線上,多個工作環節,無論你處在哪一個點上,都直接或間接的關聯著,誰也離不開誰。從編輯工作考量,所有生產環節,編、印、發必須互動配合,和諧運轉,否則就會影響圖書生產。同事的關係本來單純,生產上的客觀要求也必須和諧。但由於有一種特殊的原因,導致同事關係複雜,罪魁禍首是“利益”二字。一般而言,有利益是正常的事情。個人有個人的利益,集體有集體的利益,國家有國家的利益。但當由於利益的關係,從而產生矛盾衝突時,人之關係隨之產生劇變。競爭開始了,互相的血拚開始了,必欲個人的利益、局部的利益,代替別人和整體的利益。私我的膨脹使得原本可以單純些的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極其複雜。
都是“利益”惹的禍!問題複雜了。於是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四種情況:一、兩個人是好朋友,又是好同事;二、兩個人算得上是好同事,但夠不上是好朋友;三、兩個人算得上是好朋友,但不一定是好同事;四、既不是好朋友,更不是好同事。一般而言,上述4種關係都是客觀存在,也正常。我們沒必要強求什麼,生活如此,而已。
現實生活中,最忌諱的是把同事關係和朋友關係搞混淆了,以朋友關係代替同事關係,從而出現企業用人上的問題:感情用事,任人唯親,致事業受損。
用人問題,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因為事情都是要靠人來做。一個人做不好,也就罷了,關鍵還有導向問題,導向問題往往影響到整個集體,所以,領導者當慎之又慎地對待同事和朋友關係。你可以在同事中處朋友,但不可以把是不是朋友、是不是哥們兒簡單對應同事關係,從而不論道德、才能而重用朋友、哥們兒。
領導者常犯這樣的錯誤。我知道的一個單位,一位領導在用人問題上犯的錯誤很突出,也很嚴重。就是一個原則,是否是哥們兒。是哥們兒,就想方設法往上推。不是哥們兒,你再有德、才也盡可能不用。不惜犧牲大局,犧牲集體利益,竟至於最後寧可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大家的價值觀、訴求直接對立,欲提拔之人,單位通不過;大家認可的人,老板絕不認可。這還不算最不可饒恕的情況,我認識的一個領導,竟敢冒著違背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的風險,在提拔幹部的問題上進行操作,做局、打招呼、打電話、麵談,要求投票給誰誰。中國人的裙帶關係很有曆史,是一種頑疾。常聽老人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話有味道,是提醒,很值得玩味。
任人唯親,字麵解釋:任,任用;唯,隻;親,關係密切。全句話的意思是,任用人不管德才怎樣,隻用和自己關係親近的人。任人唯親的出處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毛在強調了在用人問題上黨的正確主張後,說:“過去張國燾的幹部政策與此相反,實行任人唯親,拉攏私黨,組織小派別。”1935年6月14日,紅一方麵軍和紅四方麵軍懋功會師,黨中央所在的紅一方麵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撤出中央蘇區後,一路轉戰,至兩軍會師時,兵員從最初的近10萬人銳減到2萬多人。而此時的紅四方麵軍隊伍為8萬多人,相比較,可說兵強馬壯。張國燾在擁兵自重的同時,私心膨脹,竟提出改組黨中央和紅軍總部的要求,提出四方麵軍需有9人進入中央政治局,在戰略方向上,堅決反對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向,堅持向西發展的錯誤路線。張國燾在個人擔任了紅軍總政委職位後,仍不滿足,最後竟至於發展到公開分裂黨的地步。
我們的人,我們的官,無論古今,任誰都知道任人唯親不好,於事業有害,但現實中,任人唯親卻大行其道。
我們提倡任人唯賢。《尚書·鹹有一德》:“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說:“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幹,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關於任人唯賢,古人有一個“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例子,千百年來,為人稱頌。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讎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讎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