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風險若按風險影響的範圍來說,可分為社會公共風險和個別風險,上述利率風險、物價風險、市場風險均屬公共風險,企業風險則是一種個別風險。同樣,因投資者本人主觀因素造成的風險,也屬於個別風險之列,包括盲目跟風、不必要的恐慌、貪得無厭、錯誤估計形勢、錯過買賣時機、像賭徒一樣迷戀股市等等。其中盲目跟風和貪得無厭更是會將投資者置於死地的兩種常見風險。
盲目跟風常常與不必要的恐慌聯係在一起,成為大投機者操縱股市的犧牲品。一些大投機者往往利用市場心理,把股市炒熱,把股價抬高,使一般投資者以為有利可圖,緊追上去,你追我漲一直把股價逼上頂峰;這時投機者又把價位急劇拉下,一般投資者不明就裏,在恐懼心理作用下,又隻好盲目跟進,不問情由,競相拋售,從而使股價跌得更慘。這種因盲目跟風而助長起來的大起大落常常讓投資者跌得暈頭轉向,投機者則從中大獲其利。
貪得無厭則跟賭博心理聯係在一起。這種人在股市中獲利後,多半會被勝利衝昏頭腦,像賭棍一樣頻頻加注,直到輸個精光為止。反過來,假如在股市中失利,他們常不惜背水一戰,把資金全部投在股票上,孤注一擲。毫無疑問,這種人多半會落得傾家蕩產的下場。
所以,20幾歲的投資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審時度勢,把握行情,避免風險的發生。
怎樣降低投資風險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投資也不例外,有收益就有風險。一般來說,投資風險來自三個方麵:選錯投資標的;選錯買入時機;選錯賣出時機。
1.分散投資標的——建立基金投資組合
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資,即“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種方法之所以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是由於各投資標的間具有不會齊漲共跌的特性,即使齊漲共跌,其幅度也不會相同。最理想的分散投資應該是投資在互相不相關的投資品種上,比如股市、基金、房地產、黃金甚至古董等等。但對於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如何在證券市場上用資產組合來進行分散投資呢?
這就需要尋找那些互不相關,或者相關很小的證券品種。從大類上看,股票和債券是獨立的。從小類上看,大盤股和小盤股也似乎相關性不大,價值股和成長股也相關性小。所以要決定股票和債券的比例,總體收益的決定部分就是股票和債券的比例。
再說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配置比例,當然是股票型基金配置越高,收益就越大,風險也越大。隻是要注意一條,國內很多基金其實都不是純股票基金,比如廣發聚富,股票配比最大也不超過75%。從這種意義上這種基金本身就已經配置好比例了。
其實僅僅配置了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比例還遠遠不夠。還要進行比例的再平衡。比如你按照自己的投資年限和風險承受能力製定了自己的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配置比例是7:3。一年以後,股票型基金漲得快,債券型基金漲得慢,比例變成8:2了,怎麼辦?這時候要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增加債券型基金。如果再過一年,遇到熊市,股票大跌,比例變成了6:4,這是就降低債券型基金的比例,增加股票型基金,使比例回到7:3。這就是再平衡。
一般1年到1年半做一次再平衡。原則上在現在的情況下,一隻股票基金和一隻債券基金的組合就差不多了,但還是要多買幾隻股票基金。原因很簡單,也是平衡風險,平衡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風險。
2.分散投資的原則
(1)選擇負相關較大的投資標的。組合中各投資標的齊跌共漲的現象越不明顯,甚至呈現相反走勢,則其分散風險的效果越好。例如,貨幣基金走勢與股票型基金價格走勢不具正相關,且通常股票型基金淨值下跌時,貨幣型基金淨值並不會受影響,因此,同時投資貨幣基金與股票型基金就是一對比較好的組合。
(2)投資標的數量不宜太多。盡管隨著投資種類的增加,風險會下降,但當投資種類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風險下降的幅度會達到極限。而且管理成本也因此而上升。因此,不宜過度地分散投資。美國股神巴菲特,那麼大的投資金額,也不過投資了十幾種股票。分散投資固然可以減少最壞的可能,但最好的可能也跟著消除了。因此,也有人主張:“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好好地守住它。”若你對某項投資已經得心應手,完全可以采取集中原則。
20幾歲的人如果對大部分的基金投資技巧都不精通,同時對大多數基金都不是很熟悉,建議還是分散投資的好。隻要投資的基金組合標的長期會上漲,那麼,靠其平均報酬便足以致富。
3.分散投資時機
這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分散投資時機的目的。
(1)有錢就投資。梁先生很有投資意識,隻要他在銀行的存款達到1萬,便提出5000元買基金,而且每次買的基金都不同。如此一來,不但分散了投資標的,也分散了投資時機。
(2)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其方式為,在每個月指定的日期,自動從指定的銀行賬戶扣除一定的金額(如1000~5000元),將其投入事先指定的基金。由於基金淨值隨時都在變化,所以每期買到的基金單位數都會不同。價格高的時候自然會買得較少,而價格低的時候會買得較多。長期投資下來,不但投資報酬率相當可觀,而且具有降低價格變動風險的效果。
另外,在時機的選擇上,建議:預期市場反轉走強或基金基本麵優秀時,進行申購;預期市場持續好轉或基金基本麵改善時,進一步增持;預期市場維持現狀或基金基本麵維持現狀,可繼續持有;預期市場持續下跌或基金基本麵弱化時,進行減持;預期市場大幅下跌或基金基本麵持續弱化時,贖回。
4.長期持有
有位證券分析師說:“根據統計,股市有55%的日子是上漲的,有45%的日子是下跌的。糟糕的是,我們不知道哪些天會上漲。”因此,若你不知道明天是漲還是跌,最聰明的辦法就是猜明天會漲。因為猜的次數越多,猜對的概率就越高。既然你每天都猜股市會漲,那麼最佳的投資策略就是:有錢就買,買了就不要賣。這種辦法看起來很笨,卻是最好的投資理財方法。
根據有人曾做過的一項實證研究顯示,過去投資基金,以持有一個完全分散風險的基金投資組合而言,持有時間越長,發生損失的幾率就越小。持有一天下跌的可能性是45%,持有一個月下跌的可能性是40%,持有一年下跌的可能性是34%,持有5年下跌的可能性已降為1%,若持有10年以上,則完全沒有發生損失的可能性。
因此,長期持有是降低投資風險的重要手段,這種方法非常值得20幾歲的人借鑒。
借鑒股神避險方法
巴菲特21歲學成畢業。然而,畢業後他卻多次碰壁,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1956年他回到家鄉,決心自己一試身手。有一次,他在父親的一個朋友家裏突然語驚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築物上跳下去。”
不久,一幫親朋湊了10.5萬美元,其中有他的100美元, 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創業之初巴菲特非常謹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已擁有了5家合夥人公司。當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整天躲在奧馬哈的家中埋頭在資料堆裏。他每天隻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這些遠遠低於其營運資本的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在1962年-1966年的5年中,他公司的業績高出了道-瓊斯工業指數20-47個百分點,而巴菲特本人也在當年的《奧馬哈先驅報》上獲得“成功的投資業經營人”的名頭。巴菲特兌現了他的“百萬富翁”狂言。
50多年後的今天,福布斯最新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巴菲特的身家已達到了近500億美元。今天看來,巴菲特的故事無異於神話。但仔細分析巴菲特的成長曆程,巴菲特並非那種善於製造轟動效應的人,他更像一個腳踏實地的平凡人。
雖然巴菲特是全球最受欽佩的投資家,但是機構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不理會他的投資方法,很少有投資谘詢公司或養老金信托公司會委任他管理資金。巴菲特所掌控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包括基金經理在內的大部分人都不會去買,也從沒有分析師推薦他的股票。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巴菲特更像是一個老古董,他的投資理念與市場格格不入。總之巴菲特與其他人總有那麼一點點區別與距離。或許正是這一點點區別決定了巴菲特隻有一個,而我們是芸芸眾生。
1.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
在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中,最著名的無疑是這一條:“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為了保證資金安全,巴菲特總是在市場最亢奮、投資人最貪婪的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而急流勇退。1968年5月,當美國股市一片狂熱的時候,巴菲特卻認為已再也找不到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了,他由此賣出了幾乎所有的股票並解散了公司。結果在1969年6月,股市大跌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50%甚至更多。
巴菲特的穩健投資,絕不幹“沒有把握的事情”的策略使巴菲特逃避過一次次股災,也使得機會來臨時資本迅速增值。但很多投資者卻在不清楚風險或自己沒有足夠的風險控製能力的情況下貿然投資,又或者由於過於貪婪的緣故而失去了風險控製意識。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我們都應把風險因素放在第一位,並考慮一旦出現風險時我們的承受能力有多強,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作一個長期投資者,而不是短期投機者
巴菲特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他是一個長期投資者,而不是短期投資者或投機者。巴菲特從不追逐市場的短期利益,不因為一個企業的股票在短期內會大漲就去跟進,他會竭力避免被市場高估價值的企業。一旦決定投資,他基本上會長期持有。所以,即使他錯過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網絡熱潮,但他也避免了網絡泡沫破裂給無數投資者帶來的巨額損失。
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資者必須在設想他一生中的決策卡片僅能打20個孔的前提下行動。每當他作出一個新的投資決策時,他一生中能做的決策就少了一個。”在一個相對短的時期內,巴菲特也許並不是最出色的,但沒有誰能像巴菲特一樣長期比市場平均表現好。在巴菲特的贏利記錄中可發現,他的資產總是呈現平穩增長而很少出現暴漲的情況。1968年巴菲特創下了58.9%年收益率的最高紀錄,也是在這一年,巴菲特感到極為不安而解散公司隱退了。
從1959年的40萬美元到2004年的429億美元的這45年中,可以算出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為26%。從某一單個年度來看,很多投資者對此也許會不以為然。但沒有誰可以在這麼長的時期內保持這樣的收益率。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被貪婪、浮躁或恐懼等人性弱點所左右,成了一個投機客或短期投資者,而並非像巴菲特一樣是一個真正的長期投資者。
3.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
究竟應把雞蛋集中放在一個籃子內還是分散放在多個籃子內,這種爭論從來就沒停止過,也不會停止。這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從成本的角度來看,集中看管一個籃子總比看管多個籃子要容易,成本更低。但問題的關鍵是能否看管住唯一的一個籃子。巴菲特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在作出投資決策前,他總是花上數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去考慮投資的合理性,他會長時間地翻看和跟蹤投資對象的財務報表和有關資料。對於一些複雜的難以弄明白的公司他總是避而遠之。隻有在透徹了解所有細節後巴菲特才作出投資決定。
由此可見,成功的因素關鍵在於在投資前必須有詳細周密的分析。很多投資者喜歡道聽途說或隻是憑感覺進行投資,完全沒有進行獨立深入的分析。投資沒有贏利的可靠依據,這樣投資難免會招致失敗。這一點很值得20幾歲的投資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