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2 / 3)

改變對保險的誤解

”我現在要攢錢買房,等我買了房、車以後再買保險。“這是很多20幾歲年輕人對保險代理人常說的一句話,類似的說法還有”我現在沒有閑錢買保險“。在他們看來,保險是一種奢侈的消費品,現在並不緊急,或者說保險是有錢人消費的。這些都是20幾歲年輕人對保險的錯誤理解。

其實,保險的本質就是理財。理財可以分為消費理財、工作理財、保障理財和投資理財。而保險的本質,就是保障理財。理財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保險就是理財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保障理財。

因此,很多20幾歲的人理財的時候,由於對保險的不了解,以為買保險都是消費掉了,因而覺得不合適,虧了。其實如果買過保險,就會知道這個認識是很片麵的。保險是生活的必需品,並不是要等到你的生活達到小康甚至更好以後才需要的,保險是轉移風險的一種很好的手段,而風險並不是在生活好了以後才出現,它是隨時會出現的。

1.理財請別丟下保險

很多人理財初期成功,擁有很多財富,但是一場大變故之後就變成一無所有。我們先看下麵的案例:

有一個北大畢業的學生到英國留學,讀完博士在英國就業,後來把夫人也接到了英國,並養育了3個兒女。他愛他的孩子,給孩子們都買了保險,給自己的夫人也買了,唯獨沒有給自己買。

有一天他上街,遇到了車禍,這位年輕的父親,英年早逝。由於他沒有給自己上保險,就沒有得到任何的補償。這個時候,他的太太已經在家裏做了一個全職太太,他的3個孩子正在上高中。

家庭突然失去收入來源,不僅無法再進行教育投資,連日常生活都出現困難。這個年輕的母親,一直記得她的丈夫死的時候說的一句話,一定要讓3個孩子上到大學。為了實現丈夫的遺願,她每天3次打工做保姆,就這樣苦熬了5年,供著自己的3個孩子上了英國數一數二的名校。

在上麵的例子中,那個年輕的父親就犯了嚴重的錯誤。其實,他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他的夫人不上班,他有3個孩子上學,家庭所有的收入都是靠他來取得。依照他當時的條件,他應該完全有能力先給自己上一份保險,這樣即使出現意外,這份保險足可以供他的孩子和他的夫人生活20年以上,這樣他的夫人也就不用在他出現意外後每天起早貪黑地去打3份工來維持家計了。

2.買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

近代國學大師胡適先生這樣解釋保險:”保險的意義,隻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小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是現代的人。“所以保險是表現準備、責任和承諾的一種方式。

生活中,每個人都夢想擁有很多財富,然而隻有當你作好了充足的準備、履行了責任、實踐了諾言,你才能真正地擁有財富,而這些財富才是永久且無可限量的。正如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所說:”別人都說我很富有,擁有很多的財富。其實真正屬於我個人的財富是給自己和親人買了充足的人壽保險。“

由此可見,保險不是一種普通的投資,而是一種風險轉移的方式,即由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風險,所需代價就是支付保險費。如何選擇應對方式,可以因人而異。

生活中,還有很多人認為:富人是不會買保險的,因為他的錢花不完。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富人都買有保險,保費對他來說相當於零花錢。一位買保險的富人說:”我考慮更多的是風險投資,一旦發生風險,家人、事業怎麼安排?還包括一些未了的事情,我必須有一大筆錢做安排。不出意外一定可以賺錢,這是一種自信;但是一旦出了人身風險,必須把風險變成收益。所以我實際上把買保險當成一種被動的風險投資,用風險來賺錢。“

保險可以規避未來不可預測的風險。當他一旦有債務而被迫償還的時候,他的錢將被拿走,並不能起到為家庭保全財產的作用。而你用這些錢去買保險,即使你家的房產、汽車都被追償,這張保單是可以保留的。因為在法律上規定,保險單是以人的生命、器官和壽命為代價換來的將來收益的期權,不作為追償對象。

3.保險是很好的理財工具

首先,保險是一種資產保全工具。什麼叫資產保全工具?黃金、房地產等。黃金10年後能增值多少,誰也不敢說,但有黃金在手,心裏就會比較踏實。再比如房地產,有房子也讓人心裏踏實,盡管現在不是一筆錢,但那是一項資產。保險也一樣,是資產保全的工具。有了這些東西,麵對未來的不可預測,就不會感到惶惑不安,心裏就會踏實一些。

其次,保險是應對風險的投資。對於保險而言,要對我們自己不願意承擔的風險去投資,這類風險一旦來臨,首先,不能讓風險對自己形成沉重的打擊,其次,不能讓財富損失,而最好還要能將風險變成賺錢的事情。

王永慶很有錢,李嘉誠很有錢,但為什麼他們都買了大量的人壽保險呢?他們不需要用保險來解決醫療、養老之類的事情,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做出安排,因為他們需要風險轉移、資產保全。

如此看來,20幾歲年輕人必須買保險,保險理財是必須學習的。

保險理財的基本原則

保險的品種五花八門,保障也多,但是保險也不是越多越好。投保是需要成本的,投保的根本原則是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得較全麵的保險。所以在買保險的時候,還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

1.”三三製“原則

所謂”三三製‘’原則,即三分之一的流動資金用於應急;三分之一通過投資,獲取較高收益;三分之一用於保險,獲得家庭人身財產保障。而在投資類型上,股票、期貨解決收益性,屬於理財金字塔頂端;基金、儲蓄解決流動性,屬於金字塔中間;各類保險解決安全性,在家庭理財規劃中是必不可少的塔基。

2.按需選擇

按需選擇原則就是根據目前所麵臨的風險種類選擇相應險種。必須識別目前所麵臨的風險,根據風險種類和發生的可能性來選擇險種。

在一個家庭的保障計劃中,應首先考慮家庭的經濟支柱,優先為其投保,投保的順序為先大人後小孩。據理財專家統計,目前重大疾病保險的理賠案件中,50%以上的發病率在40-45歲之間。

3.合理組合,“混搭”更劃算

合理組合即把保險項目進行合理組合,並注意利用各附加險。

許多保險品種除了主險外,還帶了各種附加險。如果購買了主險種,有需要的話,可也購買其附加險。這樣的好處是:其一,避免重複購買多項保險。例如,購買人壽險時附加意外傷害險,就不需要再購買單獨的意外傷害險了;其二,附加險的保費相對單獨保險的保費較低,可節省保費。所以綜合考慮各保險項目的合理組合,既可得到全麵保障,又可有效利用資金。

4.先保障後投資原則

20幾歲的人在選擇保險時要注意分清主次,先保障後投資,讓有限的保費預算用在“刀刃”上。具體說來,應該是先考慮壽險、健康險方麵的保障,然後考慮養老險、教育險方麵的保障,最後才應考慮注重投資功能的保險。

5.優先有序

優先有序就是要重視高額損失,自留低額損失。確定保險需求要考慮兩點:一是風險損害程度,二是發生頻率。損害大、頻率高的優先考慮保險。對較小的損失,自己能承受得了的,一般不用投保。

6.誠實填寫合同,及時合理變更內容

在填寫保險合同之前,要看合同保障是不是很全麵,有沒有說明除外責任,如各保險公司的重大疾病保險條款規定的重大疾病包括哪些,什麼才算意外保險等。通常情況下,我們應選擇保障範圍廣的產品,比如看看常見的燒傷、燙傷等意外是否被列入保險責任等。在填寫合同時,要本著誠實的原則,比如不隱瞞病史,以免在具體理賠時麻煩,又得不償失。

7.保險買得越早越好

年輕時買些保險,不僅能更早地得到保障,而且費率相對低,繳費的壓力也相對較輕。因為年齡越小,所需支付的保險費用也越少。而隨著歲數增大,不僅保障晚,費用高,更糟的是還可能被保險公司拒保。一般情況下27歲以上,職業相對穩定的年輕人,可以開始考慮自己的養老計劃。這時候保費相對不高,又不會給個人經濟造成過重壓力,不失為明智之舉。

8.不要輕易退保

退保後將遭受較嚴重的損失:一是沒有了保障。二是退保時往往拿回的錢少,會有損失。三是萬一以後要投保新保單,則要按新年齡計算保費,年齡越大,保費越高,同時還需考慮身體狀況,有時還要加費處理。

如果實在急需用錢,下麵介紹兩種方法可以減少損失:第一是投保人可以書麵形式向保險公司申請貸款。第二就是變更為減額繳清保費。按照一般規定,投保人未能在保費到期日後60天之內交納保險費,保險合同效力將中止,保險公司暫不承擔保險責任,但投保人仍有兩年的時間可以申請恢複合同效力。因此經濟狀況好轉時還可以申請合同複效,複效的保單仍以投保時的費率為基礎計算保費。這種做法與重新投保相比,保費不會因年齡增長而增加。

9.量力而行原則

購買保險理財要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靈活的自主規劃。應根據年齡、職業和收入等實際情況,適當購買人身保險,既要使自己的經濟能長時期負擔,又能得到應有的保障。一般而言,投資者可利用商業保險投資理財、保障養老,並配以房地產、基金、股票和儲蓄等多種投資工具。

理財專家認為,一般情況下,個人投資的合理配置應為:銀行儲蓄在個人貨幣資產中應占據30%的比例,股票等高風險產品約30%,投資類保險理財產品約30%,餘下10%的資金做應急使用。投保者可根據這種比例,大致確定投資類保險的購買額度。 *

10.OK理財法原則

現在國際上最流行的一種理財法,叫OK理財法,是這樣子的,(畫一個大圓)這是0,(圓中寫個K)這是K,合起來OK就是好的意思。

根據國際0K理財法的要求:拿出家庭收入的40%~50%用於日常消費,這樣才能確保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另一半的三分之一作為習慣性理財放在銀行,為什麼放在銀行呢?因為放在銀行具有安全性和變現性,但是為什麼隻拿三分之一放在銀行呢?因為我們目前的消費指數很高,已經到了6.9%-1 1%,按照目前的利率,放在銀行的錢會嚴重縮水,所以隻能把少量的錢放在銀行用於零用或急用;一半的另外三分之一作為常規性理財,比如購買股票、基金、房產等,你知道這樣的投資是高收益伴著高風險的,因此三分之一是最合適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是OK理財法的核心,一定要用於購買人壽保險,因為這三分之一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正是擁有了它,才能放心大膽的把那40%~50%用於日常消費,從而過上無憂無慮的品質生活。

分紅保險的分紅奧秘

1.紅利的來源

我國第一批分紅保險產品是2000年3月由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率先推出的。此後,各種分紅保險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雖然名稱不同、保障內容各有側重,但講到紅利,總是來源於三個方麵:死差益、利差益和費差益。

死差益是指實際的風險發生率低於產品設計時預期的風險發生率,即實際死亡人數比預期死亡人數少時產生的盈餘;利差益是指實際的投資收益高於產品設計時預期的投資收益時產生的盈餘;費差益是指實際的營運管理費用低於產品設計時預期的營運管理費用時產生的盈餘。

保險公司在厘定保險產品的費率時要考慮三個因素:預期死亡率、預期投資回報率和預期營運管理費用。費率一經厘定,不能隨意改動,但壽險保單的保障期限往往長達幾十年,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內,實際發生的情況可能同預期的情況有所差別。一旦實際情況好於預期情況,就會出現死差益、利差益和費差益,綜合起來就是分紅保險賬戶的盈餘。保險公司根據每張分紅保單對該賬戶盈餘的貢獻,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給投保人,這就是紅利。總之,紅利來源於保險公司實際經營情況好於預期情況時所產生的盈餘。

2.分紅保險五大誤區

在了解了紅利的來源後,我們就可以對目前常見的幾個誤區做一次剖析。

誤區一:紅利最高可達多少、最低會有多少。

既然紅利來源於保險公司實際經營情況好於預期情況時所產生的盈餘,那麼隻有當實際情況發生後才能確定紅利,事先任何關於紅利的估計數字都是假設。但在銷售過程中,某些代理人會把紅利說成是有保底的,而且最高可達多少,這是在誤導投保人。紅利會隨著實際情況而變化,有時甚至為零。對此,投保人要有正確的了解和充分的心理準備。

誤區二:投資收益率越高,分紅就越多。

紅利不僅來源於利差益,還來源於死差益和費差益。良好的投資收益確實可以帶來較好的利差益,但如果出現較大的死差損和費差損,綜合起來可能會抵消掉利差益。死差和費差是由保險公司的核保能力和費用控製能力決定的。有的保險公司在核保時把關很嚴,不但要體檢,還對高保額的保單進行財務核保,在車輛、辦公用品等方麵也嚴格控製。越是這樣的保險公司,越有可能為客戶提供長期理想、穩定的紅利分配。

誤區三:拿分紅保險和儲蓄相比。

分紅保險和利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是不可以直接比較的。再有就是儲蓄利息是事先鎖定的,而紅利則無法事先確定,要看保險公司實際經營的情況。而且,分紅保險屬於保險的範疇,提供壽險保障是它最大的特色。

誤區四:紅利分得越多,該分紅保險產品越好。

不同的分紅保險產品所分得的紅利多少,是不能簡單加以比較的。紅利多,並不一定代表該產品的“收益”就一定高。因為分紅保險的利益是由保證利益和不保證利益兩部分組成的,有的產品在設計時側重保證利益。紅利就有可能分得少;有的產品雖然紅利可能較多,但保證利益不高。因此,片麵地關注紅利的多少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即使兩個人投保同一家保險公司的同一個分紅保險產品,也有可能最後分到的紅利不同,這是因為他們投保的時間有先後、繳費的方式不同或有人發生過保單貸款等,造成他們對分紅保險賬戶盈餘的貢獻不同。

誤區五:紅利分得多,表明該保險公司好。

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有時個別保險公司會采取“特殊”的分紅辦法,將以後保單年度的紅利“提前分配”。僅僅根據一兩年的分紅情況就對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進行判斷,就是資深的保險專家也很難做到,更何況普通投保人。

3.做好長期投資準備買保險

分紅保險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裏?應該怎樣選擇分紅保險呢?

分紅保險是一種兼顧壽險保障和投資回報的保險產品。它的特征在於:在保證保險利益的基礎上,使投保人有機會分享到分紅基金的大部分經營成果。其最大的風險也不過是沒有紅利可分。因此,它受到了同時注重保障和投資的投保人的青睞。但分紅保險畢竟還是壽險,壽險保障才是它的主要利益,這一點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故而才會造成片麵注重投資回報的現象。