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緣與好人圈
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個總稱,是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群人的總稱。同學是朋友,戰友也是朋友;老鄉是朋友,同事一樣是朋友。所以,“朋友”一詞的內涵很豐富也很含糊,它甚至包含了 所有的社會交往。
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會有不同性質的友情。
閑人為耍為玩,因此玩出了一大堆的牌友、酒友、釣友、文友、書友等;商人為撈為賺,奉行“有利時就來,無利時就走開”的交友原則,因此隻與財大氣粗者為朋,隻與掌握權力者為伍;有錢人為名為官,窮苦人為吃為穿,所以便有了互相利用的朋友,關鍵時刻賣友求榮的“朋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搭車”式朋友,利益分配不均反目成仇的朋友;或先是趨炎附勢,後是樹倒猢猻散的朋友……
當然,朋友也有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佳話;劉備、張飛和關羽桃園結義的慷慨;荊軻與燕太子丹易水送別的悲壯;蘇軾與黃庭堅良師益友的情懷:毛澤東與柳亞子詩詞唱和的豪邁……
總之,根據不同的目的,總能夠交到不同性質的朋友。
第一種朋友隻關注利益,所以進入圈子的人,除了友誼以外,很多是帶有個人目的的。為了達到目的,很多事情,盡管不喜歡,很多人,盡管不想打交道,你也得硬著頭皮應付,因為圈內規則是大家慢慢製定的,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則,你隻得承受煎熬。
某醫藥代表,經常泡在業務圈內。這個圈子有個遊戲規則,即大家一起泡吧、一起策劃、一起製定攻守同盟協定。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他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深夜回家。他也考慮離開圈子,但一想到離開圈子,自己很可能得不到最新的銷售動態,為利益所趨,他隻得硬著頭皮待在圈內。
第二種朋友關注的是快樂。因為生活在利益圈內太累,有些人不免發展可以讓自己“喘息”的圈子。而這樣的善待自己放鬆心情的圈子,快樂的成分更多,譬如幾個女友一起利用周末美容、唱唱歌跳跳舞、搞搞家庭派對。
第三種是為了排遣寂寞。有些人入圈,純粹是因為寂寞,圈子內的溫情給你歸屬感。
第四種則是因為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馬克思、恩格斯因胸懷共同的誌向——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鬥,便一見如故,真誠合作了數十年。為了幫助馬克思進行革命理論的研究與寫作,恩格斯放棄自己的工作,甘當馬克思的秘書和生活侍從,為馬克思奉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財。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又繼承馬克思的未盡事業,完成了《資本論》的寫作。由於他們精誠合作,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他們的主義蓋天下,他們的英名昭日月,他們的朋友情誼也將成為人類曆史上永遠的佳話。
那麼,作為一個有誌於成功的人,要交些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第一點,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
胡雪岩交朋友,官場上的,商場上的,洋場上的,黑白兩道上,三教九流中,無所不交,無處無友。比如劉不才,純粹是一個嗜賭如命的花花公子,一個規模不錯的藥店被他輸得精光。在別人眼裏,他絕對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敗家子,甚至連他的侄女芙蓉,都認為他三叔“除掉一樣吃鴉片,沒出息的事情都做絕了”。但胡雪岩看到的卻是他的另一麵:第一,他賭得再狠,手上的幾張祖傳秘方卻不當賭注押上,這說明他心裏頭存在著振興家業的念頭;第二,雖然吃喝嫖賭樣樣都來,但是絕不抽大煙,這說明他還沒有墮落到自暴自棄的地步。就憑著這兩條,胡雪岩不但看出劉不才有本事,也還有誌氣,“人雖然爛汙,隻要不抽鴉片,就不是無可救藥”,那麼他會玩便是自己用得著的地方。於是,胡雪岩讓他充當了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專門培養他用來和達官闊少打交道。劉不才果然不負眾望,成長為胡雪岩手下一名得力幹將。
孟嚐君蓄養門客有這樣一個信條,即無論有無本領,隻要看得上我孟嚐君的,盡管到我府上來求吃求喝。這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果然在後來的危險中,總有門客挺身而出,多次救了孟嚐君的性命。其中還有一則被傳為佳話的雞鳴狗盜助其成功逃逸的故事。可見,朋友尤如資本金,對我們來說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乃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肯定隻有死路一條。
那麼交朋友有沒有什麼法則呢?我想是有的,一是最少是要真心,虛情假意交來的隻能是同樣性質的友誼。
二是要有時間去“泡”,據說這是時下最流行的“圈內人語”:“工作是幹出來的,鈔票是掙出來的,友誼是泡出來的。”
譬如:老同學聚在一起;老戰友互相走動;幹買賣的混在一起……盡管目的不一,想法各異,但中心思想都是為了發展友誼走到一起來的。確實,有了意向相對一致的圈子,彼此就有了誌趣相投的“朋友”,然後,朋友的朋友又會帶來更多的朋友,彼此那麼一泡,不相識的成了朋友,不相幹的成了夥伴。於是,懷舊的找到了知音,尋老鄉的碰到了知遇,覓商機的搭識了知己,友誼就這樣泡出來了醇味或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