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小組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們走訪了幾家京城裏圖書出版工作做得好的單位,我們開了數次調研工作會議,我們最後拿出了成型的調研報告,又經上上下下數次的討論,最終出台了單位圖書生產管理條例,由黨組通過,並予以在實際中施行。管理條例充分考慮到單位當時的生產能力和編輯的實際工作情況,規定了效益和規模並舉的雙項考核指標。效益指標規定,一個編輯年度以完成收支相抵為最低要求,規模指標則要求根據編輯人員的職稱的高低對應要完成的碼洋。這樣設計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兼顧規模與效益的關係,也就是說,要在規模增長的前提下,實現圖書生產效益的增長。但也有隱性的問題,倘若管理不到位,對圖書生產的整個環節不能做到有效管理,很可能出現個別部門、個別人不管效益、隻顧規模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庫存加大的風險。對此,條例除強調了管理的重要性外,還特別強調,雙項考核指標需要“與時俱進”,需要隨時隨地根據實際生產經營情況做出調整。幾年下來,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在管理問題上存在問題,由於諸多環節管理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條例被人鑽了空子。於是,問題出來了,有人說,這是誰定的考核辦法?言外之意,不言自明。你雖心知肚明,誰定的?集體定的。調研小組起草,中層幹部討論,領導班子研究,黨組通過。地球人都知道,到此時為何連當時參與條例製定的人都開始裝傻,說反話!中國的事情挺有意思的,一般不鼓勵人幹事,一般愛挑事生非,一般愛看別人笑話。想幹事的人,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心髒,需要有非常人所擁有的勇氣,需要有超常的能力和魄力,需要有超強的抗擊打能力。其實,問題本來好解決,要麼修改一下考核的指標,要麼加強一下圖書生產全環節的管理,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的人卻不這麼做,不從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反而願意在邊上背手、冷笑、踱方步,想看一出“走麥城”。我總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國人如此的心地陰暗,為什麼總是不願意看到別人好,總想看別人的笑話。這還不夠,為了達到看笑話的目的,有的人不惜做昧良心的事!
我們不必為此過於煩惱,倘你真的認了真,你就真的中了槍。幹嗎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共生現象,其實人類生活也如此。有這些沒品、沒操行的人,就有好多讓你敬佩的人。心底無私、忠肝義膽,說的就是他們。我們都知道比幹剖心的曆史故事,比幹生活的年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商朝。據《史記·殷本紀》載: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迺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
紂是中國曆史上的暴君,我們不說他如何昏聵,我們隻說在他的襯托下,在《史記》的這則記載中,很難得地給我們留下了比幹這個幾千年來中國人景仰的人物。他的意義在於,中國之所以幾千年不倒不毀,是因為有這樣一批一批的誌士仁人,他們是中國的魂!魂不倒,國就在。我的記憶中,還有一則“義不食周粟”的典故。《史記·伯夷列傳》載: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願做國君而逃避。後二人聞聽西伯侯姬昌善待人民,國人擁戴,便入周投靠。周文王死後,武王伐商,伯夷、叔齊以為不妥。二人認為諸侯伐君不仁,以此勸諫武王。武王決意伐商,伯夷、叔齊對此種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遂隱居首陽山,采野果為生。我們不說伯夷、叔齊是否有些逆曆史潮流而動,為了一個沒落的王朝殉葬是否值得,隻就其誌向的堅守,那種不妥協的精神,難道不是人類該有的操守嗎?
今天的人,一般沒有古人君子、賢者的風貌。慶幸的是,現實中還有一些讓我們敬仰的人物,否則,中國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明、文化就不會薪火相傳了!
做人做事總是要有堅守的,總是要不愧良心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我們佩服;堅持操守、不與流弊流俗同流合汙、寧願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也讓人佩服;趙高指鹿為馬,敢說是鹿不是馬的人,當然也讓我們佩服!麵對現實,麵對挑戰,有的人采取回避的態度,有的人與之截然相反,采取的是正麵麵對、積極應對的態度。如此不同的態度,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一個人是否有一顆健康正直的心!
我所在的單位,是國內一家比較知名的出版企業。近些年在出版社轉企的大潮中,企業在發展的問題上,麵臨許多的新問題、新挑戰。對於這些製約發展的問題、這樣一些挑戰,領導班子和全社的同仁極力想化解。因為問題不解決,企業就不會有真正的發展。在所有困惑企業發展的問題中,圖書的效益上不去,是個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問題的根源有以下幾點。其一,是曆史的原因,與領導的認識有關。曾幾何時,期刊有過幾次大的發展機遇,我們抓住了,我們適時提出了期刊發展戰略,但不經意間忽視了圖書生產。後來,雖有一定思路上的調整,提出過書刊並重的戰略構想,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對於圖書仍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乃至於後來,在領導層甚至於出現圖書少出版一些品種虧損還會少一些、對企業利潤的實現有好處的短視想法。圖書不被重視,自然就上不去。其二,是局部利益的原因。這些年,出版社圖書生產長期處在條塊管理的狀態下,每一塊都有局部利益存在。大家都各自強調各自利益的情況下,編、印、發就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合力,圖書效益自然也上不去。其三,管理上的問題。現而今的圖書管理,要求是全程管理,要有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圖書才有可能搞上去。打一個比方,足球場上要上演一場好球賽,需要甲、乙兩支球隊的精湛球技和良好精神麵貌,除此之外,還需一好的裁判隊伍。圖書生產亦然,編、發兩支“球隊”,需要一個裁判機製,要很好地協調好編、發兩支隊伍,權限甚至於更大,不光能亮黃牌、紅牌,還可能有激勵和獎懲等機製,要對圖書生產的最終結果負責,這樣,圖書上去才有希望。關於企業發展,我們有發展戰略、品牌戰略、人才強企戰略、數字化發展戰略……這些都在一步步地落實。但我們發展的步子還是不夠快,亦如圖書生產,雖見好,但仍不能對企業的發展構成強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